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的技术思想

2016-03-07 09:29:24翟羽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马克思技术

翟羽佳

(中国政法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88)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的技术思想

翟羽佳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8)

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主要以印度、中国、俄国等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些国家的特征、历史和发展道路问题,其中带有一定的技术思想。东方社会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变迁受到西方而来的技术的冲击作用。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技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或缺,并应该被东方国家加以利用。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技术;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社会变迁

马克思对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进行过深入的考察,探寻这些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东方社会理论,其中能体现出他的一些技术思想,尽管不如他在研究西方工业化时候那样频繁。然而在当前剖析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研究成果中,大多都是关于马克思对欧洲工业革命的考察,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应用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力的发展,范围基本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社会,却少有研究技术对于东方社会影响的文章;而在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大都从历史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剖析东方国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顺利实现现代化,基本围绕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选择问题,很少考虑技术这个影响因子,从技术入侵东方社会这个切入点去看待东方社会理论。本文尝试剖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体现的技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就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马克思在一开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出发点的。随着19世纪越来越多的东南欧国家开始争取自己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马克思真正关注起东方社会。1853年,马克思在《“泰晤士报”和流亡者》一文中说:“俄国、法国和土耳其政府之间关于圣地的纠纷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因为拿破仑恨透了俄国和奥地利阻挠他受教皇加冕的阴谋,他打算靠牺牲土耳其人的利益来进行报复。在下一篇文章中我想谈谈这个老是不断出现的东方问题。”到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从印度和中国遭受到的资本主义侵略中开始关注亚洲。马克思这样说:“英国和俄国这两个欧洲大国现在都在争夺西伯利亚和印度之间的一个地点,在这里俄国和英国的利益必然要发生直接冲突。这个地点就是北京。” “在桌子开始跳舞以前不久,在中国,在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而在此时,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这次“革命”和以往中国历史上历次革命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革命仅仅是夺取到政权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替,社会基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这次革命却使其经济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现存政权的震动,资本主义贸易输入造成了中国自给自足经济的破坏。到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的研究已经开始放眼全世界,东方社会的重点被固定在了亚洲。而在之后的理论实践中,马克思不断修正和完善对东方社会的认识与研究,印度、中国、俄国等国家是目前公认意义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1853年,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两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在这里“亚洲式的社会”作为区别西方社会的新的概念被马克思首次提出。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明确使用了“东方社会”这一词语。“亚洲式的社会”是一种在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类型的社会。此后1857年,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中使用了“亚细亚所有制”这个概念,他认为这种经济制度可以看成原始公社制度的一种最初阶段。最终,马克思给出了东方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完整表述,在他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通过对东方国家的细致考察以及对东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性质、基本特征及发展状况的分析,马克思意识到就某些国家和民族而言,当具备了特定的条件,跳跃性发展的出现是完全有可能的。落后的东方国家完全有可能在某个发展阶段“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但要实现这种“跨越”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同时,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必须尽快利用并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就”来奠定社会主义社会必要的物质基础(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文化)。这个“跨越”的理论马克思最初是以俄国为研究对象的,因为马克思认为俄国具有能够实现跨越的条件,从而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但后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实现“跨越”。

因此,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结合当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东方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土地制度趋于国有化、社会组织采用村社制度、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等;另一方面,基于这些特征,马克思提出,在特定条件下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跨越”发展的科学设想。

二、东方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技术因子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具有“亚细亚”性质的东方社会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近代以来,落后的东方国家受到西方而来的技术冲击,它们的社会变迁蕴含着从外部强制输入的技术因素。可以把社会结构这个层次复杂的系统简化为三个层次来分析东方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技术因子。第一层是物质基础层,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化了的劳动,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基础;中间层为制度结构层,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规范化了的社会组织制度等;第三层是价值观念层,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及在其指导下人们的行为规范。

首先看技术对物质基础层的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直接的社会生产力。英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印度公共部门的发展和运行遭到了破坏,这是印度农业基础被破坏的社会内因。拥有无数次被侵略历史的印度在几百年来的社会状况从未改变,但英国的入侵却“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关于中国,马克思指出英国利用机器、通过技术手段,夺走了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对华贸易使中国的手工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由此引起中国“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税金不能入库,国家濒于破产,“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然而,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技术的入侵为东方国家带来的破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消灭了“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并为这些国家奠定了“西方式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讲,技术侵略也带有一定社会建设的效果。例如,英国人利用现代技术在印度修筑铁路、使用机器、供给水力设备,重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虽然马克思清楚的知道,资产阶级之所以利用技术做这些“重建工作”,完全是为了降低他们对外贸易的原料价格和运输成本,但技术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一旦把某种机器应用起来,就无法阻止它的大规模使用,更无法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机器。同时,跟这种机器相关的各种必要的生产过程也会逐渐建立起来,并根据经济的需求不断发展。印度的铁路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此可以说,技术为东方社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尽管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

其次看技术对制度结构层的影响。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蒸汽机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技术随着资本主义入侵在东方社会得到发展,既破坏了其自给自足式的传统生产方式,也促进了长久以来的村社制度和皇权统治的瓦解,为东方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注入了科技因素,增强了社会分工、交往。

英国利用自己的技术冲击印度的本土市场,使其原有的自给自足经济无法维持,在英国蒸汽机和自由贸易的冲击下,印度的民族工业基础被消灭了。马克思深刻的评价道,古老的印度之前经历过的一切灾难,例如政变、战争、饥荒等,有的复杂、有的猛烈,只不过触动了这个国家的表面;但这场带有现代技术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入侵却“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印度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的分工方式彻底被瓦解。但在这里,马克思又一次提出了技术入侵的破坏作用中带有重建效用的一面,种姓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入侵的现代工业,在破坏这种制度的同时,无疑打碎了这种落后制度对印度发展和强盛的障碍。

关于中国的情况,马克思这样写道:中国长期处于“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直至伴随着现代技术的资本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鸦片战争(当然这种战争是以资本主义现代军事技术为基础的)打破了中国几百年来闭关自守的社会制度,当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均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古老的中国比作“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当棺木打开,接触到新鲜空气便会迅速解体。因为与外界隔绝是旧中国这个古老木乃伊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当中国皇帝的权威被英国的大炮打破的时候,天朝帝国便不得不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同样,马克思的技术乐观思想也在这里有所体现,他认为,只有这种现代战争入侵才能彻底打破中国这种闭关锁国的隔绝状态,只有通过暴力的解体才能改变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不如此,我们无法可能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第三看技术对价值观念层的影响。尽管对东方国家遭受的侵略马克思是带有同情态度的,但技术的入侵确实使东方人民开始摆脱愚昧的生活状态。城市逐渐开始建立起来,使得这些落后国家的一部分人离开了农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逐渐开始得到改善。当这些人亲眼目睹到西方的现代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生产和生活的便利的时候,便更倾向于学习和使用它们。技术在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关于印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技术入侵使印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此后,在英国的现代军事化管理下,印度的军队逐渐可以满足保护自己国家的条件。同时,随着现代技术普及,社会交往不断加深,蒸汽船的引入改善了过去印度孤立于世界的状态,良好的交通条件使印度能够实现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往来,印度的主要海港同东南海洋上的港口联系了起来。一些进步人士,在认识到技术可以帮助自己国家提升生产力的时候,开始积极的加强同先进国家的交往,学习各种现代化技术,使印度一直以来的封闭、落后的状态得以改善。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落后的印度需要现代技术并依赖于它,在原有的受教育并不充分的印度土著中间,在英国人监督之下,一个具有管理国家的必要知识并且接触了欧洲科学的新的阶层正逐渐成长起来。

关于中国,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利用现代军事技术对其进行的侵略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迫使中国人放弃了锁国美梦,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外在动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少数有识之士便开始觉醒,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国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历史的发展,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摆脱了外来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才能实现。对于处于压迫中的旧中国,只有通过激烈的社会革命,无产阶级才能自由支配现代生产力和一切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并将其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

三、东方社会“跨越”发展中的技术效用

马克思提出,东方社会的这种“跨越”,并不是社会生产力在高度发展之后的“自然分娩”,而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一种属于社会制度的改革范畴的,特殊的突发性的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如果该阶段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那么这个社会形态是不会消亡的;而只有当旧形态的社会达到能够进入下一社会形态的物质条件时,下一阶段的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才会出现。即使是通过制度改革跨越了社会制度当前的发展阶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依然是建立未来社会新形态的物质前提,生产力是不可“跨越”的。

马克思承认制度上跨越的可能性,但不承认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跨越自己当前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力只能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但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技术)是可以拿来借鉴的。这就是技术在“跨越”发展中的效用。

技术可以在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一种原生的、累积的形态向前发展;也可以在落后的东方社会国家以一种后发的、移植的方式发展。造成技术的发展方式不同的根源就是在于技术具有传播效用。技术可以从先进的文明传给落后的文明,落后的东方社会依然可以通过技术移植和借鉴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设想,从技术的角度看,也是马克思为东方国家提出的一种帮助他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具体方式和对策。东方国家可以借鉴并且应该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拿来”他们的先进技术成果实现自己的跨越发展。

东方国家借鉴西方先进技术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就俄国的情况来说,它处于的历史环境,能够较好地实现世界交往,从而能够借助外来的技术满足加速自己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在俄国自身因素和外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俄国把原本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赶上来是完全有可能的,走正常的循序发展的道路反而是不必要的。马克思曾经向一些主张俄国走渐进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反问到:“俄国为了获得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呢?”同俄国的“跨越”一样,中国如果想要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尽快实现现代化,达到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生产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技术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俄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很大程度上在于俄国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一旦停滞不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必将大大减缓。同理,中国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促进“跨越”的完成。

第二,借鉴西方的先进文明。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观点: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创造出来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果交往得当,那么就会在扩展中得以流传;相反,如果信息闭塞没有交往,那么很容易便会失传。因此在社会化大工业的条件下,生产力才是最活跃的。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闭塞,以天朝自居而对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视而不见(甚至采取轻视态度)。科学技术是全体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必要,都应该学习别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想要追赶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想实现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同时,一定要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技术移植有机结合起来,在借鉴别人优秀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如果仅仅靠借鉴、移植甚至抄袭外来技术而忽略了自主创新,那么我们的科技发展必然走不远;如果我们只喊着自主创新的口号,不借鉴或者依靠当前已有的科技成果,那么我们必然会走很多弯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魏屹东.马克思论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J].现代哲学,2001,(2).

[6]张云飞.马克思东方社会结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扬弃[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A81

基金项目: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技术与社会变迁——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资助(13ZFG71001)

收稿日期:2015-11-13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1-0053-04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马克思技术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文献述评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54:49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6:50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应用外包粘钢加固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00:58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8:30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