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瑶族祭祀的特点

2016-03-07 09:20张官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湖南永州4250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祭祀瑶族特点

张官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论瑶族祭祀的特点

张官妹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摘 要:瑶族祭祀历史悠久,其主要特点是:(一)以道教科仪为主,儒释道结合;(二)巫咒神秘性与社会习俗性结合;(三)虔诚神圣性与轻松欢娱性结合;(四)组织严谨性与参与自由性结合;(五)多种艺术形式结合。

关键词:瑶族;祭祀;特点

祭祀是一种宗教活动,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礼经》说:祀与戎,乃国家大事。在奴隶和封建社会里,祭 祀与战争一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早在商周时代,统治者们就在祭祀方面制订了极为完整严密的祭祀系统。大量的先秦史籍中记载着祭祀的各种仪式,西汉时又形成一本经书《礼记》,这本书对祭祀有详细的记载,有祭法、祭义、祭统篇。恩格斯《反杜林论》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瑶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它民族一样,“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有着自己民族的祭祀对象,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祭祀场所,和祭祀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民族完整而系统的祭祀仪典。本文主要对瑶族的祭祀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一 以道教科仪为主,儒释道结合

中国的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风格的祭祀仪规和完备的祭祀过程。在道教内部有一套道士日常生活礼仪,而在与神沟通时,又有一套道教宗教祭祀礼仪,叫“斋醮”,也叫“科仪”。唐代的张万福道士在《三洞法服科文》等书中记载了道教传承和道士生活有关的礼仪,《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规范了黄箓类科仪,唐朝末年的杜光庭收集整理的道教科仪《太上三五正一威阅箓醮仪》著作有十七种二百卷。瑶族历史久远,但目前有文字记载的瑶族祭祀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志怪小说创始人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述:“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唐朝刘禹锡《蛮子歌》:“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诗中记载的瑶族习俗与今相似,其中“时节祠盘瓠”说的就是农历十月十六日祭盘王。这种祭祀盘王的活动最初比较简单,主要祭祖先盘王。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其单一的祭祖先,逐渐演变成祭祀、还愿、祈福祛灾、传师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瑶族祭祀活动。瑶族的各种祭祀仪式采用了许多道教科仪,融入了许多儒佛道的内容,道教的还愿,佛教上光,祭孔子,在瑶族的大型祭祀活动中都有。如瑶族请上界的签中有:“天府一界三十三天帝主大天帝释陛下礼请;昊天金阙玉皇上帝礼请;天府圣祖圣宝天尊天府北极紫微大帝陛下礼请;天府三清大道十极高真陛下礼请。”佛释、道三清等上界各圣仙都有被请祭祀。

瑶族祭祀仪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复杂,也逐渐规范统一固定下来,这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民国的广西《昭平县志》载:“瑶人祭盘古,三年一聚会,招族内设道场,行七献之礼,男女歌舞,称盛一时,数日而散。”瑶族祭祀科仪文大多散佚在各祭祀经书中,有待人们收集整理面世。

二 巫咒神秘性与社会习俗性结合

宗教祭祀礼仪主要是表现人与神的沟通,人与神的关系。瑶族的许多祭祀活动中必须有法师的组织和主持,法师又兼具了巫师作用。瑶族的度戒中“度水槽、度棘床、度刀山”三度仪式,法师要放阴,即通过咒语让度戒者昏迷。度者昏迷后,由其他人用手相接抬着度过水槽、棘床、刀山。度过以后,度者才醒,度者醒后对度仪的全过程没有一点记忆。有的度者一时半会不醒,法师还得用咒语将其唤醒过来。引度师是背负着度者已去世先辈中没有参加度戒的阴魂参与度仪,此法师也要被咒语放阴,在其昏迷中度过三仪。我在参加一次瑶族度戒仪式中,引度师昏迷了很强一段时间,主法师使用大量的咒语和各种唤醒手段才让引度师醒过来,引度师醒了以后,整个人都瘫软了。还盘王愿中前几宵的请愿活动,也都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刀梯上用的刀,要避开俗人到荒僻清洁之处磨刀。上世纪80年代还发生过上刀梯时被挂在刀梯上不能下来的事。法师在法场中的大量咒语使用,使得整个祭祀活动充满了神秘色彩。

但是在这具有非常神秘色彩的仪式中,却又具有很强的社会习俗性。在度戒仪式中的升老君职位一仪中,每个参加度戒的人都会得到阴间的一官半职,如济南府正印官职等,这种世俗的仪式与仪式中的神秘色彩结合得非常自然而紧密。

三 虔诚神圣性与轻松欢娱性结合

瑶族祭祀活动中的内容繁多,仪式复杂,仪程长,参与人员众多,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必须要保证安全。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祭祀活动顺利完成各项仪式,需要得到祖先、天神的护祐。祭祀本身也是祭祖祭神,不忘先祖之恩,先师之恩,祈祷天神保众生平安,丰收有成。祀请祖先、各路天神降临,参与祭祀活动的不管是法师还是会首或者是观众必须是虔诚的,毕恭毕敬的,不得有半点虚怠。请祖请神的祭坛肃穆,不得喧哗,不得说汉语,会首与会首夫人不能接触,营造祭坛一种肃穆神圣的氛围。上刀梯时,法师对每一个上刀梯的人要念咒语,卜卦,使得上刀梯时气氛紧张,众人严肃认真。人们到祭祀现场必须要对祖先、圣神充满敬畏感,跪拜与献祭品要虔诚,法师在一些仪式中穿戴整齐,如挂功德前,法师还要用干净的清水洗手,以表示对神像的敬重。

祭祀又是一种人神同乐的活动,耍乐耍笑,唱、跳活动很多,特别是长鼓舞、伞舞、刀剑舞及各种傩舞是必不可少的,盘王愿中还请歌女坐歌堂,唱《盘王大歌》等,各种乐器的演奏,祭场也是非常欢快的,祭祀过程中充满了轻松欢娱性。例如,度戒到后一阶段合婚合欢,度戒半个月来男女不接触得到解禁,法师把男会首的被子挑到女方住的地方,在这过程中大家可以尽情调侃趣笑,笑声充满整个法场。吃合欢饭是由规缘师发给每个参度戒夫妻双方各一碗糯米饭,每人吃一半碗,然后把吃剩的饭合盖在一起,夫妻两人还共吃一个全鸡,相互打趣谈笑。每一仪式结束后,有贺灯、运钱表演,表演的方式有时集体参与,表演诙谐幽默,先前的严肃紧张气氛没有了,人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祭祀活动安排张弛结合,既利于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四 组织严谨性与参与自由性结合

一场瑶族的祭祀活动,特别是像还盘王愿、度戒等大型祭祀,其组织是非常严谨的,从牵头者开始的商议到仪式的结束,活动安排非常慎密,分工细致。整个祭祀安排分两个部分,一是大会首组织参与者讨论,安排实施方案,并明确分工。如后勤工作中的买菜、煮饭、烧火、厨师、洗菜洗碗等都要明确到人,一旦领受了任务就必须认真执行,这也是做人讲诚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瑶族同胞中,诚信就是生命,因此也保障了祭祀活动的顺利完成。二是祭祀仪式过程的安排,则是大会首聘请主法师后,由主法师负责安排。主法师根据祭祀活动的各科仪需要请定各位法师。大型祭祀活动如奏铛、度戒需要十二位法师:坐堂师、引度师、书表师、纸缘师、执香师等;确定好十二位法师后,这些法师各带一至三个小徒来帮助自己完成祭祀活动过程中的大量工作。祭祀是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活动,活动的组织安排必须严谨,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就会影响整个祭祀神圣性,影响祭祀活动的圆满完成。

祭祀活动的参与是自由的,各主家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自主自愿地选择是否要参与祭祀活动。如蓝山瑶族的度戒,虽然在瑶族社会里认为,瑶族人必须经过度戒,才能得祖先的认同;但参与度戒必须要有一定家庭经济得以支持。家庭条件不好,可以不参与度戒,这一代没度戒,等子孙后代经济条件好了,子孙后人度戒时可以带没有度过戒的先人一起参与度戒,一样可以得到瑶族祖先的认可,度戒活动中有一位引度师专门带亡魂度戒。度戒时,主家还可根据家庭的经济实际情况,可选择用实物或劳工作为费用的支付,如家里有大米大豆木柴可以抵用,参与是完全自由的。

五 多种艺术形式结合

祭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道儒佛融合,而且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结合。

祭祀过程的经书,绝大部分是用七字押韵的句式写成的。如《大戒文》:“世上便有三般戒,三般无鬼亦无神。一凳不得二人坐,一床不得二人眠。路上逢花师莫摘,人家好娥师莫连。你若不信戒中语,脱下功劳损君身。从小爷娘带大你,莫说父母不相亲。有话只同妻子说,有物收藏娘不知。今日方知为父母,不记当初受苦里,说报师男并师女,千万莫忘父母恩。”《灶王歌》:“灶鬼奴,灶鬼奴,人家着白你着乌。任你得官你不做,你做凡间吹火奴……”枯燥的经书充满韵味,适合诵经者记忆唱诵。《瑶师盘鼓》歌以长鼓为题,用对答歌的形式,讲述长鼓的来历、作用和功能。双方还可讲出很多很长的瑶族故事,介绍人生知识。唱:“门前鼓响有客来,原是六郎远路来;行到贱村无礼义,一双美酒捧出来。”答:“村前喜鹊叫喳喳,贱步移到贵人家;行到贵村无别事,盘王愿上闹歌堂。”

大量的经文或讲述历史,或讲解各种知识,或总结人生经验,或进行人生教育,内容丰富,文学形式多样,语言韵味十足。

瑶族的祭祀表现的人神同乐,在整个仪式过程中,瑶族的各种舞蹈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表演者的服装艳丽,有较深的舞蹈功底。如长鼓舞、伞舞,就是法师的踏七星罡,也是一种舞步。

祭祀也需法师的唱,不仅盘王大歌中有歌女唱歌堂,法师在各项法事时也经常要用各种曲调唱。《保老歌》、《开天门地府曲》等众多的音乐曲谱仍保存在法师的经书中。

祭祀也是书画艺术的展现,书表师的各种符文写作,表现是书表师的书法艺术,还有各种对联的写作等。

祭坛的布置也是法师手工技艺表达,剪纸折花祭祀充分体现出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了瑶族民间艺人艺术水平和艺术创作表现力。虽然这种艺术表现出来比较粗犷,但适合广大底层民众的欣赏,符合人们的欣赏心理,在民间长期保存了下来。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张官妹(1955-),女,湖南永州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语文教育学。

收稿日期:2015-10-30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040-02

猜你喜欢
祭祀瑶族特点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