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兼及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的若干趋向

2016-03-07 09:02熊亚平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华北

熊亚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天津 300191)



读《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
——兼及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的若干趋向

熊亚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天津300191)

摘要:《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是新近出版的一部以民国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研究对象,以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专著。该书一方面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研究偏少的局面进一步改观、交通枢纽城镇特别是铁路沿线城镇研究异军突起、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研究日益拓展、城市地位更易的研究受到更多关注等方面体现了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领域仍存在理论方法探讨相对薄弱、城镇体系的论述稍显不足、抗战时期城镇研究亟待加强、小城镇社会史研究有待拓展等不足之处。但就总体而言,该书仍然对今后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研究》;华北;城市史;新趋向

数十年来,在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下,中华民国史这一研究领域可谓成果丰硕。2015年3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两岸四地70位专家共同完成的《中华民国专题史》(18卷)应是最新的一种。其中,江沛等四人撰写的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以下称为《城市化进程研究》)一方面专以民国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以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发展为考察的中心,因此能够从若干方面呈现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下仅就管见所及略申述之。

《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的主体部分共有十章。第一章至第七章着重论述了民国时期城市变动的整体格局及具体结构。第八章至第十章进入城市内部,对城市空间、职业分途、文化网络等问题作了较有创意的探讨。在各章具体论述中,均对近代华北区域城市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该书第一章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城市变动的基本形态与特点这一考量出发,着重探讨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过渡问题。其中,论述宋代以后以运河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时,列举了临清、济宁、聊城、德州、张秋、台儿庄、夏镇、南阳镇、安山镇等山东各类城镇以及天津等重要城镇。探讨近代城市发展要素时,以天津、青岛为例,考察了以铁路、港口、航运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的发展;以唐山、枣庄、焦作、阳泉等为例,考察了工矿业城镇的初兴。论及近代城市兴起与经济转型时,指出天津、青岛、秦皇岛等港口城市“虽然数量不多,却构成了华北城市群体的一个新类型,成为华北区域城市近代化的龙头,对整个华北区域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①江沛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在考察自然经济衰退与旧有城镇停滞时,述及了保定、开封、周家口(又名周口)、德州、临清、东平、平定等华北地区城镇。

该书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考察了开埠城市、新式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其中,第二章在分析约开商埠的特征及功能时,对华北地区的四个约开商埠——天津、青岛、烟台、张家口均有着墨。在论述贸易吸引下的自开商埠时,将华北地区的济南作为典型代表之一,认为商埠的开辟完全改变了济南城市的发展方向,使其突破了原有框架,积极向外拓展。在探讨口岸城市的竞争及相互影响时,对华北地区的青岛与烟台、天津与青岛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三章首先以华北地区的青岛为例,考察了港口——铁路型的东部城市的发展,涉及港口、铁路与交通运输业成长,港口、铁路与工商业发展,港口、铁路与人口增长及空间拓展等方面;继而以石家庄为例,从铁路兴建和交通运输业发展、铁路与工商业发展、铁路与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等方面,考察了华北中部地区铁路枢纽型城市的成长;接着以漯河和周家口的兴衰为例,从运输业、农业、商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等方面,考察了华北东中部地区铁路——水运型城镇的兴衰。第四章在论述资源开发与新城镇崛起时,涉及阳泉、唐山等华北地区的工矿业重镇;在考察资源型城市与周边乡镇变动时,又将以煤为生的山西乡镇、焦作、博山等华北工矿业城镇列为研究对象。

该书第五章至第七章从相对整体的层面对现代工商业与城市区域中心地位变动、经贸重心向中心城市位移、自东南向西北的城市差异等进行了考察。其中,第五章将天津列为四大区域经济中心之一,将北京、济南、大同、石家庄归为区域副中心,将鲁西运河城镇、保定、开封等城镇视为“旧有经济中心”,分别对其工商业发展与地位变动进行了考察。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考察了山东运河流域和沿海口岸城市以及北京和天津这两大中心城市兴衰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经贸重心的位移。第七章除专就华北城市的开放性进行讨论之外,还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考察了济南、石家庄等城市的发展。

该书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考察了城市内部空间、功能、职业、城市生活等方面,其中均不乏关于华北地区城镇的论述。如考察码头(港口)、车站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时,分析了港口建设和对外交通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发展这两大前提在近代青岛城市兴起中的作用,探讨了郑州火车站建设对其城市空间的影响。考察城市空间拓展时,分析了天津三座火车站对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在考察城市功能、城市职业分途、城市娱乐活动、城市文化精英的社会网络、城乡风俗、城市与性别等重要问题时,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郑州、石家庄等城镇,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此外,在该书绪言和结语中,华北地区城镇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某些现象、特征和规律,也成为重要支撑。这表明,华北地区城镇的发展在本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近代华北区域城镇史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形成了若干值得关注的新趋向:在大城市研究方面,从“近代化”视角和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角度开展北京城市史研究,从城市社会史、金融史等角度,运用个案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借鉴“新社会史”、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天津城市史研究,从乡村城市化、城乡关系、交通与城市变动等多角度开展近代青岛城市史研究;在中小城市研究方面,着力从个案角度对石家庄、郑州、唐山、烟台等较有特点的新兴交通枢纽城市、工矿业城市以及港口城市进行研究,从特定角度选取若干具有共性的城市进行区域性研究,并将其置于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在小城镇研究方面,继续开展关于近代华北集市和集镇的研究,从铁路与区域社会变迁的角度进行关于铁路与华北内陆新兴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传统市镇的兴衰、市镇形态演变以及铁路沿线市镇商会的研究,进行关于集市(镇)与大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等。*熊亚平、任金帅:《新世纪以来近代华北城镇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3日。

作为一部新出的城市史研究专著,《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一方面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关于近代华北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研究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又体现出若干值得注意的新趋向。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研究偏少的局面进一步改观。20世纪80年代城市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初兴之时,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便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中之重。此后,首都北京和由渔村崛起为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的青岛,作为铁路枢纽的山东省会济南也日益受到关注,由此形成了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在一个时期内偏重于大城市的局面。新世纪以来,随着关于石家庄、郑州、唐山等中城市研究的日渐增多,这一局面已经有所改变。《城市化进程研究》则将更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纳入考察范围,从而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研究偏少的局面进一步改观;对此前研究已颇为深入的天津、北京、青岛等大中城市,力求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其发展进程;对已积累了较多研究成果的石家庄、郑州、唐山等中小城市,则紧扣其发展特征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对以往论著中关注度较低的开封、保定等中等城市和漯河、阳泉等小城镇,给予相当篇幅的论述;对具有某些共性的小城镇,则分别以“鲁西运河城镇”“以煤为生的山西乡镇”等为名进行考察。

交通枢纽城镇特别是铁路沿线城镇研究异军突起。自1881年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之后,随着京奉(北宁)、京绥(平绥)、京汉(平汉)、正太、胶济、汴洛、陇海、同蒲铁路的建成通车,华北逐渐成为中国铁路通车里程最多的地区之一(仅次于东北地区)。铁路成为影响其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相关研究并未受到应有重视,仅何汉威、张瑞德、宓汝成、刘克祥等学者的论著中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随着铁路与石家庄城市崛起、铁路与郑州城市发展等研究成果的发表和“铁路与华北区域社会变迁”等课题研究的深入,交通枢纽城镇特别是铁路沿线城镇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城市化进程研究》的四位著者中,有三位将“铁路与华北区域社会变迁”作为主攻和重点研究方向。他们并未拘泥于相关专著“求全求整”的思路,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关于华北地区交通枢纽城镇特别是铁路沿线城镇研究成为该书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一方面,著者们分别对青岛、石家庄和周家口、漯河等不同类型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的兴衰进行了深入考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序列。另一方面,在考察郑州、济南等铁路枢纽城市,唐山、阳泉、焦作等工矿业城镇以及保定、开封等相对衰落城镇的发展与转型时,也对交通运输的作用给予较多关注。其中关于铁路与漯河城市近代化进程、铁路与阳泉城市化进程、铁路与郑州城市空间及功能演变的论述,在同类专著中尚不多见。

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研究日益拓展。戴一峰教授曾经言道,城市史研究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视野,即内向性视野和外向性视野,“前者指的是研究者探索的目光朝向城市内部,聚焦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行政管理的建构、市政建设的展开、部门经济的发展变化、各种社会组织的产生与运作、社会空间的分异与变迁、医疗卫生事业的演化、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大众娱乐的普及、生活习俗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更替,等等;后者则是指研究者探索的目光朝向城市外部,聚焦于城市与所处区域、关联区域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与制约,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由此构成的城市网络的形态与运作,等等”。*戴一峰:《城市史研究的两种视野: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城市史研究”专题讨论之二》,《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因此,关于城市内部空间与社会生活变迁的研究,理应是一部城市史研究论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对此也着墨颇多。例如,在考察交通与青岛、石家庄、郑州城市变迁关系时,均着力于内部空间结构变迁的分析;在考察城市现代职业激增时,对北京等城市的知识阶层、警察等职业群体予以关照;在探讨城市职业分途时,将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讨论城市文化精英的社会网络这一主题时,亦涉及北京学界,强调《新青年》等的活动,形成了知识群体人际网络的一个个节点及中心。这应是相关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地位更易的研究受到更多关注。在开埠通商、近代工商业、近代交通运输业尤其铁路运输的兴起和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华北地区城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衰变动和地位更易。这些现象既发生在省域内城市之间,亦出现于县域内城镇之间。前者如河北省内之石家庄与保定,山东省内之青岛与烟台,河南省内之郑州与开封、漯河与周家口。后者如河北省临榆县境内之县城(山海关)与秦皇岛、滦县境内之县城与唐山、安次县境内之县城与廊坊、获鹿县境内之县城与石家庄,山西平定县境内之县城与阳泉等。对此,既有研究成果虽有涉及,但尚显薄弱。而《城市化进程研究》则分别对青岛与烟台、漯河与周家口、平定与阳泉等数对城市和城镇的兴衰和地位更易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表明相关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四十年中,中国大陆的城市史研究既迅速兴起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其不足之处。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也是如此。作为一部以反映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最新成果为重点的专著,《城市化进程研究》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理论方法的探讨相对薄弱。在已有的各类相关论著,无论是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还是其他区域城市史的研究中,城市史研究理论和方法均属薄弱环节。以这些研究成果为依托的《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亦不例外。例如,近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或动力机制,是近代城市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张利民、涂文学等学者已对此进行过探讨。虽然《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中亦论及开埠通商、近代交通运输、工矿业发展等要素与近代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又如,在《近代天津城市史》《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等专著中,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并未就民国时期华北城市化进程乃至全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关于抗战时期华北城镇发展的研究十分薄弱,从而导致既有成果尚不足以较全面地展示出民国时期华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

城镇体系的论述稍嫌不足。所谓城镇体系,系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页。。其组织结构,则大致包括城镇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及城市间联系与城镇网络等四方面内容*同上书,第29-165页。。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罗澍伟、张利民等学者分别从行政层级和人口规模等方面探讨和展示了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和城镇体系,但相关成果对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及城市间联系与城镇网络等涉及不多。显而易见,《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华北城市的人口规模、职能、地域分布和城市间联系与城镇网络,并“力求从这些主要城市的变动中描述出民国时期城市变动的整体样态与特点”,但尚未形成较有系统性的城镇体系研究,尤其是关于城市之间关系和城镇网络的研究尚显薄弱。

抗战时期城镇研究亟待加强。检视既有关于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均将1937年作为考察时段的下限,仅有少数论著将考察时间段后延至抗战及战后时期。《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中关于华北区域城市发展的内容,亦多以1937年为限,典型者如第三章青岛、石家庄、漯河、周家口等交通枢纽城镇的论述中,绝大多数内容均止于1937年。这样的状况一方面会影响到对华北区域城市化进程阶段性特征的整体性把握,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近代华北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关于抗战时期城镇的研究亟待加强。

小城镇社会史研究有待拓展。21世纪以来,城市史与经济史、社会史、区域史的交叉、融合与生长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向。但受资料所限,在城市社会史研究中,关于城市职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文化的研究,仍以大中城市为主。如《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中关于人力车夫、警察、知识阶层、文化精英的社会网络等的探讨,均依托于北京、天津、青岛等大中城市。关于小城镇职业群体、社会阶层、教育文化的考察尚不多见。由此,小城镇社会史应成为今后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中有待深入拓展的领域之一。

综而言之,尽管《城市化进程研究》一书关于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发展的部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实际上这些不足大都是由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的整体现状造成的),但就总体而言,该书对于今后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Review onThematicHistoryofRepublicanChinavol. 9:AStudyontheUrbanizationProcessand Several Trends of the North China Regional Urban History Studies

XIONG Yap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Thematic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 vol. 9: A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 recently published monograph which studies Republica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China region. It on the one hand reveals several latest outstanding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North China urban history, such as the former ignored studies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small towns becoming much more fruitful, studies on transport hub cities and towns especially those along the railways suddenly coming to the fore, urban space and social life studies increasingly expanding, studies on the changes of city status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reflects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ing in this research area, for example the need of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methods, further illustration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system, studies of cities and town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deserving more attention, the need of expanding the social history studies of small towns, and so on. But overall, the book still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future urban history studies o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Key words:A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North China; urban history;new trends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1-0009-04

作者简介:熊亚平(1976-),男,陕西丹凤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华北区域史和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以来华北区域城镇化进程研究(1860-2000年)》(13AZS018)

收稿日期:2015-11-30

猜你喜欢
华北
Deep learning for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thermoacoustic tomography
《华北地质》2022年(第45卷)总目录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美国政府对华北伪政权出笼的关注及应对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抗战时期党领导的华北工人运动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千万吨 华北梦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