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
·中医中药·
消炎散治疗71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体会
陈晓东
阑尾周围脓肿;消炎散
阑尾炎是基层县级医院外科常见疾病,其中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可通过常规手术甚至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但阑尾穿孔合并阑尾周围脓肿考虑到术后残端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因素临床仍以抗生素静脉给药抗炎、保守治疗为主。本院采用中药方剂消炎散外敷右下腹及下腹部,通过中药透皮吸收结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效果显著。现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8月~2014年12月应用消炎散结合抗生素静脉给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71例对比单纯抗生素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病例65例,其临床疗效评价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6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男72例,女64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3~7 d,平均病程5 d。纳入标准:均存在急性发作后保守治疗,病程≥3 d;经查体、腹部彩超确定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0×109/L。因病程延长,考虑可能出现盲肠高度水肿,手术过程中阑尾残端包埋不全,其中有8例合并慢性心肺疾病,存在手术相对禁忌证。患者均自愿接受消炎散中药外敷疗法。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消炎散组(71例)和抗生素组(6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消炎散组给予抗生素联合消炎散治疗,抗生素选用头孢二代抗生素头孢唑啉钠2.0 g i.v.,q.12h.联合甲硝唑50 mg i.v.,q.12h.;消炎散打粉成饼后贴皮外敷于阑尾区及下腹部。消炎散组方为黄芩45 g、黄柏45 g、黄连45 g、芙蓉叶45 g、冰片5 g、泽兰60 g、大黄30 g、黄酒2000 ml,将中药打粉后充分混合,黄酒倒入后搅拌成糊状,用粗孔纱布袋承装、塑形成饼状。使用时将药饼贴附于下腹部及阑尾区并宽布带加压固定于腹部。此方法可将药液充分释放于贴附部位,同时患者活动时不影响药饼形状及散落情况发生。每剂可应用3~5 d,黄酒挥发后可反复倒入黄酒重新贴附。抗生素组给予单纯抗生素保守治疗,抗生素选用头孢二代抗生素头孢唑啉钠2.0 g i.v.,q.12h.联合甲硝唑50 mg i.v.,q.12h.。每日观察体温、腹部体征、疼痛评价、自主恢复情况,5~7 d复查血尿常规、每周复查下腹部彩超。
1.3预后标准 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包括右下腹疼痛、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阑尾周围脓肿体征恢复正常,右下腹压痛消失,右下腹包块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降至1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109/L。腹部彩超:右下腹及髂窝积液明显减少或完全消失,右下腹包块较前减小。经停药3 d,体温未再次升高,右下腹疼痛症状无反复,表明病情已临床治愈。
1.4观察指标 入组患者治疗第3、7、14天监测晨起体温,并抽取静脉血复查血常规,功能科复查腹盆腔彩超。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体温动态变化对比 入组患者治疗第3、7、14天监测晨起体温,消炎散组体温恢复幅度较抗生素组明显,体温在第3、7天恢复正常者居多,抗生素组多在第14天恢复正常。其所测体温6 h内无解热镇痛药干预,两组体温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动态变化对比 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作为炎症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消炎散组患者治疗第3、7、14天监测复查血常规,消炎散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幅度较抗生素组明显,消炎散组在第7天恢复正常者居多,抗生素组多在第14天恢复正常。两组血常规动态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体温动态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体温动态变化对比(±s,℃)
注:两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第3天 第7天 第14天消炎散组 71 38.0±0.5 37.5±0.4 36.8±0.5抗生素组 65 39.2±0.4 38.8±0.4 38.0±0.4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动态变化对比(±s,×109/L)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动态变化对比(±s,×109/L)
注:两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第3天 第7天 第14天消炎散组 71 19.0±0.4 12.5±0.8 6.8±0.5抗生素组 65 18.8±0.4 14.8±0.4 10.3±0.5
2.3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结果对比 抗生素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11.5±0.5)d。消炎散组平均(5.4±0.5)d。右下腹疼痛缓解时间抗生素组时间平均(6.2±0.5)d,消炎散组平均(4.4±0.4)d。阑尾周围脓肿体征恢复比较:抗生素组右下腹压痛体征消失为治疗后平均(8.5±0.5)d。消炎散组平均(5.4±0.5)d。治疗后14 d复查腹部彩超:消炎散组右下腹包块变小或消失33例,缓解率为82.5%,抗生素组右下腹包块变小或消失20例,缓解率为55.6%,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右下腹疼痛缓解时间、右下腹压痛体征消失时间及缓解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病情进展并发全腹腹膜炎情况,1例消炎散组患者贴附部位皮肤轻度过敏,经暂时脱离致敏源并外用抗过敏治疗后皮肤恢复,未退出试验。
我国中医中药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炎症有悠久的历史。本院采用中药方剂消炎散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效果显著,可成为急慢性炎症类疾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1]。中药消炎散组方为临床验方根据病情加减,有效成份黄芩、黄柏、黄连、大黄均有抗菌作用。以黄芩为例,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芩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中药大辞典记载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属敏感。其他成分黄柏、黄连、大黄都相应的抗菌作用[2]。这一组方对细菌感染类疾病有着独特的作用。
阑尾周围脓肿中医认为是肠痈的酿脓及成脓期,一般分为湿热内温型、气滞血热型、气血方虚型[3]。现代医学证明阑尾炎症多由粪石嵌顿、淋巴滤泡增生、阑尾管腔狭窄造成的以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为主的细菌性炎症类疾病,阑尾周围脓肿为化脓性炎症后阑尾穿孔并在阑尾周围形成脓腔,因阑尾周围器官包括小肠、结肠、大网膜粘连等因素,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较多,特别是残端水肿,荷包缝合断端困难等因素造成的阑尾残端瘘为临床上较为棘手的并发症[4]。所以临床上特别是县及县级以下基层医院的普外科对病程≥3 d的阑尾穿孔合并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为主,即抗生素治疗,一般选用头孢二代抗生素联合甲硝唑类药物治疗,病程期间予流质饮食,对症处理,自然病程在4周~3个月不等。
阑尾周围脓肿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存在治疗时间过长、不同程度的菌群紊乱、医源性肝肾功能受损、局部静脉炎、可供穿刺静脉点减少等诸多临床操作实际问题,联合局部应用中药消炎散贴附可明确缩短阑尾周围脓肿治疗时间,对改善腹部疼痛、发热、全身乏力、腹泻效果显著,反应在辅助检查中炎性细胞下降的时间上也较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并且能减少住院时间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建议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1]武锐.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6例临床分析.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7):626-627.
[2]侯俊明.土大黄叶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40例临床分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3):29-30.
[3]陈肖蓉,朱王玲.肠痈辨证治疗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9): 595.
[4]瞿建新.阑尾脓肿行Ⅰ期阑尾切除术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1):1054-10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202
2015-11-16]
136507 吉林省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