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教学中的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

2016-03-06 22:34
关键词:显性隐性译文

代 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论翻译教学中的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

代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重新翻译成原语文本。学生是翻译教学的主体,根据回译的根源和学生的感知差异,可以把翻译教学中的回译分为显性和隐性回译。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的划分能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检验和改善译文,发展翻译能力。

显性回译;隐性回译;翻译教学

一 关于回译

回译作为一种翻译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唐玄奘曾根据中文译本将失传已久的佛教哲理名著《大乘起信论》回译成梵文。近二十年,回译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对于回译的定义和功能,专家学者各持己见。

Shuttleworth(2004:14)认为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重新翻译成源语言的过程(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 ”。贺显斌(2002:45)指出,“回译就是对译文进行再次翻译,把自己或别人的译文翻回原文”。冯庆华、李美(2001:434)认为,回译是翻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李平、冼景炬(2009:215)认为回译就是“翻译还原”。

在回译的功能上,贺显斌(2002)提出:回译可以用做翻译策略、用作译文检验和翻译教学的手段,以及作为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的辅助工具。《中国翻译词典》(林煌天,2005:33)对回译的功能解释为“以此为手段检验译作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另外有老师对回译作为练习形式运用于教学进行了探讨。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学习主要是在了解语言、文化差异基础上,通过语言符号的转码,完成信息的阐释、转换和传递。回译是把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重新转换成原语的表达,与顺译有相同的本质和功能,因此,回译仍然是翻译,是把目的语文本译回原语文本,把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文本信息的对等转换。本文根据回译根源的不同和学生对回译的感知差异,将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回译分成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并进一步分析两种回译模式的差异和教学中的运用。

二 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的模式解读

回译作为一种翻译活动,独特之处在于“回”。“回”意味着有根、有源。根据根源的不同和学生对回译的感知差异,翻译教学中的回译可以分为两类: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代表,分析翻译教学中的回译。

1. 显性回译。

显性回译过程可以表述为:

A:E1—→C—→E2

B:C1—→E—→C2

其中,E1→C和C1→E分别代表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E2和C2是以C和E为原语文本进行第二次翻译得到的英文文本和中文文本。在这个模式下,E1→C和C1→E是教学实践的核心,为了检验学生的汉语和英语表达是否符合E1和C1表达的内容,增加了后半段的C→E2和E→C2,即回译。

A、B模式中的所有环节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模式显示,回译的根源是学生自己的翻译,学生把自己前期的翻译成品译回最初的源。之所以称作显性回译,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明确告知学生进行回译,学生清楚自己在做回译练习,这种回译也可以叫做主动回译。

2. 隐性回译。

隐性回译可以表述为:

A:E0……C—→E1

B:C0……E—→C1

E0和C0分别是C和E的原语文本,但是在教学中老师并不告知学生,即是说,学生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他们只需要完成C→E1和E→C1的转换。C和E作为中介分别让E1和E0产生关联,C1和C0关连,E1和C1是跟E0和C0高度相关、近似、甚至相等的概念或信息,因此C→E1和E→C1仍然可以看作回译,把别人的译文翻回原文,由教师操作的隐性的回译。之所以叫做隐性回译,是由于过程中涉及了目的语到原语的转换,即回译,但是,前一过程用虚线表示的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并不为学生所知,也不由学生完成。隐性回译的根源不是学生自己的文本,是教师选择并隐藏原语文本的译文,是只在评价学生译文时给出的参照文本。学生不知道自己正在完成回译这个过程,因为教师持有学生翻译材料的对照版本,在他们看来,学生做的是回译,这种回译也可以称作被动回译。

3. 两种回译模式的差异。

(1)显性回译中存在原语文本(E1, C1)、译文(C, E)和原语文本的变体(E2,C2);隐性回译中只有原语文本C,E和各自的目的语文本E1和C1。

(2)显性回译模式包含两个翻译过程,且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回逆,即所谓回译;隐性回译模式中,真正存在的只有一个翻译过程。

(3)显性回译模式中的回译以学生自己第一个翻译过程的译品为后一翻译过程的原语文本;隐性回译中学生以别人的文本为源头,完成一个翻译过程。

(4)学生对显性回译中的回译有明确认知,并主动实践;学生对于隐性回译没有任何感知,只是在老师给出他们赖以翻译的原语文本(C,E)的原语文本(E0,C0)时,才知道自己做了回译练习。

三 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1. 显性回译。

(1)作为验证学生译文的手段。

(2)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内驱性。

例(1):

原文:其他经济体大呼冤枉,因为外资纷纷逃离低收益的国家并涌入其股市而使其货币升值。

学生译文: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cry they are wronged, because foreign capital fled the country and influx low-income market and make its appreciate.

学生的译文问题很多:信息搭配混乱,错用influx和appreciate的词性,时态混乱,指代前后不一致。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把英文译成中文,这个过程即是回译。“回译被认为是在没有其他评估翻译准确性手段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查明潜在错误的方法”(刘常民,2010:20)。通过回译的检查,学生发现自己的译文除了有语法错误,表达的意思跟原来的中文相差很远,而差距正是自己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渴望真知的学生,老师即时的指导能迅速帮助他们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实现有效的语言转换和信息传递。回译作为简单、易行的手段,可以用于课后的翻译练习,帮助学生检验自己译文的忠实、通顺、完整性、准确性,提高自主学习的信心和有效性,也可以用于同伴间的译文评阅和修正;通过自主的回译监测学习进程,分析学习效果,进一步改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果。

(3)辅助课堂教学,有效讲解翻译技巧。

(4)帮助学生理解英汉语言差异。

例(2):

原文:W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hospitality to our trade group during this visit to your country and for your close cooperation in the business discussions.

学生译文:我们非常感谢你们在我们贸易代表团到贵国访问期间的热情款待和业务洽谈中你们的密切合作。

评价学生译文前,老师请学生把自己的中文译成英文。

学生回译:W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hospitality to our trade group during this visit to your country and your close cooperation in the business discussions.

学生的回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我们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二,业务洽谈中你们的密切合作;但两层意思彼此无联系。让学生比较英文原文和自己的英文,他们会发现,原文多一个for。其实,thank 后跟了两个介词for,英文忌讳重复,故省略前面出现过的动词thank,但在翻译成中文时,要重复“感谢”,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因此,此句的翻译要用到重复法的翻译技巧。同时,学生也明白中英文在重复表达上的差异。

(5)拓展学生创造思维。

欧阳昱(2014:54)提出了自译的概念,即有双语能力的作者把自己的作品译成另一种语言。他认为,自译既是翻译,也是创作。虽然他讲的是文学翻译创作,借鉴其本质,显性回译算得上是把自译移植到翻译教学中,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翻译中的创造能力。

(6)增加英汉互译练习。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作为专业技能必修课的笔译安排在6、7、8学期,备注说明各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实践中,多数高校把英译汉和汉译英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学期,造成的局面就是:整个学期要么全部讲授原语英文,目的语汉语的转换练习,要么是原语汉语,目的语英语的单一翻译训练。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为培养职业翻译打下基础,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几乎没有职业译员只从事汉译英或者只承接英译汉的工作。换言之,译员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英译汉、汉译英的翻译技能和语言转换能力。在以汉译英为主的教学中加入适当的回译练习,能够让学生实践英汉翻译的技能,反之,英译汉教学中的回译练习则提供学生汉英翻译锻炼机会。英汉、汉英翻译能力同时发展,才是走向合格、优秀翻译工作者的奋斗之路。

显性回译在翻译教学中尽管有诸多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打击学生。不管是在汉英翻译还是英汉翻译中使用显性回译,学生在语言掌握、翻译技巧、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欠缺都会被分解呈现,甚至被详细阐释。虽然这个过程是为了验证翻译的准确度,讲解语言差异和翻译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但验证的过程即是曝光学生错误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和挫败感,产生逃避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

2. 隐性回译。

(1)提供给学生语言模仿对象和机会。

(2)提供给学生“标准”译文。

例(3):

原文:我步行回家时,绕道经过教堂,因此路程拉长了。不过隔了七个月时间,我发觉这座建筑已显示出在衰败下去的痕迹。好几扇窗子,碎掉了玻璃,露出黑洞洞的缺口来。屋顶上,只见处处有石板歪离了原来的窝儿,突了出来,等到秋天的几场暴风雨一来,就要渐渐地掉光了。(方平,2008)

参考译文:My walk home was lengthened by a divers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kirk. When beneath its walls, I perceived decay had made progress, even in seven months: many a window showed black gaps deprived of glass; and slates jutted off, here and there, beyond the right line of the roof, to be gradually worked off in coming autumn storms. (Emily Bront?: Wuthering Heights)

本例中文选自著名翻译家方平翻译的《呼啸山庄》,文字流畅,“节奏缓慢,基调苍凉,准确传达了原作的氛围”(朱明炬,谢少华等,2007:125),是非常好的汉英翻译练习材料。手握勃朗特的英语原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优美、地道的英文表达,提供模仿的对象和机会。另外,多数学生寻求“标准”翻译成品或定本的心理能得到满足。翻译会不会有定本,在翻译界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课堂选用的译本都是大家公认的优秀作品,即使有个别需要商榷之处,在学生眼里也是登峰造极之作,因此,他们把老师提供的参考范文当作定本或者标准文本也可以理解。

(3)展示给学生多元表达。

(4)开阔学生视野。

例(4):

原文:

A. Jia Lian’s second marriage is celebrated in secret; And the future marriage of San-jie becomes a matter of speculation. (David Hawkes 1986)

B. A Hen-Pecked Young Profligate Takes a Concubine in Secret; A Wanton Girl Mends Her Ways and Picks Herself a Husband (杨宪益,戴乃迭,1978)

学生汉译:

A. 贾琏的二次婚姻在秘密庆祝;三姐的未来婚事也正在考虑

B. 耙耳朵浪荡子秘密娶妾;放荡女自我行事选丈夫

告知学生翻译的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题目,要注意中文题目的特性:高度概括,文字简洁;这部小说是中国古典名著,要注意传统文化的诠释。A翻译显得太现代、太直白,体现不出应有的韵味;B翻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问题,导致表达误差:妾即小老婆,在封建中国普遍且存续很长时间,但她们没有地位,不可能像正室一样被“娶”回家,她们进入夫家是像商品一样被男人“纳”入囊中。

对照《红楼梦》第65回题目: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曹雪芹,高鹗,1987:517)。同样的原文,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出现了不同的翻译成品。Hawkes“采用还原法只译贾琏和尤三姐,略去尤二姐和柳湘莲,变为用婚姻(marriage) 的重复来对照述说”;杨译“完全绕开对于具体人物称谓的提及,运用形象化加概念化的手法重新构思回目”(王宏印,2002:54)。两个版本的翻译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展示了翻译的多元化,同时,学生可以反思造成自己的翻译和原文的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隐性回译因为回译的隐性而让学生直觉做的是顺译,因此,提供给学生练习的材料必须是高质量的翻译文本,学生可以借鉴、参考和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发现自己翻译中的差距和问题,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探索翻译内在规律,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但是,隐性回译只涉及原语和译语的单向运动,传统的学生练习→老师评价→给参考译文的弊端很明显,学生比较被动,他们习惯于从参考译文中学习固定的“标准”表达,缺少批评性思考,不会主动积极寻找原语和目的语的差异,更无从创造性掌握、使用原语,尤其在汉英翻译练习中难以真正掌握和准确运用目的语,实现有效的语言转换和交流。

四 翻译教学中回译的运用设计

1. 理念。

(1)回译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回译为翻译教学和练习开创了新视角,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但是回译程序相对繁琐,过多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会影响教学的整体安排。因此,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只能适当加入回译练习,激发学生热情,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有新的尝试和收获。

(2)正面鼓励、积极评价、顺势引导。

前面的分析显示,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都会暴露学生的问题,引起学生焦虑、被动、回避等负面情绪。外语学习情感因素研究发现,期望、评价、认知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极大影响。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负面情感因素,教师需要提前预见,对学生做出合理预期并及时反馈;用正面、肯定的言语和行动作出积极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生的问题顺势引导,降低其焦虑感,在过渡、适应中解决问题,习得知识。

2. 材料选择。

材料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回译教学的效果。回译作为翻译教学的辅助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熟练运用翻译技巧和提高翻译综合能力,因此,选择材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要,做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1)难度适当。

选择回译材料以中等水平学生为出发点,选取难度相当的材料,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学生积极性或者材料过易无法引起学生兴趣。

(2)选择描写性、叙述性段落。

诗歌、古文作为语言学习的非主流,回译性不高,不应作为回译练习模仿的对象。在众多文体中,散文和应用文类的描写、叙述性段落语言平实,修辞使用少,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和模仿,可以作为回译练习的备选材料。

(3)提供给学生的译文主要采用直译方法。

回译尤其显性回译让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原文结构,更追求回到与原文神似的状态,对于正在学习翻译的学生,因为其语言基础和翻译技巧、策略的限制,能够应付的是基本上采用直译的文章。Newmark(2001:174)曾说:回译用来检测直译的有效性。因此,在回译中应该选择主要采用直译方法的材料。

3. 练习中的提示。

胥瑾(2010:56)提出就回译中可用的词汇、句型和语篇特征给予学生提示。笔者并不完全赞同。在显性回译中,回译不是教学中心,只是作为学生主动检测问题、评价翻译质量的手段,老师所做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语言差异、理解障碍、技巧运用的问题,不需要给学生任何提示,也就是让学生在语言基本规范的原则指导下自由发挥,真正学会语言的转换以及对外语的良好运用。对于隐性回译,也应该分情形而决定提示与否。如果教师设定回译的目的是模仿原文的语言表达、词句运用和结构组织,那么关键的词、句型和语篇特征的提示就很必要。如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依据翻译的相关理论和原则进行创作和发挥,被回译的原文不过是学生参照的多元文本,词、句的提示就不必要,但与作品相关的作者、背景介绍却是必须的。

五 结语

回译作为翻译教学的辅助手段和训练方法,“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对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风格产生积极干预”(韩虔,2011:59),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练习类型,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的多元表达,增加学生翻译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回译在教学中的促进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升翻译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

[1]Shuttleworth, M. &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贺显斌.回译的类型、特点与运用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2(4):45-47.

[3]冯庆华,李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平,冼景炬.翻译中的回译——评中国印度之智慧的中译[J].译林,2009(4):215-217.

[5]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03.

[6]刘常民.回译研究综述[J].中美外语,2010(6):20-23.

[7]欧阳昱.回译、自译及创译[J].华文文学,2014(1):48-64.

[8]勃朗特.呼啸山庄[M]. 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9]朱明炬,谢少华,吴万伟.英汉名篇名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0]王宏印.《红楼梦》回目词趣两种英译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54-57.

[1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2]胥瑾.关于汉英回译习题的设计[J].中国外语教育,2010(3):61-67.

[13]韩虔.认知视角下回译的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57-59.

Class No.:H31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Back-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Dai Hong

(Chongqing Nanfang Translators College,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Sichuan 401120,China)

Back-translation means 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ource language (SL). Based on the different SLs and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process the back-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explicit and implicit. This classifi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think in a critical way to employ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ir translation thus to develop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licit back-translation; implicit back-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代红,硕士,讲师,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

1672-6758(2016)06-0094-4

H319

A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译文摘要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I Like Thinking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