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勤
(金陵科技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文化哲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位的提升路径研究
邱勤
(金陵科技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1169)
文化哲学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以人的哲学为灵魂和目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应有之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其过程就是人的文化生成的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需要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生成;优化文化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品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视角;文化品位
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精神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重视其文化属性,提升其文化品位,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文化哲学发端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的兴起是基于人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以人和人的文化为研究目标和目的, 通过对文化现象的分析,把握人的本质、生存方式和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主张文化创造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服务的。文化哲学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以文化哲学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价值和功能,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魅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1.文化哲学的最终目的和灵魂是人的哲学。
西方对文化哲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文德尔班和维科作为学科创始人从本体论探讨人的生命存在价值,揭示日常生活、现实的经验的形而上学。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代表作《人论》中指出,“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1]文化作为人的“第二自然”所包含的人本规定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获得了一个自由和创造的空间。
马克思自觉地把文化与人和人的主体性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只有人从生存之始就有不断完善自身的要求。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文化”这个概念,但他的“主体性文化观”强调文化是建立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我们应时刻把文化的创造与人的发展紧密集合起来,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是作为自在之物的自然存在与作为自由主体的超越性存在的统一体,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超越性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物。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影响是不可替代和忽视的。
2.文化哲学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教育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真正成为“人”,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文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特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属性。从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属文化教育范畴,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教育,而是一种专门的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离不开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中,文化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影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比较容易受到一定的主流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主体自觉不自觉的知、情、意、信、行的过程。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人和影响人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文化育人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学习,逐步消除隔阂和分歧、产生认可,并付诸实践的过程。
文化哲学的根本旨趣是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生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以‘文’化人,即推进个体‘人化’,使之成为意义和价值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3]当下,教育已然进入了一个文化时代,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维度,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1.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培养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人们对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追求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位的动力,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生成的源泉。文化作为精神存在物,本身具有价值性,价值必然也具有文化性。文化价值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中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和需要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方式,在满足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优秀外来文化的选择和借鉴以及所有文化的传播和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它以属于文化范畴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道德等作为内容,遵循文化的逻辑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帮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从情感上产生认同,并作出理性的选择,这实际上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实效性的提高也在呼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回归。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容易产生思想困惑、价值认同危机和文化选择困难,用文化的方式解决面临的困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完整的人”塑造。
当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被物欲填充着,出现了精神“物化”的现象,正如阿尔贝特·施韦泽所言,“与我们在物质上的非独立性一样,我们在精神上的非独立性也日益加深”。[4]教育以人为目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出发,最终又必须回到人,着眼于“完整的人”的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优化着人的生命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就是引导受教育者在文化的存在中学习知识,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生成的过程,也是超越现实状态,走向理想的、未知的和可能的状态,实现“完整的人”转化的文化进程。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包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完全忽视了教育的应有之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形成,培养出了大批量“单向度的人”,他们有知识无思想,有技术无能力 ,有理性无情感,有制度无人性,他们即使“学富五车”,精神世界却依然贫穷。文化哲学认为,人在创造文化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着眼点放在“完整的人”的生成上,努力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对人作出有价值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化教化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摆脱自然自在的状态,摆脱物化思想的束缚,努力成为一个自知、自主、自决和主动的人,成为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
3.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人的文化生成的过程。
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但文化被创造后,也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人依赖于文化,身处于文化世界之中,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所处的文化世界不是一个“无人的自在世界”,而是一个经过人为改变,体现了人的思想、意志和要求的“属人的世界”。可以说,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被文化所创造。人作为文化的存在,既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
从文化的视角来讲,教育是文化存在的具体方式之一,是精神文化向物质文化转化的中介和纽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存在的具体样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1]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趋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规范学生的道德文化,勇于面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文化生成,使学生成为有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1.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文化品位,首先要有先进理念的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途径,将会取得怎样的效果。“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文化载体成为苍白的说教。”[5]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现代文化的享用者,更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渴望新颖的、更加具有文化气息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设法适应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坚持以“文”化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文化人的过程,需要既强调文,又强调化;既要做好文化知识普及的基础工作,又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文”,但其本质却是“化”,发挥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发挥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示范作用,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2.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生成。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主体行为受到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需求的影响,但人的自然欲望并非纯粹的动物式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人的需求不同于动物的需求,其本质区别在于,人的需求是文化的需求,而动物的需求仅仅是本能的需求。即便是人对吃的需求也与动物的需求是不同的,动物仅是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而满足于吃饱,而人对食物的需求往往加入了文化的内涵与要求,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由此可见,人的需要不是自然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文化建构的欲求和物质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实现主体的文化生成。《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世界人权宣言》则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抛弃过去工具理性的指导观念,树立人是目的的理念,从学生需要出发,一切以大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文化生成为目的,致力于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培养。以此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其文化品位。
3.改进文化环境,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品位。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又影响和创造了人。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而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具有客观力量的模具和生存环境,规定着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情绪、社会活动、人格特质以及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6]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仅有自然属性的人,人不仅受生物力量的决定,也受文化力量的规制。人创造着文化,但同时人又时时刻刻被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所包围和影响着,二者一直处于双向互动与建构之中。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本国风俗习惯的影响,这种环境是先在的和客观的。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与文化的双向互动和建构中,而我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这种客观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由此可见,改进文化环境,有目的地选择和具有文化品位和特色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尤为重要。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我们需要注重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赋予物质文化环境以文化内涵,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做好校园生态环境、建筑和人文景观等的建设,使其体现出文化品位。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筑良性的制度文化环境,发挥制度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使大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重视虚拟文化载体,构建积极、健康的虚拟文化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使其在虚拟文化环境中得到好的引导。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忽视教育内容的文化底蕴的现象,这直接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实效性较差的现象。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需要调整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学生也一直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他们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的精神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时刻处于多元文化的冲突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文化选择,学会包容、吸收和借鉴多元文化中的精髓。
[1][德]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15,7-8.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3.
[3]柳礼泉,周文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文化性之关系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4][德]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15.
[5]王芳,邢亮.构建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讨[J].理论导刊,2012(6).
[6]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49.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Path of Improving Cultural Taste of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Qiu Qin
(School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9,China)
Cultural philosophy opens a new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hich is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complete person”.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eds of students, promoting students' cultural formation; optimizing the culture tas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philosophy; cultural taste
邱勤,讲师,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在读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哲学思维路径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SJD197);金陵科技学院2015年度学生工作专项立项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的当代大学生资助帮困体系构建”(项目编号:JIT-XSGL-201503)。
1672-6758(2016)06-0001-4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