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

2016-03-06 19:46孙梦璐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

孙梦璐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国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

孙梦璐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摘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诗歌翻译的文化因素,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存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创造性叛逆现象。从中国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探讨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创造性叛逆;可译性限度

著名的华裔博士杨振宁曾在评论翻译家徐渊冲的中国诗歌翻译中赞美到,许将中国历史悠久的名诗翻译成英文,极具韵律和节奏美。从华裔美籍的人士看翻译好的祖国文学诗歌,是很有说服力的,中国诗歌具有翻译的可译性。然而也有人认为中国诗歌不可译,这是美国的诗人佛罗斯特说的,他觉得诗歌若经过翻译,就会丧失原本的诗意。我国学者吕叔湘先生认为,诗歌翻译要“达意为本,赋形次之”,而徐渊冲先生则对中国诗歌翻译成英文提出了“三美”要求,也有人认为中国诗歌翻译应体现出一定的格律。总之,对于中国诗歌的英文翻译,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文化课题。由于诗歌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生活背景的事实、情感的反映,若要翻译成其他民族语言,势必会涉及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转化,从而会造成一些文化背景信息的丢失,“文学的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1]期间的信息丢失是难免的,然而也会让人看到一些创造性的文学文字,却又是可喜可贺的。

一诗歌翻译的相关概述

1.中国诗歌翻译对“创造性叛逆”的概述。

在《中西比较文学手册》中,对翻译有这样的解释: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然而又出现了一种“叛逆”,它表现在对原文的一些删减和添加上。[2]“创造性叛逆”术语源于埃斯卡皮,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可见,翻译确实是一种叛逆,它是将原文作品置身于一个新的环境语境中,要用新的语言将原文赋予一个崭新的含义和面貌,从而达到使得读者能通过文化翻译增进文学了解和交流,这等于是给原文作品又一次生命。《译介学》中对文学的翻译有这样的解释: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翻译者用自己的思维和艺术细胞进行对原作的接近与再现的努力,而叛逆性是对原作翻译中翻译者自己不能进行同化思维的一种客观背离,是翻译者文学艺术的再创造。[3]

中国古典的诗歌非常有讲究,主要体现在了格律上,其诗词的修辞手法异常丰富。例如在《诗三百》中,就有很多重叠的词语,也有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这些能体现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表达了诗歌的流波般的诗韵。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英文翻译为:

Behold the cowherd star so high,high up,

Who’s facing the weaving maid there fair ,fair above.

在此,对原文作品进行了英文翻译的韵律再创造,其中的“high,high”“fair ,fair”两个英文词汇将原文的韵律进行了再现,非常优美。正如朱光潜说的,诗歌有三种要素,一是描写的情趣,在者是它的意象和声音,在这里的翻译全部都崭出来了。

因此,对于言简意赅、情随律动的中国诗歌来讲,翻译一边要能体现出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趣,还要注重对文化意象进行传达,同时,要将诗歌的音韵节奏表现出来,这是难能可贵的创造性翻译。然而对于译诗的难度,又加上有些人对诗歌不可译的看法和理解,觉得诗歌翻译难以兼顾“形神”。孙建昌对于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有这样的看法:翻译主要体现出创造性。可见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价值观非常重要,而对于叛逆,他认为在创造的一种附加增值品,因此,创造性翻译属于增值的创造性翻译,易于传达出中国诗歌的音、形、意美。[4]

2.可译性限度的概述。

基于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通过语言文化的交流得以实现促进彼此的繁荣发展,可见,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存在方式是有共性存在的,这是翻译的前提。然而能够促进彼此繁荣发展的又是基于对文化的差异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使得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文化和语言特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维特征,这些是导致文学作品不可译的背景。历来文学界就对诗歌的翻译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诗歌是可以翻译的,有的人则持有相反的看法。然而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讲,是否可译并非绝对的,在很多中国诗歌的英文翻译上博得了中外读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基于文化特色和背景差异,应当承认诗歌的翻译虽然可以进行,然而却是有限的,翻译必须要翻译者进行再次创造,然而一个人的创造性是有限的。

3.诗歌“三美”的概述。

中国诗歌的“三美”是指诗歌所传达的意境美、音律美和形象美,这是诗歌表达的最高境界,对中国诗词翻译起到同样的作用。“三美”源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这是出于对汉语言表达的至高赞美,也是汉语文学表达的特色,意境美能够打动人的心灵,音律美让人听着舒服有节奏感,形象美让人看着优雅。在现代文学的翻译中,许渊冲就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法推广到了文学翻译中,他主张在文学翻译中,第一,应追求对原著诗歌的意境美,其次是追求对原著诗歌的音律美,最后是追求原著诗歌的形象美,竭尽全力将三美进行统一。

对于诗歌翻译中的“似”来讲,就是寻求对“美”的接近和追求,是对诗歌的丰富意象进行再创造和再现的过程,“翻译中有时候单靠对文字的表面理解是不能传达出原著的深刻含义的”,[5]需要结合诗歌的深层背景,对诗歌进行现代化的理解表达,从而将“美”传达出来。在翻译中,对诗歌的处理可以从深化、浅化等方法将三美表达出来,重在神似,将三美进行“三似”的表达,努力接近原著。

二意美:可译性限度与创造性叛逆

在英文表达中,会有很多的语法,语言表达受到格式限制,在英语诗句中,出现很多的连接词、冠名词、前置语等,是不能省略的,否则不能将原有的诗词意境进行准确的表达;在汉语言文学中,很多英语中不能省略的词汇是可以省掉的,并且省掉以后,将诗歌的意境进行更加流畅的表达,还会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感和形式美感,这都彰显出了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富饶的弹性。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仅仅一个“香”“泪”“照”“思”字,就能将动词和名词的意境全表达出来,而并不是专门的动词或名词只能表达一个含义。在翻译中,需要加上句子的主语才能将原著的含义表达完全,让读者看到原文的意象。

出于特色各异的文化表达,中国诗歌有其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寓意与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将原文的诗韵进行更改。“为了兼顾诗歌文学的意境和译语特征,这就需要翻译者发挥创造性精神,对原著进行译语的再加工和想象,以寻求到适合的译语来表达出原著的意思” 。[6]武大译本对《临洞庭》中的两个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这样的译文:While vapours all over Cloud-Dream marsh up roll,Bores roll ahead to rock Yueyang City wall.这样的翻译从字面上看,确实比较忠实于原文的字面含义,然而这些都是诗词对客观景象的描写,即“景语”。事实上,《临洞庭》这两名句的描写中,深层的含义是“云梦”落入了水中,不只是对“云梦”的上升和下降。一升一降却和天光云影相辉映的。在这里,译者将原著里的“气”翻译为vapours,在百度翻译的解释为“水汽、蒸汽”,将“泽”理解成了“沼泽”,对于“波”的理解是“浪潮”,而“撼”解释成“摇动”。而云梦在《千家诗》里面有这样的注释:“云泽梦泽二水也。天光云影上下相映也”。这里的译文将“云梦”组合了,把水理解成了“沼泽”,显然就没有“天光云影上下相映”的意境美了。对此名句的翻译还有许渊中的译本:

Cloud and dream fall into the river;

When its waves rise,the town walls shiver.[7]

在这里,许先生已经将原文的一些字面上的内容舍弃了,而用“以创补失”将诗歌本来的意境结合英语中准确的词汇将原著进行了翻译再创造。原文中,“云梦”只是一种象征,是景语,然而结合诗人当时有怀才不遇的心境,当梦想落空时,难免有一种漂浮不定的败落感,将此情寄托于云的漂浮中,从而将真情流露。两种语言本有较大的差异性,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对事物的描述非常直白准确,这是科学的一面,它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讲究语言艺术,通常有说一指二或者说二指一,显示出语言的精炼性,对于中国诗歌中的语言,更是如此。另外,中国诗歌的表达含蓄,给人隐约模糊的感觉,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外,写的虽然是景,然而道的却是情,因此要将中国诗歌翻译成英语,并且要表达精准,是非常难的。再者,中国古诗词离现在已经悠长久远了,后人读客观上的语言文字带有主观的色彩,这是每一个读者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文学的理解而造成的。中国诗歌自古就有情景交融的传统,景物有情,景外还有情,给翻译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三形美、音美: 可译性限度与创造性叛逆

多元性的文化产生了多样性的文学表达方式,英文诗歌和中国象形古典诗歌的表达方式差异甚大。英文诗歌要讲究语法,注重语态和词形的变化;中国诗歌讲究格律,有韵脚的要求。要兼顾传情达意,又要遵循英语诗歌的传统形式,翻译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难题。在中国诗歌的形式美中体现于诗句的重叠、句式长短、对仗方面,对于音律美则体现在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方面。基于汉语言的象形特征,多数字是单音节组成的,那么容易组成对仗形式。而英语表达中要做到这一点就比较难了,因为英语的表达多以多音节词来进行的。此外,汉语言诗歌对押韵特别讲究,这能体现出诗歌的音律感来。当通过文字配上声调变化,就将汉语诗句的抑扬顿挫感表现出来了。而对于英文诗歌,则是通过重读音来体现的,音韵的变化较单一。当诗歌被读出来时,汉语通过每一个字的发音将所有的字都清晰的表达出来,均是重音;而英语诗歌有轻读音,也有重读音,二者读出来的效果差异较大。中国诗歌每一句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完整的景象和意境;但英语诗歌有时会出现“待续句”,即需要看完后面的诗句,才能理解到一个完整的景象和意识。刘国善先生提出了“声趁流波,情遂律动”来对中国诗歌进行翻译,将诗歌翻译体现在了传达韵律方面,讲究诗歌翻译的信、达、雅。例如对古诗十九首之十《迢迢牵牛星》,在前文已经有前面两句的翻译,现将后面连接重叠的展示出来: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英文翻译如下:

So slender,slender,her fingers white as snow.

And clicker,clicker,her loom incessant goes.

这里的“slender”“clicker”的叠词将原作中的修辞风格进行了英语翻译的再现,读起来是朗朗上口。还有就是重复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的百姓苦重复出现,翻译成英语诗句为:“Alas,as they spring up,toiling like hell were the folks!And then as they toppled,suff’ring to death were the folks!”[8]在英语译本中,“oiling like hell were the folks”采用了抑扬格的表现手法。这都遵循了英诗歌的传统形式,又兼顾了中国诗歌的情意韵脚,还将原作的修辞风格进行了再现。

形神是浑然一体的,若缺形,那么神似将破损。译文要讲究“形”,其根本在于“声”,力求音节达到和谐,而“声”则包括了“音美”与“形美”,而情就是前文讲的意境美,一种诗歌的神韵。我们翻译要追求声情并茂,形神相成。当翻译从外到内的将原著丰韵时,译本自然就“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了。虽然戴着诗歌的规律这一脚镣,然而不乏跳出了舞者的风姿。翻译是将不同的诗歌文化进行交流,是多元化的创作,是基于原著创作者、读者之间的理解进行的,其中还有一个直接作用人就是翻译者自身,译者本身是基于对诗歌的认识在进行理解和创造的,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再创造艺术。

四结语

综述,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一种传播。[9]由于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国诗歌翻译成英语诗歌会遇到很多情况,此时唯有基于翻译者已有的知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创作,然而这种翻译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境况,此时就要将原著诗歌进行造性叛逆的翻译,删繁就简,又要传情达意,遵守诗歌的规则,通过语言变形和转化来再次创造,尽量往诗歌原有的意境方向靠拢,从而为读者进行原著作品的“庖丁解牛”的功效,透彻地解读诗歌。

参考文献

[1]李亚峰, 高涵.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6):338.

[2]代玉华. 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5(09):141-142.

[3]谢天振.译介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48.

[4]孙建昌.论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J] .山东外语教学, 2002(06):93-95.

[5]宣菡静.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原则[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1):103-104.

[6]宣菡静. 中国诗歌外宣翻译的语言特征解读[J]. 语文建设,2015(23):94-95.

[7]彭东晓. 跨文化视角下古典文学对外翻译传播的研究[J]. 语文建设,2015(14):76-77.

[8]原灵杰. 语言模糊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的研究[J]. 语文建设,2015(14):78-79.

[9]李亚峰.诗歌对外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2):89-92.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Creative Treason and Translatability of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Sun Mengl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China)

Abstract:The poetry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culture exportation , and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t cultural factors would influence the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especially the problem of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creative treason. From Three Beauty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Chinese poetry, the paper explored the creative treason and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poetry translation; three beauty; creative treason; translatability limit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4-0094-3

作者简介:孙梦璐,在读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三美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高坡“三美”情愫
探寻古诗词教学中的“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