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2016-03-06 14:32冯赵建
关键词:京津冀大学生课程

冯赵建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冯赵建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要有力地抓住这一机遇,亟需增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其中,尤以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队伍为主。文章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问题,挖掘原因,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大学生成熟培养模式经验,建构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以此推动高校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改革模式,让创新人才培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遍地开花。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65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呼声。创业人才的队伍中,大学生一直是一支具有潜力的力量军队。在客观上,政府和国家近些年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举措,其中包括税收、融资、创业辅导等许多方面;在主观上,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创业人才来促进他们良好地就业,有效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使他们能够共同发展。本论文充分依托河北工业大学作为首批河北省高校示范性企业孵化园和首批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有着丰富的数据和良好的实体运行经验,提升了研究的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关乎到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激发,二则为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技能。由于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京津冀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状况也参差不齐,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均有待增强。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与激情亟需提高

当下,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与创新创业激情并不高涨。这些学生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完全没有创新创业念头;其二,有兴趣却没有创新创业的激情。这两种学生都被创新创业的兴趣与激情阻挡在“创新创业之门”外。原因分析如下:

1.创新创业教育滞后。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高校改革发展重点,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环境并没有建设完备,创新创业氛围尚称不上浓郁。通过走访调查相关部门,我们发现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只是小部分“能人”做的,与他们的大学生活遥不可及,显然这种想法会导致他们无法产生创新创业的兴趣。

2.创新创业概念模糊。京津冀协同发展呼吁科技创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理工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模式既能实现既有知识优化,又能促进理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一直受理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青睐。然而,这就需要大学生专业知识够硬,实践操作能力够强。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自身实力不够,对进行创新创业的要求及概念模糊,进而对创新创业望而却步,从不认为自己能够自主创新创业,自然也不会有创新创业的兴趣与激情。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有待提升

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体现。因此,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不足是我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优化的障碍。教育与师资、课程等教育资源紧密相关。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国高校的有关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大多数由兼职教师所组成,授课教师基本来自本校的教师团队,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要求老师们要把握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并且不断地汲取经验,从而能够充分地结合到现实的实践工作中,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很缺少这样的教师。加强京津冀三地高校的区域联动,取长补短,与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创新创业成就突出者的合作和互动亟需加强。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需健全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仍需改进。全员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大多和教育大纲关联性不强,主旨不明确,课程以选修为主,并且大多局限于基础的创新创业理念。另外,创新创业学科的指导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并没有在一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施用过程中体现,大多数则偏重于创新创业实践。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定位仍需校正。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定位上,有些高校还倾向于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创新创业指导课的组成内容,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其出发点和着力点基本停留于培养学生就业、创新创业技能的层面,往往更多地侧重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的关注则有待增加,部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局限在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误区。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待提高。多数高校忽视了创新创业与专业内层次的关联,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创新创业联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能够良好地将二者深入到教学体系中去。

(4)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有待改善。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料主要以通用教材为主导,而在专业的教材中,涉及到创新创业的内容又寥寥无几。由此看来,天津市高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体现高校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同时也没有达到实际创新创业环境应达到的目标。此外,在讲课形式上大篇幅地陈述理论或过时的创新创业模式,颇为僵化,教育方式的创新和联合需加强。

二、国内外创新创业大学生成熟培养模式经验探寻

(一)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1949年,国外就已经开展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经过将近七十年的发展,其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理念日渐科学化,创新创业课程也逐渐完整,师资培养方面日趋全面,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也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Stanford University正是其中翘楚[1]。

1.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的健全性。Stanford University素来坚持把培养师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作为教学使命,坚持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且努力地将教研结合,文理结合。与此同时,还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创新创业企业家与投资家等多方互动,设立的课程范围深远,有会计、法律、财务、市场调研、人力资源等。不仅让大家充分地了解创新创业需要的市场营销知识、政策法律知识,也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积累了有关方面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2.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交融性。Stanford University非常注重二者之间的联系,各学校的各学院开设了许多和本专业有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例如,商学院设立了“消费者关注的产品营销”、“营销与竞争”、“市场营销管理”等与营销学知识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医学院设立了“新技术的产生:起源于细胞和更新的药物”和“生物革新:需要发现与观念创新”等与科技有关的创新创业课程;而法学院设立了“管理者与法律环境”等与法律法规知识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1]。Stanford University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大学培养计划和教学管理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实现完美的契合。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优越性。Stanford University拥有着优越的师资力量且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安排。在传播知识的进程当中,不但教学指导被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拥有丰富企业管理和创新创业经验的客座教师的经验传授也被给予厚望。并且还聘任具有丰富经验的创新创业界的成功人士作为指导老师,并依据其实践经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评,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创新创业。

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化。Stanford University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多样,并且依据大家学习层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譬如大学本科生的课程侧重于启迪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激情;研究生层面则主要注重是否能够成功管理和创建企业,从而培养他们相关的技巧和能力。并且还根据接受课程的对象的不同对培养目标进行改善。比如,针对商学院学生开设的课程,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接受过优良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士为主要目标,而其他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则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满足创新创业兴趣的需求为主。

(二)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经验

1.大学生素质优劣关系创新创业是否能够成功。比如清华大学开展的深度聚焦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开创的课堂扩展教育模式等,都从以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为主导转变为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主,探索、创立了一些具有自己学校和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2]。

2.高校教师资质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效果有直接作用。清华、人大等中国高校主动聘请创新创业理念自成一家、实践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新创业投资家等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师质量[3]。此外,一方面学校定时安排本校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课程,选派教师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或到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访学,大力增强教师的理论能力;另外,主动上调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作为指导教师的报酬和奖励。给予指导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的老师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鼓励,激发了更多校内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的激情。

3.跨专业互补,提高创新创业成功度。中国矿业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伊始,首批学员是从各个专业的在校生筛选产生,重点选拔具有一定创新创业基础的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学院之后,他们享受学院为其制定的培养方案,并鼓励其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事实证明,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者,通过专业知识互补,可以取得更显著的创新创业效果。

4.高校模拟创新创业丰富教育模式。宁波大学的科技学院开设了以CDIO 原则为基础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CDIO意为构思(Conceive)、实现(Implement)、设计(Design)、运作(Operate)。以CDIO 原则为基础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生命循环周期为载体,经过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阶段,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项目工作的实际流程,实现实际和理论知识与创意的完美对接[4]。

通过学习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可以打破区域壁垒,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从国外宏观层面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思想的转变,进而开展新的培养模式;国内高校成功案例则是从微观入手,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因生制宜、因校制宜,开创了适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寻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应该充分抓住机遇,推广典型经验,增强区域联动,深化交流合作,以更高的站位来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科融合,合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

1.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创新创业教育,要用“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着重培养岗位创新创业者”的目标替换“面向少部分学生着重培养自主创新创业者”的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自主创新创业走进高校学生的生活,创新创业教育就会受到普及。

2.增设创新创业平台。学校设立创新创业信息咨询平台,可以帮助有意向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不会因“创新创业无门”放弃创新创业的兴趣。校企合作,融合社会资源,提高师资水平。

3.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强化科技创新,以创新带动创新创业,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拉近大学生和创新创业人之间的距离。

(二)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为了增进创新创业中心老师的业务素养,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应的合作企业参加项目的开发和工作实践,探索当前流行的新技术、新思想,并将这些应用于对创新创业高校生的培训中去,提升创新创业师资的实践能力。

2.请有关企业选派优秀核心工作者担任创新创业中心的实习指导人员或者兼职老师,指导学生实习,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的有关工作。加强企业技术人员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交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强劲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教职员工的队伍。在合理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

(三)改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框架

要加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关键在于设立一套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框架。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充分融合,在教授相关知识过程中,同时也要增强对创新创业知识和意识的教育[5]。针对所有高校生来开设有关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和选修课,将其纳入学分控制,建立依次递增、有效衔接、正确合理的专门课程群。

汲取美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验,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4类,即专业课、拓展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从客观性、详尽性和开放性3个角度进行推广。第一,全面设立创新创业理论的必修课,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们在低年级就能对有关创新创业的知识有所了解。第二,在大二时期,面对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建立一些拥有独特魅力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学生自主地进行选择。第三,在学校里将相关课程引入实体办学机构,让那些对创新创业有强烈想法的大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这种培养要超越学科的束缚,发挥学科间的互惠作用。第四,结合区域化特征,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置向特色产业重点延伸。

(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

1.加强校企合作,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新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与进驻的企业组建成共赢的开发平台,为学生创造参观探究、创新创业指导、孵化实践等条件,在创新创业实习的进展中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细心稳重的工作品质和开朗向上的积极心理[6]。同时,和企业深入地合作,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方案,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合作,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共同促成学院的良好发展,使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都得到良好的收益[7]。

2.推广“模拟公司”仿真创新创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内有很多创新创业模拟公司运营平台,为学生开放了配套的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实训模拟公司培训所需的一系列软件基础,包括模拟行政管理系统、模拟公司管理系统、实训管理系统以及模拟公司系统后台的数据管理和传输,以及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等[8],运用商业模拟模型(Modeling Business Simulation)构建商业进程和环境要素的技术,并且已经在经营决策、预测管理、风险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若被高校引进,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提升管理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方式。

四、结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只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聚焦科技创新,全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打造从知识传授到成果培育,再到成果转化的链条式创业服务平台,才能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张小刚,潘敏仪.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5):56-58.

[2]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53-55.

[3]易玉梅,彭志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7-9.

[4]吴晟,孙东升.基于CDIO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4(1):125-126.

[5]陈庆玲.试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面渗透[J].时代经贸,2011(32):43-45.

[6]俞金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8):61-64.

[7]何光红.青岛飞洋学院创业教育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8]刘尧飞.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36-139.

(编辑:杨建肖)

2016-03-27

2016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编号:JRSHZ-2016-01006);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5年课题(编号:GJXH2015-259)。

冯赵建(1985-),男,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7.38

A

1008-6927(2016)03-0032-04

猜你喜欢
京津冀大学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