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华,田炜明,王 坦
(河北农业大学 文管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中美部分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建设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岳 华,田炜明,王 坦
(河北农业大学 文管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心是促进学生课外学业深化,基于学业兴趣双向性选择的施教模式。通过对中美部分高校学生学习中心的建设发展比较性研讨,可以达到指导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心建设之目的。文章首先阐释了美国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应用与发展;随后,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最后,总结提出对国内高校学生学习中心建设的启示。
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发展中心;中美高校;对比研究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25
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是西方发达国家优质教育模式的产物。旨在通过个性化的帮扶与辅导,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支持,以此提升高校大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能力,培养大学生自主、终身学习之优良习性。我们知道,培养优质高端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责任。大学生自主式学习性情的培养和发展,是需要依靠课堂内外渗透与校园育人环境的共同作用。然而,高校课堂的45分钟的“炒冷饭”,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学生也无法从不容易消化的课堂知识中汲取营养。因此,课堂外的“开小灶”或“自助式加餐”就更为重要,也更容易受到学生们的青睐。
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一些高校,也已经开始尝试探索大学生“自助式学习”的渠道,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了诸多课外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也在努力尝试促进学生自由式成长和发展的途径。但由于高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机制,致使该项工作有推进但效率不高,既浪费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使得学生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埋怨。因此,单独依靠学生个体是无法改变整体现状的,学生们迷茫、懵懂、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就会产生了。长期往复以至于有些高校的部分好的辅导项目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建设,可谓是应时节而生,为矛盾解决寻找到了出路。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是集优势资源于一身,在满足大学生个体化需求的同时,将“游击队”变为“正规军”。这种针对不同需求编制“专业小分队”提供“特殊营养配餐”的工作方式,能更为有效地将第二课堂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促进个体成长[1]。
放眼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建设尚处于萌芽期,既无统一的制度模式,也没有统一规划部署。其体系化建设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该中心的倡导者和执行者,还主要局限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和院系中热心教师,而开展的活动也只是学生们普遍热衷于的四六级、计算机培训等项目,缺乏长远的目标和前瞻性的统筹安排。这样做是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时代学生发展需求状况的。作为高校主管部门和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学生学习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需要建立统一的系统化辅导体系,要立足于学生素养和习惯的培养,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上要给予充分的干预和指导,形成“终身乐学”的个人生活志趣。因而,国内高校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建设,就必须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实施,需要划拨专款专用,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以分类性指导为发展策略,深度融合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打造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科学性的团队和组织,形成与第一课堂平衡建设的体制、机制,将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转化并充实到日常工作实践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建设“双一流”世界大学的目标。
经研究得知,美国的高校在学生个体性学业辅导方面发展较早,可追溯到百余年前的哈佛大学的选课指导体系,其发展历经萌芽时期、明晰化时期和专业化时期等3个阶段。1979年,美国学业指导协会诞生,这标志着美国的学业指导工作已经进入到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程度,有了完备的组织保障。
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力分校为例,其大学生发展中心与“智慧校园”形成紧密结合。实践证明,该中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推动教与学的变革,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智力发展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伯克力分校的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在硬件方面有着固定场所,专职人员,通过预约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式、补齐学业短缺、解决心里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运行模式为:基于全校园wifi覆盖下,学生通过在线平台教育,及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该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会通过大数据,对大学生学习障碍较多的科目、认知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与挖掘,针对具体的科目及人员名单安排专家学者、朋辈志愿者进行重点的讲座与辅导。
再如美国“常春藤”联盟中的斯坦福大学,以“使所学的东西对学生的生活有直接作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以整个人类的文明为最终利益,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促进社会福康”为宗旨,建立了基于互联网平台下“学习与教学中心”,其下设学术训练项目(包括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技巧的指导,沟通技巧与表达)、学习资源项目(包括图书、场所等实体资源,也有互联网数字化的资源)[2]。同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通向知识、文化并锻炼能力的途径。
根据美国学业指导协会2011年的学业指导国家调查报告得知,已有71%左右的高校成立了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组织机构。另外,规模较大的州立大学,一般也在学校、院系等层面设立机构开展学业指导工作。调査报告中还显示出具体数据,25.9%的高校在学院设立学业指导机构,5.3%的高校在系里设置学业指导机构。通过有关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高校在学习发展中心建设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模式,成为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项目,配备专业指导人员、科学化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因此,研究美国高校学习发展中心建设基本状况和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是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有关理论成果中也可以看出,诸如詹逸思、耿睿撰写的文章《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体系构建研究——以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为研究案例》,详实地描述了清华大学的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的概况[3]。傅苑等撰写的文章《大学生学务指导工作模式创新——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则更为详细地从运行模式、管理规程等方面,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学务指导制度,也提出了开展以全方位、多层次指导为目标的学务指导工作模式[4]。
由于,国内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的瓶颈阶段,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无法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之外对学生关心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下滑;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而出现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不能继续学业等。因此,美国的学业指导工作引起国内高校高度重视,如清华大学在2009年建立“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其运行模式如下:大学生发展中心,由学生处(学工部)领导兼任中心主任,同时设副主任3名,由学工部、研究生部,团委负责人担任,负责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习指导工作,同时与教务部门密切联系,打破了教务和学工各自分工的局面,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调发展[5]。该中心下设四大组织机构:对外联络组,负责联系优秀的专兼职教师及知名校友,开展讲座活动;学习发展组,学习方法的传授,课余时间的利用,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答疑工作组:对各学科专家、学者以及朋辈志愿者预约,解决个人出现的问题;活动推广组,专家学者讲座宣传、大型活动策划。该中心建立了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志愿者校友导师为支撑的服务队伍。专兼职教师负责面对面地咨询,设立并开放工作坊;大学生志愿者也是开展学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友资源则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人生规划。其中,中心将指导老师的信息公布于网上,学习困难或有需要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或邮件预约各专业的专家教授,就好像在医院挂专家号一样,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专家并填写申请前去“问诊”,以对个人的学习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这一措施充分利用与整合了优质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在高等教育成批量、同质化培养学生的当下,无疑是有较大的影响力。
目前,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部分高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2所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发展中心,其中部属高校24所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可见大学生发展中心集中设立于重点高校,在国内还未全面铺开与实行。然而,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或体系,必然会受到一定时期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条件,会造就运行方式、管理模式不同的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是国内高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加强学业指导工作,与国际大学生培养工作相接轨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更好地适应国内教育条件和要求,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探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在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基础上,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要有效规避不足,取其精华之处,探索适合新形式发展的建设运行模式。
(一)借鉴国外成功模式,但需要契合国内高校教育发展形势
高校大学生发展中心首创于欧美,其存在于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但我国机械照搬国外体系,出现了“排斥”反应: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专家学者空余时间少,难以全身心投入;大学生没有充分利用有效优质资源;中心设置流于形式。
经过统计和研究表明:国内已经建立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高校有32所,但实际运行良好,达到预期目标的不多,所占比率不到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在中国的高等院校运行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正如邓小平在反思照搬苏联教学模式时候的反思,“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使我们不能冷静分析客观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6]。
(二)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心建设需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带来了转变。西方著名高校利用互联网开放、自由、平等的特点,与大学生发展中心相结合,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实现优质资源的利用与整合。这一做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大势所趋。而国内高校缺乏理论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对互联网的利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性不高。同时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无法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学习资源;高校志愿者的自身素质,奉献精神以及校友对母校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也是限制国内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另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开放的网络,在学习发展中心的平台上搜索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大学生学习中心的发展应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与开放性的整合、课堂内外绿色高效的资源互相补充,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整合多方资源为大学生学习发展指导工作服务
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指导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如果继续沿用“一刀切”、“等上门”的模式来开展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的。高校学习发展中心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整合团队优质资源的团体性工作项目,需要高校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全员参与,更需要有专业的人员积极地开拓创新,聚集体智慧,举众人之量,全员培养和服务于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发展。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惠顿学院,单纯开设一门“新生研讨课”,其师资就包括专任教师一名、专业辅导者一名、图书管理员一名、高年级学生两名。同时,还选择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作为同辈指导者进行辅助指导。因此,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组建团队时,如果只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是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这就需要高校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诸如专业教师、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人群。
(四)要注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分类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方向不断深入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特点,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业和专业指导。国外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已经将其服务对象细分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运动员学生,留学生等。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类,进行有策略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位学生服务,发展他们全面的个性。学业指导的内容应该更多样化,要涉及到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发展的全方面。比如,学生的适应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受挫能力、个性化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外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由此可见,国内高校在这方面,可以汲取美国以及其他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明确学生学业指导的方向和目标,帮助学生“在专业上、情感上、身体上、精神上、文化上和社交上”全面发展[7]。
在学生学习发展中心,通过提供给学生一对一个性化的咨询服务,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及时和顺畅,为学生提供更有个性的、针对性的学习咨询和支持服务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挖掘他们的个性并加以培养,推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美国的一流高校,利用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开发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发挥学生的潜能,承认差异,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通过对比中美大学生发展中心建设情况,显示出了中美间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基础设施的方面的不同。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初创了大学生发展中心,并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了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中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生发展中心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结合本国、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也建立了大学生发展中心,但在实际运营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高等教育管理者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深化认识水平和提高实践能力,建设适应国内教育模式的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
[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为高校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喝彩[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8/201208/140635.html,2012-08-16.
[2] Stanford Vice Provost for Teaching Learning[EB/OL].https://vptl.stanford.edu/students,2006-09-13.
[3] 耿睿,詹逸思.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体系构建研究——以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为研究案例[J].江苏高教,2012(6):71-72.
[4] 傅苑,李晖,姜明敏.大学生学务指导工作模式创新——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72-173.
[5] 史静寰. 打开中国大学生学习过程的黑箱[M].北京:清华大学,2013.23-24.
[6] 王战军.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形势、新理念、新制度[M].北京:清华大学,2013.58-59.
[7] 陈宴华.美国高校学生学业指导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编辑:杨建肖)
2016-08-31
河北农业大学第九批教学研究项目:“大学一年级新生成功辅导项目”(编号2016ZD01);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师生协同创新项目:“渤海校区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项目建设研究”(编号bhxt0513);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师生协同创新项目“渤海校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研究”(编号bhxt0509)。
岳 华(1977-),男,河北宣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7
A
1008-6927(2016)05-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