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书》与《伊索寓言》比较研究

2016-03-06 10:57:00赵建国
关键词:特尼伊索虎皮

赵建国

(河西学院 文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五卷书》与《伊索寓言》比较研究

赵建国

(河西学院 文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印度的《五卷书》与希腊的《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两部伟大的寓言故事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较少对《五卷书》与《伊索寓言》做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书中寓言故事的仔细找寻、相互参照,发现《五卷书》和《伊索寓言》有十一组相似的寓言。这些相似的寓言故事隐含着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即印度与希腊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用单个相似寓言故事的分析,来确定它究竟是源于印度还是源于希腊。

《五卷书》;《伊索寓言》;比较研究;影响

印度的《五卷书》与希腊的《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两部伟大的寓言故事集。关于《五卷书》与《伊索寓言》比较研究,仅在一些零星论著中附带提及,德国的梵文学者温特尼兹,在《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一文中曾说过:“印度的《本生经》和《五卷书》以及希腊的伊索寓言中所固有的驴蒙虎皮的故事只能被人创造一次,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要想绝对确定地判断它究竟是先在希腊或先在印度被人创造出来,我看是没有可能的。”[1](P190)暂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成立,仅以驴蒙虎皮的故事为证,就值得考察一番。因为《本生经》和《伊索寓言》都是驴蒙狮皮,仅有《五卷书》为驴蒙虎皮。

需要说明的是,温特尼兹的《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一文,是他1923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所作的几次演讲之一,1925年汇集出版,名为《印度文学的若干问题》。金克木先生译于1946年,1981年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第二期。巧合的是,1947年季羡林先生写作的《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一文,也谈到从印度,经希腊,到法国的驴蒙狮皮或驴蒙虎皮的故事,并详细引证《五卷书》、《嘉言集》、《故事海》、《本生经》、《伊索寓言》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中的驴蒙狮皮或驴蒙虎皮故事的异文。只是季羡林先生引用的《故事海》的这个故事从英文译出,变成“驴蒙豹皮”[2](P50)。黄宝生、郭良鋆、蒋忠新等三位先生从梵文翻译的《故事海》仍然是驴蒙虎皮[3](P317)。季羡林先生还就驴蒙狮皮或驴蒙虎皮的故事风趣地指出:“原来是一个故事,后来分化成两系:一个是虎皮系;一个是狮皮系。”[2](P52)基本上可以肯定,西方的此类故事几乎都是狮皮系。《伊索寓言》没有一篇故事以老虎为主角。从动物地理学的角度看,欧洲没有虎的分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伊索寓言》中没有老虎。在印度,除了《本生经》是狮皮系,其他典籍均为虎皮系。

驴蒙狮皮或驴蒙虎皮的故事几乎是中外学者论述《五卷书》和《伊索寓言》的关系时,标举的唯一一个寓言故事。大多数学者只是说《五卷书》和《伊索寓言》有关系,但无证据支持。通过仔细找寻、相互参照,还是可以发现许多能够证明《五卷书》和《伊索寓言》相似的案例。例如:

1.《五卷书》第一卷第五个故事、第一卷第二十七个故事与《伊索寓言》中《鹰和狐狸》相似。

2.《五卷书》第一卷第十六个故事与《伊索寓言》中《乌龟和老鹰》相似。

3.《五卷书》第二卷第八个故事概述与《伊索寓言》中《狮子和老鼠》相似。

4.《五卷书》第三卷第十五个故事与《伊索寓言》中《狮子和狐狸》相似。

5.《五卷书》第一卷第二十个故事与《伊索寓言》中《狮子和青蛙》相似。

6.《五卷书》第三卷第十四个故事与《伊索寓言》中《生金蛋的鸡》相似。

7. 《五卷书》第四卷第八个故事插入一个小故事与《伊索寓言》中《狮子和兔子》相似。

8.《五卷书》的阿拉伯文本《卡里来和笛木乃》中白尔才外传提到:“正如一只狗嘴里衔着一块骨头走过池边,看见水里也有一只狗衔着一块骨头,大吼一声去夺水里的骨头,想夺取的没有夺到,反而把嘴里的骨头落在水里。”与《伊索寓言》中《衔肉的狗》相似。

9.《五卷书》第二卷第一个故事的引子与《伊索寓言》中《蛇的尾巴和身体》相似。

10. 《伊索寓言》中有两篇关于芦苇的寓言,即《橡树和芦苇》和《大树和芦苇》与《五卷书》第三卷有一段诗相似:

“一个人被比自己强的人所攻击,如果他希望幸福长久保持,

他就应该学习芦苇的办法暂时弯一下,千万不要学蛇的样子。

谁要是学芦苇的办法,他就会一步一步地繁荣滋长;

谁要是学蛇的样子,他就能够得到的只有死亡。

一个聪明人应该像乌龟一样缩起来,甚至忍耐着挨揍;

他有的时候也会像一条黑蛇一样猛然直起身抬起了头。”[4](P51-53)

11. 《五卷书》的阿拉伯文本《卡里来和笛木乃》中《母狮、猎人和狐狸》与《伊索寓言》中相似的故事名为《公牛、狮子和猎野猪的人》相似。

上述十一组来自《五卷书》与《伊索寓言》相似的寓言,其相似度,有大有小。其中第九组,相似度百分之百。其他十组寓言主要是故事中的角色不尽相同,内容基本相同。相似度也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相比于《五卷书》篇幅有长有短,情节有繁有简。《伊索寓言》则篇幅短小,情节简单。

《五卷书》与《伊索寓言》十一组相似的寓言,隐含着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即印度与希腊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问题:究竟是印度的《五卷书》影响了希腊的《伊索寓言》,还是《伊索寓言》影响了《五卷书》。国内学者一般根据《五卷书》与《伊索寓言》的成书年代、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所谓“东方是寓言和一些最古老的民间故事的发源地”的论调,以及东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来判断,大都倾向于印度影响了希腊。温特尼兹曾不无见地地提醒人们注意:“印度和希腊文学中都有的寓言究竟是来源于印度的还是希腊的,就是一个常常讨论的问题。这问题不能由年代的论据来决定,因为只有很少的希腊寓言能确定年代,而所谓的伊索寓言又属于不同的许多时期。不错,希腊的禽兽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而《摩诃婆罗多》大史诗和佛教《本生经》(Jataka)中最古老的故事只能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因为希罗多托斯(Herodotos希腊史家)已经知道寓言诗人伊索了。可是‘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的大部分要追溯到印度与希腊智慧交换已经确立的年代,而在那时代中,印度寓言传到希腊和希腊寓言传到印度都是在年代上同样可能的。因此,一般的来决定这来源问题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每一个别问题上可以试定,而有时也是毫无可能决定的。”[1](P190)这段话的核心意义有三点:一是不能按年代确定影响关系;二是印度寓言传到希腊和希腊寓言传到印度都是在年代上同样可能;三是决定印度寓言和希腊寓言来源问题只能在每一个别问题上可以试定,而有时也是毫无可能决定的。此外,温特尼兹只提到,《摩诃婆罗多》大史诗和佛教《本生经》中最古老的故事只能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并未提及《五卷书》,很显然,《五卷书》要晚于公元前四世纪。由此可见,温特尼兹关于印度寓言和希腊寓言谁影响谁的问题,持折中公允的态度,即印度寓言和希腊寓言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他明确地说,“在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帝国‘一头连着希腊,另一头接着印度’……自亚历山大在公元前三二六年侵入印度以后,印度人和希腊人就有频繁的交往。所谓‘希腊精神’(Hellenism),在公元数世纪内传播到全罗马帝国的,便是沾染了东方的希腊文化。在某著名希腊学家曾称为‘希腊精神之海’中,东方与西方联结而不可分。在许多世纪中,希腊与印度之间,印度、希腊与西亚细亚之间,互相交换着各种故事、‘母题’以及思想,自属当然之事。这些交换物中,有的要在印度找,有的却在西方。同商人的货物正好一样,这些故事也是去去来来。这正是交互的取予”[1](P190-191)。作为西方学者,温特尼兹的观点既有事实,又持论公道,因而客观可信。

从《五卷书》与《伊索寓言》的最早故事和成书年代看,整体上《伊索寓言》要早于《五卷书》。其中的个别故事也要早于《五卷书》。如前文提及《伊索寓言》中《鹰和狐狸》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的诗人阿尔卡罗科斯的残诗中就已经出现了。公元前8世纪与7世纪之交,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就引用《伊索寓言》中《鹞子和夜莺》的故事。

赫西俄德引用改编了《伊索寓言》,以暗示弱肉强食造成社会的不公。这种改编已经离原本的寓言相去甚远,更多的是借题发挥。上述两个能够确切找到来源的《伊索寓言》的故事,它们出现的时间都在公元前7世纪以前。

《印度文化史》的执笔者之一——前德干学院院长H.G.罗林森在本书的第30章:“印度与欧洲的早期接触”中论述道:“寓言中起主要作用的鸟兽(狮、豺、象和孔雀)大都是印度的物种,这个事实说明,这些寓言最初是从东方传到西方的,而不是相反。在欧洲的文本中,豺变为狐;狮豺关系是自然的关系,狮狐关系则不是。”[5](P647-648)《伊索寓言》中狮狐同时出现的寓言故事大约有八个;出现大象的寓言有两个,即《骆驼、猴子和大象》与《狮子、普罗米修斯和大象》;出现孔雀的寓言有两个,即《孔雀和穴鸟》与《孔雀和白鹤》。《伊索寓言》中狮子作为主角的寓言有二十九个,没有一篇出现豺。依据H.G.罗林森的论断,除了狮狐同现故事的重复计算,《伊索寓言》中至少有二十五个故事来自印度,但在《五卷书》中没有相似的这些故事。大象、孔雀和鹦鹉等的确原产于印度,并在印度文学甚至音乐中经常出现。研究印度音乐的专家说,根据印度的音乐神话,音阶中的七个音分别于各种鸟兽的叫声相关,并赋予特定的色彩。七个音是Sa,Re,Ga,Ma,Pa,Dha,Ni,对应的鸟兽为孔雀、云雀、山羊、苍鹭(鹤)、夜莺(杜鹃)、马(蛇)和象[6](P164-165)。但是,狮子究竟最早起源分布在何处,恐怕还要求助于动物发生学或者动物地理学的佐证。即使有动物地理学上的根据,但还必须找到相似性的寓言,这是前提。同时,还要考虑影响中的变异。不过,这样的思路为《五卷书》与《伊索寓言》的比较研究,搞清印度寓言与希腊寓言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按照温特尼兹“决定印度寓言和希腊寓言来源问题只能在每一个别问题上可以试定”的论断,辅助于动物地理学以及其他手段,基本上就可以推论出寓言的原产地。

从十一组来自《五卷书》与《伊索寓言》相似的寓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大致可以确定源于印度的寓言有六个,源于希腊的寓言有三个,还有两个暂时无法判断其确切来源。相对于《伊索寓言》的三百三十个寓言,这十一组相似的寓言所占比重不大。如果从动物地理学上认定,源于印度的特有物种出现在《伊索寓言》中,就可证明寓言故事也源于印度的话,诸如《伊索寓言》中《黄蜂、鹧鸪和农夫》、《鹦鹉和猫》等寓言故事,就有可能来源于印度。这样一来,《伊索寓言》中源于印度的寓言就有几十个。

[1][德]温特尼兹.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C]//金克木,译.印度文化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 [印度]月天.故事海选[M].黄宝生,郭良鋆,蒋忠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 [印度]五卷书[M].季羡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澳]A.L.巴沙姆(A.L.Basham).印度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孙 葳]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ancatantra” and “Aesop’s Fables”

ZHAO Jian-guo

(School of Litrature,Hexi University,Zhangye 734009,China)

The Indian “Pancatantra” and Greek “Aesop’s Fables ”are two greatest Fable sets in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have made Little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Pancatantra”, and “Aesop’s Fables”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fable stories being carefully sought and consulted each other, show that there are 11 similar groups if fable in these two sets .The similar fable stories have Implied an unavoidable problem, i. e, the relations of influencing and being influenced between India and Greece, And on this basis, try to use a single similar fable analysis to indentify whether it is from India or from Greece.

“Pancatantra”;“Aesop’sFables”;comparative study;influence

2016-10-11

赵建国,河西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I106

A

2095-0292(2016)06-0149-03

猜你喜欢
特尼伊索虎皮
我的植物朋友——虎皮兰
虎皮兰
老鼠开会
蚂蚁和麦粒
自闭症男童一曲成名
环球时报(2017-12-25)2017-12-25 06:08:13
当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虎皮 虎皮
对《人体生理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5年23期)2015-09-10 00:49:06
财主买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