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初期建设建溪水电工程原因探析

2016-03-06 06:33郑晓光
关键词:大跃进水电工程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大跃进”初期建设建溪水电工程原因探析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福建省建溪水电站是“大跃进”时期全国开工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移民和淹没耕地数量之大,在水电建设史上也是罕见的。其仓促上马有着深刻的原因:1958年工业“大跃进”,福建省和江南地区用电紧张,中央又适时推出“水主火辅”的水电开发策略,成为建溪水电站开工的主要原因;受“左”的影响,人们试图通过大型电站的建造,彻底征服闽江,根治水患;福建省拥有过硬的水电技术和人才力量,为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提供可能性;受浮夸风的影响,福建省委误判粮食生产过关,耕地淹没损失就显得轻微;“一五”计划完成后,国家对台军事力量增强,解除了建造大型水电站国防方面的担忧。

关键词:“大跃进”;建溪;水电工程;原因探析

福建省建溪①建溪系福建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中最大的一条支流。水电站是“大跃进”时期全国上马的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1958年9月开始进行导流隧洞和围堰的建设,1959年上半年一度出现下马风波,庐山会议之后,于12月22日正式开工,1960年8月改列为中央项目,1962年5月因资金短缺和淹没损失过大正式停建。建溪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为126万kw,按照设计规划不仅可以彻底解决福建省工业用电需求,还可以满足江南系统②江南系统指的是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四个地区结成的电力系统。用电需求,对华东区域的电力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据当时统计,建溪水电站的兴建需要移民303 528人,淹没耕地634 707亩[1]42,同时需搬迁南平专区建瓯和建阳两县城,移民和淹没耕地数量之大,在水电建设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福建历史上长期缺粮,经常需要调入粮食;林业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建阳、建瓯两县素被称为“福建的粮仓”和“绿色金库”,现在因建电站要牺牲“福建的粮仓”和“绿色金库”,足见当时福建省委上马建溪水电站决心之强烈。建溪水电站建设损失如此之大,为何福建省委仍毅然决然力主工程上马?其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笔者拟通过档案资料和对相关当事人传记、回忆录的解读,梳理出建溪水电工程上马的原因,以期揭示出这一长期不为人知的大事件,同时促进对“大跃进”时期水电发展史的研究。

一、满足福建省和华东协作区工业用电需求

“大跃进”时期受“左”的影响,我国经济领域逐渐形成急躁冒进的建设方针,工业建设追求“多”和“快”。1958年1月,在杭州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各省地方工业产值比例要超过农业总产值的号召,各地遂掀起了大办工业的浪潮。工业要发展,电力必须先行。1958年工业的“大跃进”,使电力供应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许多地方频频出现电力告急,开发电力成为地方工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在1958年1月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推出“水主火辅”③“水主火辅”政策是“大跃进”时期国家短暂推行的电力开发策略,即电力开发中优先发展水电。1958年1月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提出,1960年后电力建设方针又改为“水火并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电力开发上,长期以发展火电为主,水电这一清洁能源为国家所忽略,“水主火辅”政策的推出对水电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的水电开发策略,即电力开发中优先发展水电,水电便成为地方电力建设的优先选择。

工业“大跃进”对电力有巨大的需求,中央又适时推出“水主火辅”的水电开发策略,致使各地加紧水电建设,福建自不能例外。然而,福建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福建地处台海军事前线,中央认为“福建是前线,要准备打仗”[2]488,所以在“一五”计划期间福建没有一个工业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整个华东地区,福建的工业是最为落后的,这给福建省委带来极大的压力,福建省委办工业的决心尤为迫切。1958年2月,在南宁会议精神指导下,福建省委号召“束紧裤带组织工业大跃进”,制定了《福建省1958年—1962年地方工业发展纲要》,纲要对各项工业发展提出了高指标。1958年4月下旬,福建省委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又将各项工业指标几乎全部加码50%以上。以电力需求为例,纲要规定1962年以前增加发电容量35万kw,发电量达到10亿度以上,并保持5%到10%的后备电源。到了1958年4月下旬给毛主席的信中,电力指标达到23—25亿度,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电力指标就增加了10多亿度[3]323。电力是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当时主管工业的副省长梁灵光就认为“有了电,福建的地方工业就可以遍地开花”[3]325。然而,1957年底福建全省电力设备容量每年仅有27 713万kw[4]25,远跟不上工业“大跃进”的步伐。福建自身煤炭资源又短缺,发展经济、快速的火电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利用福建省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建设才是解决电力问题的关键。

此外,福建地处华东协作区,协作区成立的目的之一在于各省市能够“彼此支援,调节矛盾”。“大跃进”初期,华东地区用电紧张,因此,作为华东水力资源蕴藏量之首的福建,本身有责任向工业发达的华东各省供电。据统计,江南系统1957年总发电量为31.06亿度,最高负荷为47万kw;福建总发电量为0.56亿度,最高负荷为1万kw。根据电力规划,1962年福建需要总发电量为51亿度,最高负荷为93万kw;江南系统需要总发电量为351亿度,最高负荷为595万kw[5]。显然,当时福建的设备容量远远落后于用电的需要。为了促进福建省工农业的发展,缓解江南系统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福建省委主张上马巨型电站——建溪水电站,认为建溪电站的开发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可支援江南系统70万kw,30亿度电,对福建和江南系统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3]323。梁灵光也曾回忆道:“一五计划中央没有给福建排项目,二五计划又不给我们照顾,现在中央既然对福建的水电感兴趣,主张上建溪,我们就应考虑该积极争取。如果我们建溪上了,上海就会考虑调动力量,大力协作。”[3]324满足江南系统用电需求,充分利用外部有利因素,成为福建省积极进行水电建设的很重要的外部原因。

为了迅速改变福建落后的工业面貌,支持华东协作区工业的发展,福建省委开始积极筹划上马建溪水电站。其实福建省委很早就有了开发闽江的动议,1956年,福建省工业厅会同电力工业部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院共同对闽江建溪水系进行水力资源普查。1958年3月19-27日,全国水电建设跃进大会在新安江水电建设基地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建溪水电工程作为今后重点开发项目[6]。1958年6月,福建省委通过上海勘测设计院提交《闽江开发意见》,提出建溪电站一级开发,建造140公尺高坝,供电区域除了福建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四个地区[7];7月,开始坝址勘测;9月,电站设计任务计划书还未完成,施工队伍就开进南平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0月,确定安丰桥作为坝址,坝址的选择前后不到4个月[8]。一项水电工程能否开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地质问题,装机容量66.2万kw的新安江水电站,其地质勘测工作前后进行了整整5年,显然建溪电站作为装机容量达120多万瓦的大型电站,其准备工作是极为仓促的。

建溪水电站在极为仓促的情况下开工,准备工作十分不足,当时福建省委也不是没意识到建巨型大坝的难度,单电站投资就达4.5亿元,而1957年福建省全年财政收入仅32 213万元[9]462,一个电站的投资竟超过省里1年的财政收入,难度可想而知。但福建省委认为建溪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46亿度,可以彻底解决福建历史上的缺电问题,改变福建工业落后状况,因此对电站上马下了大决心[10]304。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在1960年曾说过:“建溪再困难也要干下去,有了建溪就有了福建的工业,有了动力什么都好办。”[11]可见,当时福建省委迫切改变福建经济落后面貌的决心。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了头脑发热,忽视客观规律,出现了决策的浪漫主义。

二、彻底根治闽江下游水患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洪涝灾害频繁,近代以来水灾尤甚。清光绪二年(1876年)农历五月十六日,连日大雨如注,闽江水涨,福州城中街道被水淹没,浅处3尺,深处达9尺,深浅不等。次年五月初五至初八,福州城再次被淹,洪水冲倒洪山桥墩,冲坏万寿桥墩2座,城内水深丈余。民国37年(1948年)6月13-17日,全省各地普降暴雨或大雨,洪水波及52个县市,尤以福州、闽侯、闽清等地受灾较重。福州除仓前山、吉祥山、于山、屏山、乌石山外,一片汪洋。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政府仍面临着严峻的治水形势,闽江水患依然严重。1952年7月21日起,骤雨连降,山洪暴发,江河泛滥,福州、古田、建瓯、闽侯等地受灾最重。福州市区80%受淹,水深4米左右[12]24-25。各地虽先后修筑堤防和排涝设施,但防洪标准较低,无法解除较大洪水威胁。闽江其他各支流农田零星分散,单纯依靠小型水利设施难以解决灌溉问题[7]。为了彻底解决闽江下游36万亩农田的灌溉及福州水患问题,1958年6月福建省委通过《闽江开发意见》,闽江开发的第一期工程就是在上游建溪水系建高坝。据规划,建溪电站建成后可以调节闽江总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对下游防洪、沿河航运、木材伐运、灌溉和发展农业生产将起重要作用[13]。通过建溪电站的建设实现发电与防洪相结合,依靠水库调节汛期流量,促进灌溉发展,成为福建省政府治理闽江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大跃进”时期人们满怀“让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的豪迈之情,试图通过大型电站的建造,彻底征服闽江,根治水灾,盲目追求高坝大库,迫切地做出了开发建溪水电站的重大决策。

三、过硬的水电技术和人才队伍

防洪和工业用电是开发大型水电站的客观要求,而福建省拥有卓越的水电建设人才和技术力量为大型水电站的上马提供了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的水电开发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的水力资源异常丰富,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97条,多属山区性河流,河床以河谷型盆地和弯曲型峡谷相间的形态为主,大部分河流流程短,水量丰富,水流湍急,落差大。据1955年全国水能资源估算,福建省水能蕴藏量为5 580 000 kw,居华东各省之冠[1]75。除了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福建省水电业的发展还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福建省水电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9年的29年时间里,福建省各地兴建的水电站累计17座,总装机容量704 kw,发展规模仅次于四川省[14]111,在当时的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民国时期福建省的水电开发为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水文勘测资料、技术经验、人才队伍等,奠定了福建水电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福建省水电建设优越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很快为福建省委的主要领导干部所认识。1949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江苏苏州组建,张鼎丞、叶飞、方毅等在共同构想福建解放后的建设蓝图时,就作出了开发古田溪水力资源的决策。福建解放后,福建省委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仍然举全省之力建设古田溪水电站。1951年3月,古田溪一级电站正式动工兴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梯级水电站,也是建国后开工最早的水电工程,在全国素有“北有丰满,南有古田”之称,成为福建水电业的摇篮。古田溪一级工程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由我国自行完成勘测、设计和施工,主要设备亦由我国工厂自己制造,古田溪水电站的修建为福建锻炼出了一支水电大军。1956年3月古田溪一级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二期工程紧接着开始设计施工。此前负责修建一级一期工程的101工程处转战广东、广西和云南,二期工程的修建任务则由从江西上犹江水力发电工程局转来的1400名职工承担。上犹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是在黄坛口水力发电工程处建设力量的基础上组建的[15]65,拥有丰富的水电建设经验。以上犹江水力发电工程局为基础再加上古田溪水电站原有的部分人员组建成电力工业部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局,而后正是由这支有着丰富水电建设经验的队伍承担建溪水电站的建设。

福建省水电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古田溪水电站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梯级水电站,福建小水电建设更是冠绝全国,取得这些成就与福建省委的高瞻远瞩和大力支持分不开。在福建省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新中国初期的水电建设,福建省积累了水电建造的技术和人才,为建溪巨型水电站的开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四、浮夸风影响下粮食产量的误判

福建省素有“东南山国”之称,九成陆地面积为丘陵地带,人多地狭,长期粮食生产无法自给。自南宋起,福建省开始由外地大量输入粮食;抗日战争前夕,福建省外粮年输入高达200多万担;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粮食生产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耕地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仍然缺粮[16]1-2。对于福建这样长期缺粮的省份,耕地可谓是寸土寸金。建溪水电站的兴建需要淹没南平市、建瓯县和建阳县的耕地634 707亩,而建阳、建瓯两县又被称为“福建的粮仓”,是福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显然,为获得电力而造成这样的损失是得不偿失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福建省委决定牺牲634 707亩良田上马建溪电站呢?主要的原因在于1958年发起的农业“大跃进”,当时粮食生产浮夸风甚嚣尘上,导致福建省委对粮食产量误判,错误地认为粮食生产过了关。

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文章,并刊登一张小孩子坐在麦穗上的照片,全国各地粮食生产竞相大放高产卫星。福建各地水稻高产的卫星一个赛过一个,第一个早稻高产卫星是龙溪县紫泥社放出的,创造亩产1300斤4两的神话。接着,各地水稻高产卫星越放越大,亩产3275斤、3283斤15两到5806斤8两5钱[17]565,福建日报还发表题为《万斤稻之路打通了!》的社论,宣称“马列主义能够出粮食、能够创奇迹”“能够创造出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高额丰产奇迹”。然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高产卫星大都是造假造出来的,一般是采用“并丘”或按密植株数推算出来的,甚至有些是“吹出来”的。对于水稻高产的卫星,领导干部虽“有怀疑,但不敢否定”[17]565,后来随着省、地、县领导到田里验收,竟也相信了。福建长乐县金峰大队报告省委早稻单产3000斤,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副省长许亚和梁灵光听闻,亲自去验收。当时许亚把秤,叫农民把割下的谷子挑来秤,称完一算,果然一亩3000斤,不假!大家都很高兴,福建也放了卫星啦。后来才知道上了一个大当:大队干部叫农民避着省领导从仓库里把谷子挑出来,过秤后挑回去,然后又从仓库的后门挑出来秤,前门进后门出,轮着转,直到3000斤为止[3]357。

此起彼伏的“卫星”上天,使许多领导干部本来就发热的头脑更不冷静了。省委、省人委以“典型”田地的产量作为基础,对1958年粮食总产量作了极为乐观的估计。1958年9月,省委估计全年总产量可达到200亿斤,全省每人有粮食1300斤;11月初,省委估计1958年全省粮食可以生产220亿斤到250亿斤,全省每人平均有粮食1300斤到1700斤[4]23。在虚报浮夸的氛围之下,一时间,从省里到地方产生了“粮食多了怎么办”的忧虑。省委在《关于一九五九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发展规划轮廓(草稿)》中,专门列出了一条“产品剩余途径怎么办”,用于指导解决粮食过多的问题。由此,福建省委普遍相信全省粮食生产已经过关。梁灵光后来回忆到,在讨论是否上马建溪水电站时,福建省委普遍认为:“每人占有粮食1400斤,吃饭根本不成问题了,即使淹掉两个县40万亩地也不要紧。”[3]324粮食获得大丰收,甚至需要省委考虑“粮食多了怎么办”的时候,建溪电站需要淹没的63万亩耕地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建溪电站上马淹没耕地损失太大的思想包袱就此解除了。

五、对台军事作战能力的增强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一项重要的工事就是拦河修建高坝,一个巨大的人工湖便因此形成。在冷战时期,一个巨型水坝的存在,就有可能成为国家国防安全的重大威胁。因为战争随时可能暴发,水坝很容易成为袭击目标,大坝一旦炸毁,将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大型水电工程开发上的国防安全问题对福建来说尤为突出。福建地处台海军事前线,台湾国民党时刻叫嚣反攻大陆,全省饱受战争威胁。1951年3月开始兴建的中型水电站——福建古田溪水电站,修建时正处抗美援朝期间,局势紧张,国民党军队的飞机不时侵扰古田县上空。为国防安全计,水利科技人员便将发电厂房设计为地下厂房样式,以利防空。古田溪水电站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座地下式发电厂房。然而,随着建国初期国家大规模建设的开始,国家整体军事实力稳步提升,对台军事力量增强,大坝国防安全的威胁大大减轻。“一五”计划期间,中央政府虽然在福建没有安排工业建设项目,但是由于福建地处前线,便规划建设了许多军事基础设施,在广大军民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成就。1952年,宁德三都澳奉命辟为军港。1956年,港口军事工程全面建成,中国海军实现了南下闽海驻防,提升了福建全省的海上作战能力。1956年12月,军事战略意义突出的鹰厦铁路胜利实现全线竣工,各条国防公路顺利实现扩展,大大加强了福建的军事运输能力。1955年3月至1957年12月,国家陆续建造完成龙田、崇安等军用机场,为人民空军转场福建提供了地面条件。1958年7月,人民空军成功转场入闽,掌握了台海的制空权,自此之后国民党空军被迫停止对福建的侵扰[18]109。在闽空军制空权的获取,对台军事作战能力的增强,为福建大型水坝的建设解除了后顾之忧,福建省政府在建造大中型水电工程上再也不用畏首畏尾,建溪大型水电工程的上马也就没有了国防方面的担忧了。

综上,福建省建溪水电站的开工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工业“大跃进”,福建省和江南地区用电紧张,中央又适时推出“水主火辅”的水电开发策略,而福建水力资源丰富,为满足电力需求,建溪水电站地开发势在必行;其次,闽江下游水灾频繁,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在“人定胜天”的豪迈之情鼓舞下,人们试图通过大型电站的建造,彻底征服闽江,根治水灾;再次,自民国伊始,福建省的水电建设就走在全国先进之列,拥有过硬的水电建设技术和杰出的人才力量,为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再其次,受浮夸风的影响,福建省委误认为粮食生产过了关,因此建溪电站淹没的63万亩耕地的损失就显得无足轻重,建溪电站上马淹没耕地损失太大的思想包袱就此解除;最后,人民解放军对台军事力量的增强,在闽空军制空权的掌握,解除了建造大型水电站国防方面的担忧。

参考文献:

[1] 中国水力发电史料征集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史料选编[A].北京(内部资料):1998.

[2] 林强,鲁冰.叶飞传(1914-199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 梁灵光.梁灵光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4]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运动:福建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5] 建溪水力发电工程初步设计[A].福州:福建省档案馆(政府948).

[6] 建溪电站筹备工作经过[A].南平: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南平基地档案室.

[7] 闽江开发意见[A].福州:福建省档案馆(0101-012-0040).

[8] 1958年工作综合报告(草稿)[A].南平: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南平基地档案室,[出版日期不详].

[9] 潘心城,余衍溪.福建财政史:下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10] 何印名,钟兆云.毛泽东称赞的“好人”贺敏学传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 常委扩大会议(1960年12月28日)庄书记报告[A].南平: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南平基地档案室,[出版日期不详].

[12]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水利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 关于保留建溪水电站项目的意见[A].福州:福建省档案馆(0101-002-0283).

[14] 高峻.中国当代治水史论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15]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志:中国水利水电闽江工程局卷:1955—2006[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16]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粮食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7] 伍洪祥.伍洪祥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8] 何少川.当代福建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杨华轲)

收稿日期:2015-10-03

作者简介:郑晓光(1988—),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治水史。

中图分类号:TV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1—0019—05

Causes of Jianxi Hydropower’s 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ZHENG Xiaoguang

(Social History Institut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Jianxi hydropower was the largest hydropower project during Great Leap Forward. The number of immigrants and inundated farmland was quite large. Obviously, hasty construction has its reasons. First, in 1958,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industrial "Great Leap Forward", the southern regions was lack of electricity. Central Government timely introduced hydropowe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ydroelectric power centered, supplemented by thermal power”.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Jianxi hydropower. Secondly, people tried to build a large hydropower to completely conquer the Minjiang River. Tirdly,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in Fujian had strong technical and personnel strength. Fourthly,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misestimated grain output. The loss of submerged farml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 is slight. Finally,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Frst Five-Year Plan, the power of national army was becoming stronger, lifting the worry of constructing large hydropower.

Key words:“the Great Leap Forward”; Jianxi; hydropower; cause analysis

猜你喜欢
大跃进水电工程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 (湖北楚峰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西部地区水电工程倾倒变形体分布规律及发育条件研究
河南华北水电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大跃进“中全民办航空的教训(一)——中国曾欲造世界最强战机结果却事与愿违
“大跃进”中全民办航空的教训(二)——中国曾欲造世界最强战机结果却事与愿违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BP神经网络在水电工程投资估算中的应用
水电工程坝肩高边坡岩体渗透特性的时空变化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水电工程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