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2016-03-06 05:57
关键词:新词词义隐喻

龙 飞

(哈尔滨商业大学 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龙飞

(哈尔滨商业大学 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网络语言词义转化的现象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隐喻机制是将网络语言赋予旧词以新义中具有代表性的认知方式,人们通过隐喻用旧概念表达新概念,以此来认知新的事物。人们的联想思维和认知能力是通过隐喻进行词义转化的主要方式,词汇间的相似性是隐喻机制形成新词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对于网络新词的宽容,对其进入日常用语起到推动作用。

网络语言; 词义转化; 隐喻机制

语言是人们社会交流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现在语言上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新词语的产生及应用,尤其是网络新词应运而生,就不乏赋予一部分旧词语以新的含义,这其中隐喻机制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主要是用一定的语音形式,以固有的概念来表达新事物的词语。这类词语通常只有两三个音节,形象生动且言简意赅。它们蕴含丰富的信息,与当前社会现象密不可分。

一、网络新词的特点

网络语言指网络的使用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其与日常自然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是当前语言中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通过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介进行交际,存在于使用群体间和网络上的语言,此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殊用语、网民在聊天室或上网交流时的常用词语。网络新词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内心活动等因素的产物。它们无不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所以网络新词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网络新词的应用具备阶段性。一些网络词语的隐喻性用法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倘若没有消失,继而在网络语言中得到普遍使用,那么不久它们将进入人们的日常交际。例如“菜鸟”一词,起初是指人们养鸽子,不是为了吃鸽子而是为了娱乐,称为信鸽。后期,有人开始养专门供人们吃的鸽子,为了同信鸽区别,称之为肉鸽,也叫菜鸽。类似这种养来专门供人食用的鸟类,人们统称它们为肉鸟或菜鸟。在网络语言中,菜鸟则指那些运用电脑和上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又被广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指某人某方面比较差,在其他人眼里,也就是一盘菜,吃定你了。

2.网络新词的使用具备高频性。网络新词的隐喻用法的使用频率比起日常用语要高,它们是特定时间段内,网民们所喜闻乐用的词汇。例如:duang这个特效音,来自成龙拍摄的一则洗发水广告,用此拟声词来表示头发很有质感。在网络上起初指声音加特效,含戏谑性“很好玩”的意思。后来所指范围逐渐扩大,甚至可用来表达心情。更有网民由此创造一个汉字,上面是“成”,下面是“龙”,合起来读“duang”, 语言本身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网络新词的不断涌现正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发展衍生出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当人们在交流没有恰当的可以描绘事件或者表达情绪的词汇时,首先进入脑海的便会是发音类似拼音拼法的词汇,相当于英文中的派生词。

3.网络新词传播模式的年轻化。无论是以个体为单位传播的新媒体,还是媒介机构以“眼球经济”为驱动的大众媒体,人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到传播当中。媒体的大量曝光率使词语频繁使用,使得受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意地去了解该词的含义。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词汇出现了由年轻人到年长人的逆向涌动,即年轻人会告知长者新词语的意义,然后新词取代旧词,被频繁使用,这就呈现出网络新词逐渐从网络走向日常生活的趋势,使用群体逐渐扩大,形成了某一时期内的特有文化现象。

二、隐喻的认知本质

隐喻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一切修辞现象被亚里士多德称为隐喻性语言,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手段,它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用于表达同一含义[1]。继而出现了隐喻比较论,人们认为隐喻是不同领域事物通过相似联想加以比较,由于其间的相似性,从而可以通过一个领域的词汇说明另一个领域的事物,自此提出联想和隐喻生成机制的内在关系。索绪尔也提出过语言联想层面的概念,他主张“在话语(组合层面)外,彼此间有某种共性的要素在记忆中彼此有关联,形成各种关系支配的集合”[2]。

认知语言学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认知模式,以人类的心理发展为切入点去探索语言发展的表层现象,指出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言语中,否定其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的认知现象,它是以人类经验为基础,并与想象有着紧密关系的叙述和思维方式。

隐喻的认知本质使旧词与新词之间的演变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即为隐喻,“是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之一,它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2]。现代语言学认为,隐喻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周围,我们的概念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隐喻性的,即人们借助一类已知的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类未知事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习惯参照已知的、有形的和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表达未知的概念,从而在它们之间构成了互相关联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是创造新词的方式,这些词语不仅反映了语言学的经济原则,还结合了时代特点,反映了人们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

虽然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但人类认识并使用客观世界的语言却是有限的。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语言的潜在资源被隐喻思维和言语活动不断地发掘,探寻和建构相似联系于不同类别的事物之间,从而词汇的新义产生了。如何监督这些新义项并使它们固定下来,要凭借语言的规约化过程,沉淀下来的言语逐渐向语言转化,语言的词汇不断丰富,言语交际也随之扩张。所以,隐喻是人类语言丰富发展的根源。

三、网络语言赋予旧词以新义的原因

将网络语言赋予旧词以新义符合经济原则,它不仅削弱了人们对于新词语的生疏性,还丰富了旧词语的意义,这难免与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有关。由此可见,在新义生成的过程中,是人的主观思维起主导作用。隐喻又是赋予旧词以新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1.网络语言词义转化的内部原因是人们思想认识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发展,如“互联网+”模式,其中的“+”指传统的各行各业,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在将各个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利用互联网将产业技术、标准和政策进行对接。

2.人们的认知心理是词义转化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联想是由思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产生的,把指称一个事物的词关联到其他指称事物的现象上,便产生了新的词义。隐喻是产生多义词的主要途径,也是语义引申的主要方式。隐喻让人们体验世界成为可能。“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式的”[3],“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词语的事,相反,我们所说是的人类的概念系统通过隐喻来界定的”[3]。人的认知更倾向于将相似关系处理为同一关系,即用旧的已知概念表达新概念,此过程即为隐喻,衍生的新概念并非独立于原有意义,听者可以遵循其原意进行理解。

3.外部的社会原因是人们最早发现词义的变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语言最为活跃的词义层面,尤其是网络语言,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我们研究词义变化时必不可少的因素。社会生活的发展对于词义转化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一是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变革,在任何社会中,科技的变革必然带来经济的蓬勃发展,进而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得以体现。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都会伴随许多与时俱进的新词的诞生。尤其到了当今的新媒体时代,科技变革和经济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更是前所未有的。二是网络的普及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人们上网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手机上网越来越普及。网络上的一些新词借助媒体的传播在网络平台以及现实生活中迅速传播,而且一部分已经转向标准语。网络的普及不仅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大众文化的空前繁荣,还对词义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网络语言词义转化的生成途径

网络语言词义转化的生成途径主要是词汇之间的相似性,即词语间的相类似之处,这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总结的,而不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它是说话者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联想出来的。因为只有建立在可理解的相似性上,隐喻的意义才可以在沟通中得到理解,同时,概念的意义可以通过相似性的连接得到扩展[4]。由于相似性原则,网民可以根据自身熟悉的事物来隐喻其他陌生的事物。相似性可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形状、外表或功能上的相似皆属于物理相似,由于文化或心理因素的原因,使说话者或听话者觉得事物间存在一定的相似属于心理相似。

1.以外形相似为基础构成的隐喻义。在网络语言中新旧词义的转化,很多时候是由于二者的在形状上的相似产生出的隐喻意义。如草根,陆谷孙在其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把草根列为一个词条,释义为:一是群众的基层的;二是乡村地区的;三是基础的,根本的。草根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代表一种如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是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被赋予基层民众的含义。

2.以功能相似为基础构成的隐喻义。新旧网络词语的功能相似也可产生隐喻义,如潜水,在网络语言中特指那些整日泡在论坛里,只看帖不回帖的一类人,就像潜在水面以下活动一样,类似的还有打铁、拍砖、僵尸粉等。

3.以心理相似为基础构成的隐喻义。网络语言新旧词语间可以通过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即心理上的感受生成隐喻义。如“青蛙”,在网络用语中,指外表难看的男性网民,含贬义。用青蛙来形容男性长相丑陋,虽然从形态讲,他们都存在“丑”这一相似特点,但其心理上的相似特点在我们的使用过程中往往更突出,在感情上存在贬义色彩。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恐龙”,指长得不漂亮的女网民。

五、隐喻机制促进网络语言词义转化的价值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活动,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去了解陌生的未知的事物,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去认知,人类的认知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语言只是人类认知活动的载体,人类语言实则是一个隐喻的系统,隐喻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辨认事物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首要任务,想要发现事物的特征,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将之放入不同的意义范畴当中,此则符号化的过程。根据经济原则,我们用一个符号来指称一类事物来替代用一个符号来指称一件事物,省略烦琐的过程[5]。当人类之前的经验不能对新事物进行解释时,便会创新,为了方便,通常把过去已有的一个类似的事物转移用来指称,从而产生新的事物和意义,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就是通过这种联想转移的思维来实现的。

由于人类的理性思维,所以我们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事物范畴化、蕴含和推论。同时,人还善于联想,可以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理性与联想结合体便是隐喻。新旧词义之间的转化在网络词语中就是在若干语义领域中通过隐喻引申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些机制特点使隐喻具备如下功能。

1.隐喻机制丰富了词汇。当我们在交流中没有合适的词来表达相同意义时,使用隐喻便迎刃而解,例如,颜值。颜,原指人的颜容、外貌;值,是指数。网络词语中用来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用来评价人物容貌,常用于颜值爆表,颜值高。

2.隐喻机制可以增加词语表达的形象性,可以引起听者对整个相关事件语境的联想,从而从已知的经验中很快地掌握复杂的、未知的新生经验。例如“槑”,来源于陕西方言,人们常说:槑怂,槑得很,老槑等,山东日照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词,意思接近于怂,不善言辞,有无能之意。而“槑”字的网络意义,由于是由两个呆字组成,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3.隐喻能给人以愉悦与启发。人们对于语言的使用通常求新求简,使用网络新词语便顺应了人们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通过隐喻借用原有的词语,在变换语言的使用环境的条件下,给人以新鲜感,从而乐于接受。人们从未知、联想到接受的过程中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启发。例如:“白菜化”一词,我们众所周知,白菜是最为常见的蔬菜,家家户户都会吃,而且都买得起吃得起,随处可见,不稀奇,所以“白菜化”就应运而生,被媒体所使用,用它来表示一事物达到像白菜一样,很普遍很常见的现象,甚至还会如白菜一样很多很便宜,如:大学生的工作白菜化就好了;国内的楼房已经白菜化。可价格何时能白菜化。

语言是社会的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其意义,同时语言又是人类心理的表征。网络词语的词义转化现象是隐喻机制的直接结果,也是人们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由于语言新义会出自网络,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其不稳定的因素。但是由于其隐喻的成分、形象的表达和新奇的想象,很容易应用于人们的口语交际中,大众传媒对于网络新词的宽容对其进入日常用语起到推动作用。这种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内涵,使得语言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4]谢之君.隐喻的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责任编辑薄刚]

2015-11-10

龙飞,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话语语言学。

H13

A

2095-0292(2016)01-0094-03

猜你喜欢
新词词义隐喻
声音·数字·新词 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活的隐喻》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学诗偶感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