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前前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生态主义与德国绿党发展的启示
朱前前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主义思想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并催生了德国绿党,对德国政坛亦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环保事业发展。
德国;生态主义;绿党;环保
生态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放弃自文艺复兴以后便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哲学观,放弃对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和破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社会才能获得长期有序发展,才能继续生存在唯一的地球上面。生态主义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还逐渐外化为一种特定政治倾向,并催生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绿党组织,这其中以德国绿党最有影响力,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德国绿党“生态优先”的理念吸引了不少选民,也促使德国政坛出现了“绿化”,普遍更加重视环保工作。德国绿党还成功与社会民主党组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红绿联合政府,德国绿党不少环保主张通过国家政策得以实施,德国也发展成为全世界环保典范国家和环保科技出口强国,有力地引领了当今时代环保潮流。本文以德国绿党为例,探析生态主义在德国的发生、发展,对德国绿党形成的催化作用,以及德国绿党对促进环保事业的影响。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于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德国很快实现恢复和发展,经济取得巨大发展,被誉为“德国经济奇迹”,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还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到20世纪70年代初,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德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地区,由于噪音和空气中弥漫着刺激性气体,以至于在气温达到28度时人们都不敢开窗通风。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规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了迎合消费者,德国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环保性,“对环境友好”也成为德国流行的产品广告用语[1](P71)。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也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1972年,全球问题著名研究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系统论证了全球环境问题,指出随着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发展模式可能无法持续。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全世界人民为保护环境努力。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电泄漏事故和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尾气排放的不断增加,影响到人类健康,还造成了酸雨,这也引起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压力下,各种群众性生态和环保组织在欧美国家纷纷建立起来,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在各国如火如荼展开,此时,崇尚自然、倡导遵守生态规律和生态法则、追求建立人类和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主义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这也有力地助推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大量民众环境保护运动和反核运动,为了更好地达到环保目的,逐渐出现了以参加议会选举为目标的绿色政治组织。为了参加首次欧洲议会选举,德国当时最大的生态保护和反核抗议团体“德国市民生态组织联盟”领导人佩特拉·凯莉、“绿色行动未来”创始人格鲁尔、“独立德国人行动委员会”领导人豪斯莱特等人发起组建统一绿党的倡议。1980年1月,各地绿色组织和团体齐聚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绿党大会。同年3月,在萨尔布吕肯召开了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并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以及3名发言人。
(一)德国政坛“绿化”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绿党的支持者越来越多,这也引起其他政党的效仿,积极将环保政策作为竞选承诺,以争取选民。有学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民主党等德国“左”派政治力量的新思维和主张等“全都是从绿党及其周围发端而来的”[2](P57)。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德国人日益重视的社会问题,环保政策也成为各政党进行政治角逐、赢得选民支持的关键所在。1998年,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与绿党结成“红绿联盟”,在2002年的德国大选中,“红绿联盟”又一次获得选民的青睐,再次成为执政党,德国绿党也可以继续将自身生态主义理念和环保举措变成国家政策。
2.2环保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生态优先原则是德国绿党的核心原则,这也为德国绿党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德国绿党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上不仅坚持以生态环境政策为基础,还将该理念扩展到经济、社会和外交政策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党政策。德国绿党于2002年制定了新的施政纲领,旨在给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出一个“绿色的方向”。环境保护在纲领中具有重要地位,施政纲领是这样描述的:“只有在对自然的生存条件进行保护并为此设置相应的行动界限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才能够生存下去。”德国绿党明确指出,经济发展进程是有限度的,要以追求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准则;国家的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应该整合起来,发挥合力。世界各国已经逐步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因此,环境保护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得以取得有效成果,仅凭德国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3]。
从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政府正式对环境破坏行为“宣战”,连出重拳,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为了贯彻环保政策,德国政府于1974年设立环保局,专门负责环保工作。1978年,德国在部分商品上标注环保标志“蓝色环保天使”,用以唤起和加强广大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全球第一个有关环境和消费者保护的标志体系。
1984年,德国出台了烟气排放的限制性法令,严格限制相关工厂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1986年,鉴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的严重环境遭难,为加大环保政策的落实推进力度,德国成立了“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简称联邦环保部)。1986年,德国颁布《废弃物限制处理法》;1991年,德国颁布《商品包装条例》,明确规定商品生产企业要回收和利用使用过的产品,包装企业也要回收使用过的包装材料,这就避免了大量商品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1994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法》,在避免产生废弃物、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最终无害化处置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有力地助推了废物再利用行业的发展。1994年,德国议会将环境内容写进修改后的《基本法》,也即德国宪法,是德国根本大法。在《基本法》第20条A条款中明确规定:“国家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生存基础条件。”由此可见,环境保护由此成为德国基本国策。德国的环境经济立法前瞻性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环境经济立法普遍提前三到五年,并且立法严谨,不仅使大多数领域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还大大减少了钻法律漏洞的可能性,这也使德国环保法律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而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三)能源转型逐步实现
退出核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是“红绿联盟”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发展政策之一。2000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有力地促进德国在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开发。2011年,在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几周之后,德国政府做出了重大决定,德国成为首个弃核的工业国家。在全德17个核电站中,1980年以前建造的核电站已经全部关闭。截至2022年年底,剩下的核电站也要逐步关闭。德国彻底放弃核能的政策和决心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法国、西班牙、瑞士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也纷纷推出了放弃核能或者缩减核能的计划,这也为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放弃核能、拥抱绿色能源提供了现实路径。
作为目前世界上排名靠前的经济和工业大国,德国的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也非常巨大,面对日益短缺的化石类常规能源和最终将放弃的核能,德国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当然,这也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比如没有相对廉价的核电,居民电价上升如何应对,以及怎么处理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等,放弃核能还可能损害工业基础。何以用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无异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德国政府在环保方面倾注巨大热情,不仅是由于德国是一个化石类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更是由于德国政府、企业看到了环保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根据德国罗兰贝格公司的研究报告,到2030年德环保产业将超过机械、汽车等行业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环保产业作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明显。德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结合当前最前沿的环保领域进行投入和研发。德国环保措施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开发新能源汽车到建设节能建筑,从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到全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生产流通环节到家庭使用环节,从方方面面的角度,都落实环保措施,这也有力地提高了德国环保水平。虽然没有北欧的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南欧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但德国目前是使用风力发电最多的国家,水能、生物能等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上升至28%,排在首位。这表明德国已经逐渐实现从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转型。德国目前还是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减排幅度最大的国家。
经历过环境恶化后,生态主义在德国生根发芽,受到民众的认可。通过绿党及其他环保组织的不懈努力,德国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德国政府切实采取了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德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环保形象最好的国家之一,还成为环保技术出口第一大国,德国为全球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中东部大气污染态势日益严峻,土壤和水污染的问题同样严重,百姓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与之相伴,环境问题也在中国“高度浓缩”,国人在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富足时,也不得不忍受着肆虐环境的污染。正如美国汉学家艾恺所言:“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做代价。”[4](P212)“先污染后治理”这种发达国家的教训似乎成为绕不开的“历史规律”。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提醒中国反思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伦理和公民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当下生态环境困局,我国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 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发展目标。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修改完成,升格为国家基本政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这也使绿色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将环境保护定义为国家战略,我国环境治理工程大幕已经拉开,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德国绿党是新兴起的小党,但它的生态主义理念及行动,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和现实意义。德国生态主义的发展传播,德国绿党对环保的推动说明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是一个人民群众的意识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全局的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重构和改革。这为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实现路径提供了很好的样本,这也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助力我国在国际环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承担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
[1]邢来顺.生态主义与德国绿色政治[J].浙江学刊,2006(1).
[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https://de.wikipedia.org/wiki/B%C3%BCndnis_90/Die_Gr%C3%BCnen.
[4][英]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薄刚]
2015-10-20
朱前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国科学哲学。
K516
A
2095-0292(2016)01-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