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景式、全程化德育的新格局

2016-03-05 23:32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德育学校教师

金 琪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上海 200233)

构建全景式、全程化德育的新格局

金 琪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上海 200233)

德育成效的滞后与客观评价的难度,造成对德育效果跟踪与考量的忽略,形成把德育简化为具体活动的碎片化倾向,忽略了德育在校园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德育全渗透、全覆盖的新视野,建设中小学德育的新格局,用过程细化、强化合力、德育的校本化来凸显德育的全景式、全程化特征。

德育;全景式;全程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相比学校在德育上倾注的时间与精力,还需要思考:德育工作体系的成效究竟如何?学生思想成长与学校工作的关联度有多高?

显然,学校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比之于平时积极推进德育的深思熟虑,是不对称的。而经验又在提示学校:如果长期忽略,还真会有舍本逐末之虞。

一、面对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冷静反思

1.对德育成效缺乏主动考量,会成为德育发展的瓶颈

比之于智育对质量的高度关注与及时反馈,学校对德育的主动跟踪和评估意识确实要淡薄得多。这当然可归因于,目前德育无论定量还是定性的评价都还有相当的难度,要建立一个客观的纵向自我比较和横向校际比较的体系还有诸多困难,再加之德育成效显现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这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对德育有效性的密切跟踪与主动考量。这个缺失又必然引起另一个缺失:学校都忙碌于日常德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满足于努力完成上级德育部门布置的具体任务,而对关系全局的顶层设计却缺乏全面而深入的反思与探究。一项尚未建立严密评价体系而又对其顶层设计缺少反复推敲与研究的工作,其有效性一定是值得密切关注的。

2.当前不容忽视的德育碎片化倾向

如果全面地反思当前的德育工作,确实可发现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把努力完成上级布置的德育任务作为一个工作常态后,学校的德育工作会慢慢地在有意无意中被曲解或被简单化为按计划开展的若干德育活动,并满足于活动的达成;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外在形式的活动项目上,对隐性的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成长的教育教学诸多环节却疏于关注。

把德育机械地界定于校园的某些时段,如班会课、午会课、升旗仪式;把德育的责任局限于政教主任、年级组长、团队干部和班主任;把德育活动的完成等同于德育计划与目标的达成;忽视课堂教学、师生日常互动、各类课外文体科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等诸多教育环节中蕴含的强大德育功能。这些都是德育碎片化的典型外在表现。德育的碎片化倾向,通常还具有以下几个表征:

(1)重有形的、预设的德育活动,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渗透;

(2)重显性的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轻隐性的心理体验与内化过程;

(3)重正面的教育活动功能,轻师生、生生交往和日常学习生活的潜在影响力;

(4)重德育活动形式上的结果,轻对德育活动过程与细节的关注;

(5)重学校德育建设,轻学校德育生态环境的创设。

当然,学校管理机构分设教导处、政教处以及校级干部实行专人分管教学和德育,如果在观念上没有及时跟进,这样的人事设置无形中又强化了德育的板块意识,弱化了德育的整体性、全局性。

3.需要形成一个深入解读德育价值的共识

柳斌有一段讲话值得深思:“如果教育以升学为本、学校以考试为本、学子以分数为本,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考试与分数,而不是道德品质,不是能力素养,这样的社会是会出问题的。”的确,长期以来学生从幼、小、中逐级升学的外在形式很容易掩盖教育的内在本质,从而无形中形成了教育以升学为本的错位。我们必须向“以人的全面成长为本”的教育模式彻底转型。我们要确信:决定人的终身发展的根本、人的综合素养核心,首先是价值观与道德水平,其次才是学识与能力。做对了这道选择题,才是真正的教育本质回归,才是对德育价值的正确解读。

在笔者修订本文之际,欣闻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由“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构成的国家版“核心素养”的界定,无论内容与排序,都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总之,德育总揽人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德育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至高位置,特别是处于人生初期的中小学阶段,对德育的价值与功能,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深刻认识。

而且,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不仅对人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微观上对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发展也具有强烈的或正面或负面的牵引作用。

只有基于这样的共识,我们才能拥有真正适应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当代中国教育。

二、深化中小学德育的发展要有一个新视野

通过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深刻反思,我们认为,中小学德育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视野:德育不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局部、一个板块,德育蕴含于学校教育的全部。

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精神感受是其所见所闻所感之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学生的思想成长源自他的生活总和。所以,德育应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系统工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表述,德育是一个“场”,正如在电磁场中,电磁能无处不在,电磁线肉眼看不到,却客观存在。同样,德育也具有“场”的形态,它也应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只有给予这样的战略定位,才能深刻认识德育对学校时空的全覆盖,才能充分揭示德育结构体系内部各因素呈现相互关联、相互约束、相互作用的本质特征,我们也才能真正建设一个紧紧瞄准德育整体效应为根本目标的优质德育。

这个新视野让我们打开了思路、更新了观念:

1.德育具有全方位的交叉性和渗透性

德育的交叉和渗透蕴含于学校教育的全部,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充分呈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状态。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与教师相悖的见解,其中大多属知识性的,也有不少是对教师某些做法的异议。对此,教师不仅要对问题的是非辨析有个正确引导,而且也应在培养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和悦纳不同意见的民主意识上率先垂范,这样就可能成为一堂熔智育德育于一炉的好课。不然,教师的狭隘与粗暴也可能给学生带来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也一定会大大削弱一个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其后果远比知识本身严重得多。

又如笔者所在的西南位育中学就特别重视体育,把“打下身心健康基础”作为学生培养的三大目标之一。但体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德育渗透过程。学校在组织特色体育项目男篮女排年级与班级的竞赛性活动中,就特别注意强调:(1)迎难而上的意志毅力培养常常比学习技术更宝贵;(2)团队合作力量常常比个人技术发挥的作用更重要;(3)有时帮助更多学友有机会上场得到锻炼比赛事的输赢更有价值;(4)遇到对裁判判定有争议的情况,学生的态度与心态比竞赛结果更值得重视。相信同样一场比赛,有没有德育渗透,能否主动引导,给学生留下的成长轨迹是完全不同的。

2.学校教育的所有环节都蕴含着德育价值,关系着学生思想成长

这似乎是句没有争议的判断,但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很容易被忽略。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充分认识,德育的确是一种时时刻刻的存在,不过有时表现于一定的主动性,有时处于无意识状态;有时是正面的熏陶,有时却完全是负面的影响。

例如,一个学校的操场管理,表面上看纯粹是一个学校管理环节,让学生认真执行就行了。但是,管理方法能否在科学合理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需求而更显人性化?操场纪律与制度执行是严格到位还是形同虚设?学校的管理方法与执行能力,无疑将被广大学生反复审视、感受、议论。这是一个青少年在尚未踏上社会前,对执行一项为保障校园多数人需求和安全而制定的规则的反复体验。学生在主观上需培育规则意识的同时,也在感受着学校的管理品位和管理水平。好的管理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会有悦纳心态,更加热爱学校,更加自觉执行,强化规则意识;反之,就会心理逆反,各种埋怨与非议对其思想成长隐含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学校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几年前经充分酝酿与论证,推出了一整套操场学生自主管理方案。中午与下午放学时间,篮球、排球和操场全部向学生开放,借球还球全由学生个人自取自还(为此还精心设计制作了可自行投球归还的篮球排球小屋),开始和结束也用校广播的信号提示。实际上这种无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释放操场功能的同时,也培育了学生自治自律意识。显然,一项好的制度安排无形中就是一个好的德育项目。

其实,天天在进行的诸如早操整队入场和退场、课堂组织教学、课堂师生交流、教师对课内外突发事件处理、学校午餐组织安排、学生各类竞赛实施、课外活动与社团活动开展等,乃至教师仪态、服饰、一颦一笑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真可谓“教育无小事”,必须时时处处主动注入德育元素,强化正能量。反之,就会不断抵消与侵蚀花了大量心血组织的各类德育活动的成果。

当然,这里强调德育的全覆盖,绝不是用德育去弱化甚至取代其他,而是通过融入德育元素,更加有效率地推进智、体、美、劳。

3.必须创设一个德育的绿色生态环境

优质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把德育的每个正向效应不断放大,也能把刚露头的负面影响及时消融。德育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德育本身,而且更需要环境、氛围、人气的支撑。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建设高品位、高效率德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建设德育的绿色生态环境,以下三点应是落实的重点:

(1)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优质德育的支柱

德育本质上就是一个“以文化人、以德化人”的渐进过程。学校文化是德育的人文土壤。一个学校的优质德育需要一个优秀的、师生广泛认同的学校文化的烘托。西南位育中学致力于“中和位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之精髓,让师生努力去领悟“中和位育”的精神内涵,汲取其文化力量,致力于塑造和谐高雅的文化形象。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围绕着办学理念与“中和位育”思想的学习、感悟、交流也蔚然成风。当一个学校的文化真正被全体师生高度认同,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演绎为全体教师共同的价值观,其迸发出来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

在努力放大学校文化的滋心聚气功效的同时,也要精心布局校园文化环境。让文化上墙,让墙壁说话。西南位育校园内象征“尊严”的青铜狮座和“中和位育”的太湖石刻都成为了弘扬学校文化、营造德育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2)良好的群体氛围是培育优质德育的肥水沃土

一所学校可能还不能左右社会大环境,但至少可以努力营造好学校的一方水土。西南位育经二十余年积淀形成的和谐温馨的群体氛围,正是加速师生成长的一块沃土。群体氛围是学校人际关系的总和,是学校内部最具张力的软环境。这种以价值观引领的人缘、心态和共事交往构成了学校人文环境的核心。

现代教育完全不同于“私塾”,是以群体合作形态展开的。不和谐的群体,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掣肘与内耗。鉴于德育非常具有反复性和互逆性,所以讲究和谐、合力,忌讳各种杂音与不协调。同时,德育的管理也不能用“权力”去指挥,而坚持以文化去统领,以理念去引领,其管理的效能才会显现。和谐氛围让教师获得交往的温馨、合作的愉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一个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正是建设优质德育所必需的人文环境,西南位育中学全体同仁正是营造良好氛围的践行者与获益者,这种体验尤其深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优质德育的基石

“师生关系”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基石,建设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和实践必须渗透于学校肌体的每一根细小血脉。没有浓浓的情感基础,没有学生对教师品学和人格的高度认同,没有教师对后进生、调皮生的悦纳与呵护,就没有高效的优质德育。无数生动事例都在佐证: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学生对教师学识和人品的认同,是教育有效性的一块最重要的基石。有时即使是师生之间在某个爱好上的共同点,也是教育的一个极好契机。

西南位育中学一贯倡导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近几年,又把共建新型师生关系,深化为“教师从关爱到尊重、从师长到朋友的角色转化”。校园内充满温馨的师生关系正是建设有效德育的“护花使者”。

三、构建全景式、全程化的德育新格局

中小学德育的新视野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调整和优化德育的整体布局。鉴于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一基本特征,我们就必须着力构建一个全景式、全程化的德育新格局。全景式体现着全方位的覆盖,全程化着眼于全过程的融入。

20多年来西南位育中学的良好校风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学生整体上呈现了高雅务实、正气向上的气质风貌。全体师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德育的明显成效,也体验到了德育对人的影响和发展的巨大力量。我们认真反思:当初认准狠抓德育作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凭着这股真抓实干的劲头,在实践中遵循了一条大德育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担当、处处渗透、时时熏陶的德育工作体系。对这个工作模式与成效的高度认同,促使我们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做了新的思考与探讨,才有了以上再认识。依据实践与体验,构建这个德育新格局必须首先抓好三个环节:

1.德育过程精细化是践行全景式、全程化的前提

《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对教育过程具体而精当的诠释。德育无疑都要力求结果和过程俱佳。但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刻意追求,总莫如对过程的潜心关注。有了后者,前者才可能顺理成章。

(1)要牢牢确立“细节关乎成败”的观念,处处时时力求做细、做实

人的思想情绪变化的敏感、可逆、复杂,导致其决定因素往往就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德育更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同样的项目,学生付出同样的时间,但考虑是否缜密、工作能否到位、过程是否精细,最后学生的获益会大相径庭。许多缺乏统盘考量和过程细化的活动,不仅会降低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甚至还会形成负效应的对冲。鉴于德育过程必须精细化的高标准,也提示德育活动要“宁缺毋滥”。不是每项活动都是有正收益的,我们一定要尽力杜绝因匆忙上阵、简单粗糙而造成的负效应。

西南位育推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多年前就形成了七个年级七个分主题的序列。预初年级以“孝敬谦恭”为主题的读家信、写家信活动,意在让学生与家长,在心灵交流中、在感动的泪花里,增强子女对父母的理解与孝敬,凝聚知恩、感恩、报恩之情。为了创设气氛、达成效果,年级组精心组织、关注细节,营造良好读信情境:①由小队长分发还没启封的家长亲笔信;②启封读信前,班主任朗读由年级组精心撰写的“读信导言”;③读信开始,广播中循环播放预选的乐曲渲染。学生第一次看到家长手写的信件,燃情的开场朗读又勾起学生父母关爱的种种回忆,扣人心弦的音乐又烘托着浓浓气氛。景、情、音三管齐下,学生热泪盈眶,产生了超乎预期的效果。

(2)德育的力量常常来自于无声无痕,贵于不知不觉中的潜移默化

我们强调对低年级学生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就是强调树德润心的潜移默化。特别在学生一些源于自我兴趣、自愿报名的活动中,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冲动,也特别珍惜获得的自我体验,我们就更要把德育渗透与过程精细拿捏得恰到好处。

“语文月”是西南位育九个主题月校园文化活动系列之一,其课本剧汇演,总在高中与初中高年级学生热情参与下把语文月活动推向高潮。为了让更多学生历练,我们全员发动,让课本剧演出不限于少数演员投入,而是形成全班、全年级的关切与参与,引导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主动承担起力能所及的任务。结果这些担任场记、灯光、音响、道具、服装设计、服装收集任务的学生,其精神面貌一点也不比主要演员差,这无形中又给一线演员心理上以极大的激励。这样的排戏、演戏的文化活动呈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注入了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甘当配角和幕后英雄、善于吸纳他人意见、自主参与主动历练等诸多德育元素,让这项“语文月”主打活动的德育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也使学生非常自然地踏上了一条记忆深刻的成长心路。

(3)更要关注德育过程中的个别化策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活的生命个体,即使是同一年龄段,也是千差万别。德育在总体设计上是针对整个群体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根据不同个性,仔细区分,灵活应对,讲究个别化,这才是德育有效性的灵魂。

例如班主任组织班委竞选上岗,针对这件事不同学生心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在位干部或多或少有压力,向往当干部的学生会兴奋而跃跃欲试,对班级干部没兴趣、没信心的学生则漠然处之。所以这些都需要班主任仔细考量,事先做好个别工作。而班委改选结束,又决不是工作的句号,后续工作必须跟进。下岗学生干部的安抚与适当安排,上岗干部的激励与引导,续岗干部的自评与反思,对落选干部的鼓励以及支持新班委工作的必要引导等。其实项目不在于多,而在于每一项都能做细、做活、做实,充满正能量,杜绝负能量,这才能造就一个真正有效率的德育体系。

2.形成全员参与、全心投入的全校合力,是实践全景式、全程化的核心

建立全景式、全程化的德育新格局,必须仰仗于货真价实的全员参与和全心全意地投入。其全员当然也包括教务、后勤人员。校园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无论职务与岗位,即使不是德育的执行者,也至少应是一名守护者。

西南位育中学多年前在一次全校教工交流大会上,高三年级组以“人人是德育工作,个个是心理按摩师”为题,推出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即使在最紧张、最繁忙的高三,也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学习越艰苦、越紧张,越需要德育的有力支撑和心理的呵护;教师教学任务再繁重,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德育使命。而时时给学生心理“按摩”更是所有高三教师抓好本学科和最终夺取年级胜局的最重要的常规工作之一。

思想左右行动,态度决定效果。只有德育价值与德育责任的高度认同,每位教师的投入才是真心实意的。其实,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看似寻常之言,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有时还可能成为学生人生轨迹的转折点而让其刻骨铭心。

当然,我们还须强调,那些只管学生学业,而忽视其思想成长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没有参与德育,但实际上该管而不管,听之任之,必然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会产生德育场中的反作用力。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对德育产生影响力的客观存在。

为了形成全校德育合力,尤其还要关注三点:

(1)形成德育合力的关键在于迸发骨干示范的号召力

要让任课教师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关心学生思想成长,只有老教师和教学骨干带头身体力行,青年教师才会紧跟仿效;后勤、教务的主管与骨干要率先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尽心尽力为教师和学生服务,逐渐形成以微笑服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学校各级骨干只有杜绝有失教师端庄的服饰和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那么整个教师队伍从仪表形象到师品风尚才能为建设优质德育夯实可靠基础。

笔者在西南位育主管德育,前后已长达二十年,为了体现自己在德育工作上的带头作用,与教师一起与时俱进、不断挑战自我,笔者于2012年开始,在每周一的全校午会课上推出了一周一次的“金琪秀”固定栏目。通过几年的努力与实践,“金琪秀”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融合校园焦点和社会热点,既与学生平等对话,又时时主动引导;既力求形式活泼、丰富多彩,又能针砭时弊、激活思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积极效果。这样,不仅把自己推到德育一线,锻炼了自我,而且作为学校的德育责任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校教师做出了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示范。

(2)彰显德育合力必须尽力杜绝校园内任何负面因素的干扰

“有时一个小时的正面教育作用,可能毁于一分钟的负面污染。”这完全不是危言耸听之言。做好课堂德育渗透的前提首先是消灭课堂有意无意的负面污染。“拜金主义、崇拜西方、高考唯上、自我第一……”凡此种种,课堂上决不能让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这是一名教师的崇高职业使命所在,谁也不能低估教师特殊身份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力。教师要求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那么必须让学生处处感受到教师之间的精诚合作;要求学生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校园内就不应该有违背这二十四个字的杂音,让学生拥有一份生活在这块净土的自信与自豪。

有时,针对青少年的社会污染还须主动出击。我们曾经针对最能藏污纳垢、学生又在频繁接触的网络,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与辨析,举办过一次大范围的主题班会交流评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了对网络这个问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我们把这根弦就绷得很紧,随时融入日常教育。不然,花费再多的教育时间和精力,都会被网络垃圾污染,顿时灰飞烟灭。

要努力创造学校优质德育的一块净土,绝不要因为担心学生走上社会后会缺失免疫力而懈怠你的责任。青少年在人生起步阶段打上的第一个深刻烙印,将是最难抹去的,其对人的一生的深远影响永远不能低估。

(3)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形成德育合力不可缺少的基石

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形象与人格魅力,无疑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教师的优秀一定会让学生与优秀越走越近。当学生越来越喜欢你的时候,你的影响力与权威性也必将与日俱增。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的高尚的师品与文化形象,可以成倍放大全校的教育合力;反之,学生感受不到师德师爱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

当前,教师的选拔可能对学识能力太过于偏重,而对其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水平重视度还远远不够。重点考量其思想品德修养是否达标,恐怕是今后遴选新教师必须首先考量且没有松动余地的第一道关卡。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与中小学阶段对青少年思想成长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3.建设校本化的德育体系是全景式、全程化的重要支撑

为有利于构建德育新格局,一所学校如能依托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从传统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校本化德育体系,就有利于校本德育在架构、内容、方式上的稳定与优化。教师也便于不断积累而熟能生巧,更有利于学校校本德育教材的积累,并加速德育课程化进程。只有这种具有学校特色、符合校情学情、受实践验证确切实可行的校本化德育体系才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西南位育中学从1996年开始,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读《增广贤文》起步,最终通过20年的积淀,构建了按年级循序递进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教育系列。

在颇具学校个性的德育总架构下,学校形成了常年积累、常抓常新、向课程化过渡的良好发展态势。显然,全体教师耳熟能详的校本化德育,又及时融合社会热点、校园焦点,在规范操作中不乏生机活力,这样越抓越精致,将有力地推进学校德育的全景式、全程化,从而集全校之力量、凝全员之创意,实现不断优化和提升。

[1] 柳斌.提升学生素养是基础教育之本[N].中国教育报(第9版),2015-10-21.

[2] 张建中.激发成长自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Constructing a New Pattern of Panoramic and Systemic Moral Education

JIN Qi

(Shanghai Southwest Weiyu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233)

There has been negligence in terms of tracking and quantif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due to two reasons, a time la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to maintain an objective perspective. Thus there has been a tendency where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reduced to specific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overlooking that fact that moral education is an ongoing activity that is forever present on campus. Accordingly,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held a new view that moral education is fully penetrating, covering all aspects of a student’s education on campus to demonstrate the panoramic and systemic features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refining the process, strengthening joint forces, and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panoramic, systemic

金 琪,上海市人,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主要从事学校德育管理、德育队伍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学校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