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思品”核心理念解析

2016-03-05 22:12:11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思想品德

蒋 国 生

(海门中学教育集团,江苏 南通 226100)



德育探索

“印记思品”核心理念解析

蒋 国 生

(海门中学教育集团,江苏 南通 226100)

[摘要]“印记思品”作为一种教学流派已经产生良好的影响,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印记思品”的核心理念是:自主阅读,让学生思维在探秘寻幽中迸发;儿童立场,让学生兴趣在哲思故事中激发;智商渐进,让学生学力在循序递进中提升;以生为本,让学生个性在尊重呵护中张扬;勤于实践,让学生潜能在体验感悟中发掘。

[关键词]“印记思品”;核心理念;解读分析;思想品德

“印记思品”是一种教学实践,即思想品德教师通过精选教学素材,创新课堂结构,组织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素养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提升与发展,让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印上“崇善”的烙印。“印记思品”也是一种教学流派,即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通过借鉴、研讨、整合、提炼等途径,形成自成一脉的教学范式,架构基本完善的有着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体系。“印记思品”的受众是初中学生,是一群正趋向成熟的孩子,这就要求“印记思品”课堂不仅应该有效,更应该富有思想,富有创造,富有灵魂。“印记思品”课堂必须坚守“以师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既是学生生命拔节、快乐成长的乐园,也是实现教师职业价值、职业追求的精神高地。“印记思品”课堂必须彰显创造的魅力,在师生双向、多向的互动、实践、激辩中,让课堂时刻萦绕着创新的因子、思维碰撞的火花。“印记思品”必须沉淀坚定的人生信念,让师生在课堂教学的互为鼓励、互为感染、互为净化中,纯化蒙尘的心灵,塑造高尚的灵魂,在师生的心里都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一、自主阅读:让学生思维在探秘寻幽中迸发

阅读既是当下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是未来一种应有的人生态度。基于这种认识,“印记思品”将“自主阅读”作为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将“自主阅读”渗透并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自主阅读”为学生的学习助力,催化学生的思维发展。“自主阅读”重在“自主”,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文本内容,自己去挖掘教材文本本质,自己去概括与深化教材文本所要传递的价值,让人类文化的精髓得以内化与传承,让人类千万年的精神积淀得以继承与弘扬。

1.增强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印记思品”课堂倡导教师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安排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营造学生自主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真实实践与体验中,增强自主阅读的意识,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1) 教师每节课都要提供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培养意识,那么增强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就无从谈起。教师每节课都要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预案,这样,每节课都能渗透自主阅读意识,每节课都能提供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久而久之,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就会逐步生根发芽,自主阅读的习惯就会逐渐内化与养成,自主阅读就会渗入学生的血液,沉淀于学生的骨髓,课堂的自主阅读自然就成了学生习以为常的行动,成为学生课堂必不可少的自觉期盼。

(2) 教师应学会营造学生自主阅读的氛围。教师要学会引导与调控,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目标、课堂结构等因素有的放矢地创设学生自主阅读环境,让学生徜徉于良好的阅读氛围,沉浸于浓浓的阅读磁场,提高阅读的效率,实现课堂自主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感染力与渗透力,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感受与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教学资料,创新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师生幽默诙谐的对读、生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增进学生对教学资料的深层领悟;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根据课堂的需要对教室提前进行布置,对人员提前适当安排,如在教室墙壁张贴名人名言、改变课桌椅的摆放形式、组建自主阅读帮扶小组等,通过这些举措竭力创造学生自主阅读的环境。

2.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打造自主阅读自信

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与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否正相关?也就是说,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强是不是就说明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强,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弱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弱。这里面应该还有一个阅读技巧与阅读自觉的问题,即一个具有自主阅读意识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技巧,并且有着很高的阅读自觉,那么可以肯定,其一定会具有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阅读执行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技巧,形成学生自主阅读自觉。

(1) 教师要具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知识与能力。首先,教师要有研究精神,要广泛收集关于自主阅读技巧与方法的资料,认真研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认真反思,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成熟的自主阅读理论体系。其次,教师要有实证精神。仅仅具有自主阅读的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与课外通过不断地阅读尝试和不同的阅读实践,适时纠偏,适度扬弃,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经过课堂教学验证的有效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少走弯路。第三,教师要有反思精神。教师面对的学生年年不同,个个不同。面对这些学生,“几十年用一法”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挑战自我,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紧跟时代潮流,汲取新的理论与知识,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不足,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2)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自觉。自觉是行为的先导,自觉是行动源源不绝的动力。学生的阅读自觉既来自于平时不断的训练与坚持,也来自于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以及对自身人生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自主阅读的重要性,认识自主学习对学习的促进与催化作用,由此坚定学生的阅读信仰,明确学生的阅读目的,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自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倾向、学习习惯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不同的自主阅读方法与技巧,利用自己的课堂阵地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意识与技巧的训练与强化,磨炼学生的自主阅读意志,让学生摒弃不良阅读习惯并喜欢上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寻找到乐趣,品味出阅读对人生的意义。

二、儿童立场:让学生兴趣在哲思故事中激发

“印记思品”的“根”是什么?“印记思品”教育的立场是什么?这个“根”应该是教育对象——学生;这个“立场”用学者成尚荣的话说就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印记思品”必须坚持“儿童立场”,基于博爱,基于自由,基于尊重,基于学生的身心与实际生活,通过“印记思品”的教育教学,点亮自信之光,培养阳光心态、批判精神、独立思考习惯,夯实学生生活与生存需要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印记思品”必须将学生看成活生生的儿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学会倾听”“纯化思维”,用儿童的眼去观察,用儿童的心去思考,用儿童的话去表达,用儿童的行为去感染儿童的行为,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的终极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因内容“高大上”不接“地气”,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生气”,教育“老生常谈”毫无“底气”,教学方式陈旧老套远离“时代之气”而备受社会与教育界部分人士的“批判”与“诟病”,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就缺乏敢于担当的勇气、扭转乾坤的霸气、成就事业的胆气、为人处事的大气。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儿童立场,没用学生的视角去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

“印记思品”要秉持“儿童立场”,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创设“基于哲思故事的思想品德课堂”。也就是说用“哲思故事”将“儿童立场”与“印记思品”无缝对接,将“儿童立场”“哲思故事课堂”“印记思品”相融为一体。“印记思品”课堂需要教师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融合到绘声绘色的哲思故事中,使学生在多种形式“故事”课堂,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自己的逻辑去思考、自己的阅历去理解、自己的话语去表达,最终达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素养,践行符合自身意愿的行为。

创设“基于哲思故事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有较强的教材把握能力。课程标准的把握、课程目标的吃透、教材的理解与定位、教材内容的活化与“二次创造”,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材理解力与把握力,理解的偏差与把握度不够就会偏离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就会削弱思想品德教学功效。二是教师要有较强的资料搜集能力。“哲思故事课堂”是建立在一个个富有穿透力、震撼力、吸引力的精彩故事的基础上的,没有“故事”的课堂不是“哲思故事课堂”,没有“故事”的课堂不是真正“学生立场”的课堂。因此,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广泛搜集学生喜爱而充满哲理的故事,让学生沉浸于故事的海洋中,从故事中汲取生活的养分,感悟人生的价值。三是教师要充分认识“故事即生命”。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教师要善于用故事的形态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故事懂得一个生命活着有许多重要的内容等着他去发掘:如何辨别美好的事物,如何应对常见的挫折,如何发现活着的乐趣,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认识这些生活的本质,也是“印记思品”课堂教育的本质。

三、智商渐进:让学生学力在循序渐进中提升

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它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往,脑科专家们总认为智商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不可能提升。但是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随着近年来的研究,“智商渐进”理论提出并逐渐被认可,即人类的智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改变与训练”获得提升的。

“印记思品”适应并顺应“智商渐进”理论,相信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影响学生,促使学生阅读习惯改变、生活环境再造、学习生态重塑、人际关系纯化、理想信念升华,从而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力”,在润物无声中提升素养,实现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同频共振、互融共进。

1.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中,社会环境充满着复杂与诡秘,可谓“鱼目混珠”“良莠混杂”。教师要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融汇于心,渗透骨髓,真正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思维审视社会,从而正确判断影响好恶,及时做出正确选择,践行合规行为,传递社会正能量。

2.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学生专注于自主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效益;有利于学生全神贯注地思考课堂问题,敢于提出质疑,提高学生思维效度;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3.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力

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逐步训练、反复强化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探究知识的本源,发现知识的本质属性,认清彼知识与此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概括、归纳、总结、反思,从而实现对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教师应指导学生思维训练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毅力、恒心与自信,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厚度,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跃升。

4.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一切想象都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缺乏厚实的知识积累、立体的“知识集群”,“想象”就会“苍白无力”,甚至如“水中月”“镜中花”。教师应构建学生自由思考的时空,尊重学生自由思考的意识,放飞学生的思维与联想,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精神;教师应抓住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从多维的、立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用质疑的眼光观察社会,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师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亲近社会的“实战”中,体验社会、认识社会,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现实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智商渐进”理论为提升学生学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学生学力的提升也进一步支撑、验证了“智商渐进”理论。除智力因素外,“印记思品”还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如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的学习信仰、坚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态度等,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原动力,实现学生学力持续不断地提升。

四、以生为本:让学生个性在尊重呵护中张扬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的成长,让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人,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印记思品”遵循新课程倡导的“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但绝不是“唯学生为中心”,绝不是“学生中心论”。“印记思品”坚决反对“狭隘的”“极端的”“以生为本”。

1.坚决反对课堂上“绝对的自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课堂也有课堂的“规矩”。每个学生都必须切实遵守这些规矩,才能真正获得“思想的自由”、教育权利的实现。那种东边随意吆喝“此起彼伏”,西边睡觉呼声“声声入耳”,南边北边相互“串门不断、川流不息”的课堂不是真正学习的课堂,是对神圣课堂的玷污;那种对学生粗言滥语不闻不问、陋性邪行熟视无睹、违规乱纪听之任之的教育不是真正为学生自由成长打“精神的底子”的教育,是对教育价值的无视与亵渎。

2.坚决反对课堂上“绝对的民主”

课堂上需要民主,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什么样的情况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采取怎样的方式听取学生的建议,是不是学生的样样意见都要采取与接纳,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经验与智慧。“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征求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中获取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新点子、新创意,既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又能让学生的创意“为我所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对于那些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甚至是个别学生无心学习、逃避学习的所谓的“建议”,教师一定不能为了体现所谓的“民主”,毫无主见,随波逐流,要果断地将这些“想法”扼杀于“萌芽状态”“襁褓之中”。

3.坚决反对课堂“和事佬”现象

“和事佬”的根源是教师想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出发点看似是好的,但缺少了一定的“师道尊严”和“学生油然而生的尊重与信服”是不可能形成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学生作业不做,教师不加以教育批评;学生课堂不专心听讲,教师不加以劝阻制止;学生平时不尊敬师长,教师不加以及时纠正……如果教师一味地“包容谅解”,一味地“投学生所好”,一味地与学生“一团和气”,这不仅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反而会“好心做坏事”,“好意得不到好报”。

因此,“印记思品”坚持“以生为本”,就是教师心中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寻符合学生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实现心理上的满足并得到教育上个性化的辅导;就是教师要崇尚教育民主,学会倾听并采纳学生建设性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中认识到自己思考的价值、思想的价值;就是教师要理性看待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合理的需要教师应尽量给予满足,没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学生需求,通过引导、纠偏,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需要,什么是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就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让学生享有作为人的应有的基本权利,让师生在平等友善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共同成长。

五、勤于实践:让学生潜能在体验感悟中挖掘

“印记思品”课堂是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汲取教训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创造性地拓展契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碰到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让学生真正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印记思品”提倡教师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用活用好”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单元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每个单元都提供实践活动,包括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说是编者精心设计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加以开展与利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内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编者的美好愿望往往因教师的无情“抛弃”而化为“泡影”。部分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知识的灌输与传授,轻实践的开展与实施,这直接导致真实教学的生态是实践活动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教材中必修的实践活动内容被视为“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内容,这样就导致实践活动不是被教师三五分钟“一带而过”,就是被教师野蛮地彻底无视与抛弃。“印记思品”课堂要求教师在认真完成本单元教学内容外,充分重视单元实践活动,真正在“用活用好”上做文章、下功夫,充分发挥并放大教材实践活动的作用。要求教师从吃透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目的入手,通过指导与监督,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开展、自己评估,包括学生认真撰写实践活动方案、组建实践活动合作小组、评估实践活动功效、落实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发挥实践活动社会效益等等,让学生自己充分体验活动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通过及时反思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失落与遗憾”,从而将学生的灵性与潜质大大地激发、挖掘出来。

2.精心设计并创造性地开展室内实践活动

目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确实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包括教育体制与教育“大环境”问题、学校对实践活动的态度与立场问题、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认识问题等等,期待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印记思品”课堂提倡教师直面实践活动现存问题,不怨天尤人,不随波逐流,不纵情放任,通过自己的研究与探索,营造实践活动开展的“小气候”,创造有着自己学校、自己个性特色的实践活动“新天地”。一是室外活动“室内化”,也就是说,本来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才可以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活动场地移到教室内,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精心准备、师生共同精彩的演绎,以弥补不开展活动给学生带来的“硬伤”。二是实践活动“微缩化”,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将活动的场所转移到课堂,尽量多地开展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教育体制与大环境限制的“微活动”。教师教学内容完成后可以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行设计活动,征集有创意的活动,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进行展示,同样会起到让学生锻炼、让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的效果,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

美丽的梦想只有插上行动的翅膀,才能飞得高远。“印记思品”坚持“为学生实实在在地做一些点点滴滴的事情”这一接地气的教育情怀,将学生的发展与生命增值作为自己的真正责任与使命,追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追求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灵性与灵魂”。“印记思品”教师作为真理的传递者、思维的雕刻师、灵魂的塑造者、幸福的指路人,要实现“印记思品”的伟大梦想,就要始终坚持“学习”与“研究”两大专业发展的“法宝”。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教师要将“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自觉追求,形成“课课需研究、生生需研究、天天需研究”的研究自觉。如此,那就是“印记思品”之幸,那就是接受“印记思品”教育的孩子之幸!

[责任编辑:陈学涛]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3-0012-05

[中图分类号]G623.15

[作者简介]蒋国生(1971-),男,江苏南通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初中思品学科基地专家组副组长,海门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自筹)课题(B-b/2013/02/246)。

[收稿日期]2015-10-27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3.004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思想品德
论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塑造
古今农业(2022年4期)2023-01-30 06:31:3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常见误区及核心理念阐述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常见误区及核心理念阐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符合课程特点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