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211200) 张 旭
把握三个基点,打通概念教学任督二脉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211200)张旭
[摘要]概念教学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教师应从把握情境引入点、方法探究点、概念建构点三个基点入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展开判断和推理等数学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主动建构概念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基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能力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呢?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从而把握概念的引入点,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思维和认知,链接新旧知识体系,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轨道,初步的感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我们身上的‘尺’”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猫的胡须被剪掉后,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当它追赶老鼠时经常莫名其妙地被撞倒,身体再也不像之前那样灵敏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猫的胡须是一个“探测器”,能够提前探测道路的宽窄;有的说猫的胡须是一把“尺”,能够测量洞口的宽度。此时教师导入新课:猫的身上有“尺”,那么我们的身上有没有呢?大家找一找。学生很快将注意力转到自己身上,有的说一脚伸出去,就是一把“尺子”;有的说迈出一步,也是一把“尺子”;还有的说伸出两臂就是一庹,也是一把“尺子”;还有的说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一拃,就是一把“尺子”。教师追问:你能示范一下吗?学生有的伸出脚,有的跨出一步,有的将两臂左右伸开,还有的将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由此,教师导入概念:我们身上有这么多的“尺”,到底这些“尺”有多长呢?现在我们就来测量一下身上的这些“尺”的长度。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有效把握概念引入点,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故事展开引导,以此创设了生动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步步深入。
教学的重点并不是要告诉学生概念是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概念是什么。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概念的探究点,带领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加强方法指导,使其能够从非本质属性中发现差异所在,从而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深刻理解和内化,提升概念的认知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展开猜想:梯形的面积跟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有学生认为梯形的面积跟上底、下底、高和腰的长度有关;有学生认为可以采用方格纸数格子的办法得出梯形面积;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求得梯形面积。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路,展开方法引导:要想实现转化,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转化前后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学生认为,可以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就是梯形的面积。由此,学生展开探究,并进行小组交流,弄清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是同一个高,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下底)×高÷2。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牢牢把握概念的探究点,展开方法指导,让学生从学过的旧概念中找到思路,一步步自主探究。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动手操作比被动听课要更有效。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征,把握概念建构点,设计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直观方式,建构数学概念并使其获得内化。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进行三个层次的操作引导。层次一,先准备4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将其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学生认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因而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层次二,教师出示一个饼干盒,并标出其长、宽、高,让学生猜想:如何计算饼干盒的体积?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来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将所得数据填写在记录表中。层次三,学生操作后交流表中的数据,进行总结,最终推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长×宽×高。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把握概念建构点,引导学生展开操作,找到概念的生活原型,从而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
总之,概念教学的关键是要把握基点,找准概念的引入点、探究点和建构点,由此实现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提升,由此打通任督二脉,实现预期目标。
(责编李琪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