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平
(重庆市奉节县广厦希望小学)
巧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彭良平
(重庆市奉节县广厦希望小学)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激发想象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多媒体;想象;创新;语文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次,我在教学《小虫和大船》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寓意,多媒体课件显示小虫和大船的图片,学生思考问题:在船就要沉下去时,船主会怎样想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替代教师的讲解,避免说教之嫌。学生纷纷回答:“一只小虫竟毁了一条大船,真是不可思议!”“当初为什么不听劝告呢?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学生把寓意一一道出,我顺水推舟,自认为不错。这时,一位学生一直举着的小手始终不放下来,我只得请他,谁知他大声地说:“他们说得都不对,船主想:船要沉了,快逃命吧!”我先是一愣,再一推敲,便笑着说:“也有这种可能性!”便给予这名学生表扬。
心理学认为: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与众不同,表面看来近似荒唐,不易被教师理解,但看似荒唐的答案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的答案,千万不要责怪埋怨,冷嘲热讽,不要急于“拨正”,而要“以生为本”,仔细分析,发现其合理的成分,及时给予肯定。如此才会有美丽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在课堂内不断的闪烁。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启发,学生的想象兴趣才能维持,能力方能提高!
电脑制作课件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操作直观形象,创造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语文课教学的效率,这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1.抓住情节的“空白”,引导学生补想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不能作巨细无遗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一些可供想象与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件点播抓住这些“空白点”,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点缀。如《凡卡》一文中,描写凡卡寄信时:“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老师在教学中利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想象他寄信时的情形及其内心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补充想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更形象、更透彻。
2.抓住文章结尾,引导学生续想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但意未完,可引导学生据课件提示进行合理的想象。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针对这一特殊的结尾,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续写凡卡醒来后的一个小片段,或者由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操作,设计出凡卡醒来后的各种动作,既加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3.抓住有关事物,引导学生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一般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比喻联想,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二是比拟联想,如《白杨》把人物的特征物化。三是类比联想,如《蝙蝠和雷达》。四是对比联想,如《狱中联欢》中把敌人和革命者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相机引导学生进行以上联想的训练。训练的方法很多,如提供可供联想的字、词、句,要求学生进行联想或者改写,比如改成比喻或拟人、拟物句等,还可以让学生用类比或对比联想写一段话等。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1.用求异思维诱导学生开发智力
我教学生用某个词造句的时候,课件显示例句,学生造出的句子词序与例句无多大区别,只不过换一换主语。我便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思路:“谁能说一句与例句句式不一样的,内容更新鲜的话?”“谁能把词放到开头、中间、结尾各说一句话?”这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高涨,不再局限于例句的句子,还造出了几十个新颖别致的句子。
2.用求新思维启迪学生创造能力
我在上作文课时,问学生:“可以怎样形容天气热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今天的天气真热啊!”当叫学生单独回答时,学生也是用差不多的格式,于是,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相机引导说:“能不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可以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还可以用动作、表情表达出来!”于是,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跃起来,各种各样的句段或动作呈现出来。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来源于他的求异、求新思维。因此,思维是想象力的核心。
毋庸置疑,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多媒体善于诱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想象力丰富而且敏锐!
胡卫星.动画情境下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