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 朱菊英
“逼”还是“退”——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朱菊英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课堂转身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支持学习,提升学力?我们应该追求与满足流畅的教学过程,还是着眼于更长远,去支持与欣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风景?
【课例描述】又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听四年级的《桂花雨》。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到了“香”?
生1:朗读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中的。”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1紧闭双唇不开口。师略等一等,微笑着:“没想好,是吧?没关系,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请另一名学生答。
生2:茂盛。说明花多,所以很香。
师:有道理。请坐下,谁还有更好的发现?
生3:“浸”让我感觉到人都被花香淹没了。
师有点激动:太好了。一个浸字把花的香写神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题诊断】发现“正常”中的“不正常”。片段中,老师一共请了3位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只找到了描写香的一个句子,谈不出任何感想。正常吗?正常。面对这样不会进一步思考的学生,老师就“没关系,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正常吗?不正常。因为,“听”来结果,跟自己“思考”出来结果,对学生思维成长的帮助意义截然不同。第二位学生找到了“茂盛”,这词能体现“香”,但绝不是最妙的那一个。正常吗?正常。这表明,这名学生对关键词语有所感觉,但不敏感,这样的现象在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身上最正常不过了。面对这样思维敏感性不强的学生老师就“请坐下,谁还有更好的发现?”正常吗?不正常。因为,不仅是这堂课上的学生,而且平时自己课堂上、其他人的课堂上,这一类学生坐下后,往往就在等待“更好的发现”。可见,回答这个问题后,他的思维力得不到提高。那么这样的回答对这个学生而言,有什么意义?第三个学生找到了最妙的字“浸”,老师很激动,马上肯定后用齐读,结束这个问题。你认为这样处理正常吗?我觉得不那么正常。为何?我觉得这位老师犯了常见的一个错误:只追求正确答案。这样处理会让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这一点,学生难以通过对“浸”的感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对策】他山之石可攻玉。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在薛法根老师的同题课上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生自由朗读课文。生1读得最慢,可见是班上的后进生)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到了“香”?
生1:捧书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中的。
有学校提倡“以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学院推荐为辅”的策略,以减轻目前学生毕业实习的压力,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定期巡视实习过程来保证毕业实习效果[6]。这种模式在大量扩招的学校及部分职业院校比较普遍,但是管理难度非常大,而且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师:读完了?说说体会。(生1:对不起,我没想好)
师:读这个句子,哪个字很特别?(生1:不知道)
师:再读。(生1读完后还说“不知道”)
师:(范读:“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哪个字特别?
生1:浸。(师板书“浸”)
师:为什么“浸”字特别好呢?(学生一时又不知怎么说。师便接着引导)一般说香,怎么说?
生1:一般说香可以说“香飘十里”,用“浸”字,嗯……对不起,没想好。
师:“浸”原来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把一样事物泡在水里,放在水里。
师:是用水把它淹没,是吗?
师:水是看的见,摸得着的。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里用“浸”,原本看不见的香看得见吗?
师:原本摸不着的“香”摸得着了吗
生1:摸得着了。
师:“浸”好在哪里?
生在下面和老师一起说:把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香,写得看得见,摸得着了。
薛老师懂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都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而这样的学生正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学生。当那位学生毫不留情地告诉老师“没想好”“不知道”时,老师并没有让他坐,而是耐心地引导再引导,眼中只有学生,似乎根本不担心这样缓慢的节奏会耽误后面教学环节的展示。望着台上的薛老师,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坚信孩子的无限潜能成为一种教育信仰。
在面对学生一而再的“不知道”时,薛老师马上巧妙地把这个大问题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范读暗示,变换角度,生活勾连等不同方法,不断地追问他,耐心地启发他,渐渐接近并到达预设的目的地。我们在课堂上遇到如此教的“困境”,真该像薛老师那样心中只有学生,巧妙地化解问题,把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这名学生似乎被逼得有点“惨”,但是,这一逼,使这位学生赢得了一次次再思考的机会。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薛老师并没有放弃对他的“逼”,不断提问他,这位学生的思考状态渐入佳境。这不正是薛老师步步紧逼的结果吗?当然,这样的“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的包容和坚持。因为这是立足于学生静思慢想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厚积薄发。
薛老师在课堂上的“逼”让我明白了——语文课上,有时,老师“退”一步,竟让学生“退”进了死胡同;“逼”一步,才把学生“逼”向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