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学生在校体验:不该被高校忽视的质量指标——兼谈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与收获
陈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高校学生的在校体验具有广告效应,会很快反馈到社会,影响其他人对高校的选择。然而,无论是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还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一质量指标。当大学生在网络上“贬损”所就读的大学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高校应该警醒:应该关注学生的在校体验,提升学生的教育收获。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首当其冲的是引导、督促学生多在教育教学活动上投入时间与精力。
高校;质量;在校体验;教育收获;投入
关于高等教育,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引人注意: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论坛上,经常会有本校学生贬损所就读的大学;还有学生在面对高考考生及家长的网络咨询时,把所就读的大学诋毁得一无是处。这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在校满意度低(或者说在校体验较差)。
究竟有多少大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高校不满意呢?201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情调查结果表明,“985工程”院校学生的在校满意度均值为63.25%(其中,学业满意度为63.33%,就读经历满意度为66.47%,重新选择该校的几率是59.95%);“211工程”院校学生的在校满意度均值为58.59%(其中,学业满意度为60.3%,就读经历满意度为62.78%,重新选择该校的比例是52.71%);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在校满意度均值只有53.04%(其中,学业满意度为56.04%,就读经历满意度为58.00%,重新选择该校的比例只有45.07%)[1]。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从“985工程”院校到“211工程”院校、再到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在校满意度依次递减。可以说,“211工程”院校及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在校满意度都没有“及格”;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在校满意度最低,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在校满意度低。
面对如此高比例的大学生在校满意度低的现状,高校如果不积极作为,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对高校来说,学生的在校体验具有广告效应。高校学生不用等到毕业,其在校体验就会很快反馈到社会,影响其他人对高校的选择。学生如果对所就读的高校满意,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会带动其他人选择该校,形成高校的良好社会声誉,从而促进高校发展。反之,它将使高校教育质量陷入下滑的恶性循环:学生在校满意度低——社会声誉差——招生质量下滑——人才培养结果不理想(教育质量差)——社会声誉差。然而,很多高校(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时,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在校体验问题。
此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似乎也忽视了学生的在校体验问题。一直以来,高校比较关注“教育呈现”——即教什么内容以及课程如何教授给学生,但却对在“教育呈现”与学生的“教育吸收”之间架桥梁重视很不够——面对质量问责,各高校纷纷向国外名校学习,重点关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等,竭力改革一切与课堂直接相关的因素,除上课外,忽视了其他引导、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效教育活动的努力(比如促进学生将课堂外自由活动时间投入学习以作为课堂内学习的有益补充),仅仅将其定位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而已。事实上,“教育呈现”与学生的“学习吸收”之间并非水到渠成的关系。再好的“教育呈现”,如果学生“视而不见”、“置若罔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高校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各种有效教育活动中来,与“教育呈现”产生互动,不断地将“教育呈现”内化或者说建构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教育收获,“教育呈现”对学生才具有价值可言。
如今,国际上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问责有一个共同趋势:越来越重视对学习成果(特定学习领域的收获)的评估[2]。单纯评估“投入”(即评估教了什么内容以及课程是如何教授给学生的)已经不足以用来衡量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美国的学生参与情况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是衡量高等教育对学生影响的一种尝试。
关注过“学生参与情况调查”(NSSE)的学者应该都知道,NSSE问卷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学生在那些具有有效教育目标的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获得的反馈越多,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性情上的发展也就越好;同时,学校越是从各方面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些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便越会在这些活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
时间投入是最简单的衡量指标。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大学阶段跟中小学阶段的一个明显不同是:学生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这种大大增加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并非每一天都安排满满,课外时间增多。二是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当作成人对待,学校和家庭对其监管力度大大下降。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课堂内外双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假设在校大学生都能“到课”(最理想的情况),那么,在校大学生如何安排与利用课外自由活动时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体现为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事实上,据很多教师反映,先且不论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以及参与课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到课”本身就是个问题,更遑论课外自由时间的学习投入。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当中少有人能够做到抓紧课外时间不断给自己“充电”。一是因为当前上大学(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机会不再难能可贵,学生对能够进入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尊崇之心,进而缺乏珍惜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的心理;二是学生从道理上懂得应该好好学习,但当家长和教师双重放松监管力度时,他们就是管不住自己;三是因为“从众心理”,刚开始少数几位爱学习者很快受大多数不爱学习者影响,结果越来越多的学生课外时间不学习,而且大家都对课外时间不学习这一现象没有心理压力,越来越能够泰然处之。总体而言,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学风欠佳、学习氛围不浓已渐成痼疾。
究其原因,难道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愿意接受自己不求上进、虚度时日的在校体验吗?从学生对高校的谩骂可以看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高校,也无论是什么层次的高校,学生都期待所就读的高校积极作为,引导、督促他们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帮助他们体验到心智的成长。越是非重点高校,学生对学校的依赖程度越强。那么,作为以为学生提供教育和教学服务为天职的高校,又怎么能够默认(漠视)学生在校体验不佳的现状呢?
按照“大学生参与学习理论”,“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与精力”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是用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高等教育机构质量的两大主要因素。上文我们已经从学习投入角度,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有效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下面我们将从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角度来审视并建议高校的作为。
(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来增加学生教育收获
总体上讲,让学生增加教育收获,才能提升他们的在校体验。学生的在校体验涉及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还是与学业密切相关的教育收获,毕竟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求知识、谋发展。如果学生感知到的教育收获严重不足,学生的在校满意度肯定不高。美国一项相关调查结果也证实了教育收获与在校体验之间的密切关联:通过对1995年以来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都将教学效果或学术咨询排在影响他们在校经历的首位[4]。这说明,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接受教育和教学服务是学生在校时的第一需求。这要求高校以教育和教学为中心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毫无疑问,高校都在承担为学生提供教育和教学服务的天然使命,但是否以教育和教学为中心在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尚且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我们不妨以学生的在校需求为出发点,来审视高校是否在着力满足学生最看重的教育需求。
关于学生教育经历的研究[5]表明,美国大学生普遍非常重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希望课堂教学质量都很优异;希望教师的专业知识非常渊博;并且希望有熟悉专业的学术指导老师来指导他们完成专业或教学项目的选择及要求,以使他们在获取专业学位上少走弯路以及在校体验到心智的成长。美国大学生对教育经历的态度与看法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参照意义。前文也提及,我国高校的确在改进“教育呈现”(包括课堂教学)方面有所作为,不过似乎在本科生的学术咨询制度方面没有什么建树——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似乎没有落实到位。我国高校今后或许应该更加重视本科生学术咨询的教育管理制度,把学术咨询工作作为学生学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来做。
(二)以课程学习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与直接的课堂建设受到重视相反,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似乎对学生间接的教育教学投入引导与督促方面重视很不够,有点放任自流。殊不知,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恰恰对学校的依赖程度更高,更需要学校的课外引导与督促。要促进在校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高校对学生需要一个“由严到松”的监管过程。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一直习惯学校和家庭的双重监管,进入大学后,家长一方对学生“鞭长莫及”而在其学习影响上逐渐遁形,那么,高校是不是要肩负起家、校的双重监管重任?
课程学习作业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阶段性小目标。有压力、有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与方向。美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方面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在美国高校,学生每学期选修的课程就数量而言都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一般只有3-4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业负担很轻。恰恰相反,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因为课程的学分并不取决于期末考试一次成绩,还取决于每一次课堂表现。为此,每一位学生课后都至少要花三倍于课堂的时间做作业或预习,包括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撰写研究报告等,以保证在下次课堂讨论的时候,能够做有准备的发言/报告(至少能够主动提问或参与讨论)。只有积极参与课堂,融入课堂,积极推进课堂讨论进程,能够为其他同学贡献个人思想的同学,才能在课堂上得分。美国高校的课堂定位是:提供学生交流思想观点、摩擦思想火花的一个平台,而不是教师用来教授知识的地方。学生获取知识主要靠课外自主学习。这种注重学生学习参与的教学模式、侧重学习过程监测的考评模式,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当前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抓课堂“到课率”已经是勉为其难的了,谈课外自主学习简直是奢求。即便如此,高校仍应在促进学生学有所获方面努力“作为”。诚如某学者所言:中国高校不是游乐场,高等教育不是寻乐园,市场价值也好,实用取向也罢,教育总该有自己的秉持与坚守[6]。
(三)用丰富的教育经验去“填充”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观察发现,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没事”可干就会离校,他们最直观的理由是“没课”。既然如此,高校何不想办法让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有事可做?让他们除了上课以外,还能把晚自习、周六日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
参加学术讲座/报告、学科竞赛、实践调查、志愿服务、证书报告、选/辅修课、对外交流学习等,都是有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学习参与的有益教育活动。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想办法多挖掘或创设更加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发动学生除正常上课外多参与这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多锻炼、多体验。
事实上,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长期的集体体育运动,除练就学生强健的体魄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磨砺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内在的可贵品质不仅会让学生外在的精神面貌更好,还对学生自主学习大有裨益。伊顿公学的成功就是很好的证明。
晚自习(包括到实验室做实验)是高校学生非常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一周五个工作日,如果学生每晚学习以3小时(18:00-21:00)计算,一周的晚自习时间加起来就有15小时(可能有一两个晚上学生会有选修课,但白天学生也可能整个上午或者是整个下午没有课程安排,可用来自主学习的时间跟晚上基本等同),数字非常可观。可问题是,中国的高校历来都不硬性规定学生晚上必须要上晚自习,上与不上,全凭学生自觉。然而,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大一大二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尚待形成之中时,高校可以考虑要求学生晚上必须上晚自习,并将学生活动全部安排在周六日。
需要提醒的是,地方本科院校在想办法让学生“忙起来”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开“重管理,轻教育”的理念误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多一些互动,教师积极给予学生反馈(包括高期望),全校已经或正在营造一种尊崇求知的氛围等,都有利于避免走进这种误区。
前不久,中国科学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大学改革要让师生有获得感》[7],仅标题就引起笔者的强烈共鸣。文中提到,普通教师似乎对学校的一些改革(比如大学章程的制定)很漠然,其实漠然的背后是因为类似的改革举措与教师的诉求、期望以及大学实际存在的问题相去甚远。对学生而言,大学似乎总在忙着改革,但是不是首先要了解当下学生在大学学习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否则,远离学生诉求、期望的改革能收到什么实效?总之,学校创造了哪些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教育活动中?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高校应该经常反躬自问。
[1][3]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NSSE-China 2012问卷使用手册[Z].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3:41-48、3.
[2][美]菲利普·阿特巴赫,等.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轨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6.
[4][5]韩玉志.现代大学管理:以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3.
[6]“皆大欢喜”的成绩动摇大学之本[N].中国教育报,2015-08-12(2).
[7]龙小立.大学改革要让师生有获得感[N].中国科学报,2015-07-02(5).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杨玉)
Experience in School for Students:an Important Quality Index for Colleges——Study on Investment and Harvest of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CHEN Pi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100192)
The experience in school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advertisement effect,and it will give very quickly feedback to the society,and influence other people's choice about colleges.However,both the college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formul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r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avoided the index of quality.Whe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twork“dispraise”colleges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the colleges should alert:it's tim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 and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education harvest.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first thing is to guide and urge students to spend more time and energy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colleges;quality;school experience;education harvest;investment
G647
A
1674-5485(2016)07-0125-04
陈萍(1979-),女,湖北广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院校研究、高校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