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峰
[摘 要]本文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研究当前民办高校多校区中学生骨干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要以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完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和以有效衔接为主要内容推进多校区学生骨干的交流发展等新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多校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140 — 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逐步推进,高校扩招和调整合并成为大势所趋,并造就了多校区现象,多校区办学为高校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问题,尤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民办高校作为高等院校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同样出现了诸多多校区办学、跨校区办学的高校。
一、高校多校区基本情况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这种有一定距离,不在同一个区域的校园被称为校区,如上海杉达学院嘉善光彪校区、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等等。虽然在不同校区办学,但是相同的学校领导班子,相同的招生政策,相同的学历文凭和相同的内部治理机构。校区与分校最大的区别在于,校区没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而分校具有相对独立的包含人事、招生、财务管理等自主权。
多校区大学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合并重构型”,既有办学资质相对较强的两个或者多个学校联合,也有大学校合并小学校的模式。二是“自我扩展型”。由于单校区的发展空间受限而扩建的多校区大学。本文所谈论的多校区主要指“自我扩展型”中的异地办学多校区,并把跨省的新校区作为低年级学生集中的基础教育场所,由于地域的问题,导致学校内部管理中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大学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产生了许多学生管理问题。而学生骨干是学生管理的抓手和主要力量,探索多校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问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上海杉达学院是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下,于199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大学。2002年11月,上海杉达学院嘉善光彪学院作为“自我扩展型”中的异地办学校区,经浙江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在浙江建立,统一以“上海杉达学院”名义招生,招生计划由上海市审定颁布。
上海杉达学院作为异地办学多校区大学,实施“1+3”办学模式,新校区作为本专科基础教育基地,通常由一年级新生组成,二年级以上同学在老校区。这样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不仅只考虑原有单一校区的建设模式,还需要适应跨校区以后如何建立一只有效的学生干部队伍的新情况。同时还要面对因为跨校区的问题导致大学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朋辈作用和榜样作用的缺失,给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而言,由于生源结构以及外部政策、内部治理体系等影响,更加凸显对学生骨干群体发挥的作用的要求,尤为重要的是提高民办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学生骨干队伍。
二、民办高校多校区结构下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多校区结构下,不同的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学生骨干分布于不同的校区,由于不同的年级或学科分散于不同的校区,给多校区条件下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1.低年级学生干部的选拔问题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可分为三类型:一类型是由于各种原因高考发挥失常,失去进入公办本科求学机会的高考落榜生;一类型是由于学习基础一般,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有一类型是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以第三类型学生为主。在这三大类型学生中,高考失利学生把重心放在学习上,学习基础一般学生习惯了被领导,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生崇尚自由、不服管。选拔出学生干部实属不易,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被“赶鸭子上架”,致使选拔出来的学生干部对学习重视不够、自律意识缺乏、“三观”较弱、集体意识不强。这些问题不仅浪费学校的培养资源,还极大限制了高校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而且这些学生在基础校区一年时间不能胜任学生干部工作,在离开基础校区去本部之后,重新进行竞聘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不能给本部学生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2.低年级学生干部队伍呈两极化发展
基础校区的学生干部主要岗位直接由一年级学生担任,他们由于历练较少,还未从高中生的身份转变为自主性更强的大学生角色,往往因缺乏工作经验而面临组织活动、协调人际等方面的困难,得不到高年级学生干部的时时指导和帮助,长此以往,最终因为频繁的挫败而放弃学生干部岗位;与此同时,有些低年级学生干部由于过早的担当重要岗位,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主观上容易产生过于自信和骄傲自满的情绪,甚至产生官僚主义,失去了谦和的工作态度和努力奋斗的积极观。
3.“传、帮、带”功能减弱
低年级阶段是学生骨干储备力量的重要时期,通过低年级时期的工作经历,培养和锻炼一批能够承担责任的学生骨干,从而三年级或四年级期间担任学校的党团组织的主要岗位,学生干部的发展呈现梯队式建设。然而多校区办学的区域分散性特征,影响了常规的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梯队式分布,使得不同校区内的学生组织和院系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脱节、交流不足,低年级学生在一年的工作期间,由于地域空间的问题,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与高年级学生干部进行直接交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干部在工作期间遇到问题时,得不到高年级学生干部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使得学生队伍中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被削弱,不利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4.校区间资源分配不协调,平台差异较大,锻炼机会减少
一般来说,由于老校区建立时间久,地处交通便捷的城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模式固定,而新校区由于建立时间较短,配套设施相对不健全,活动场地紧张,缺少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多集中在老校区,基础校区的学生干部锻炼机会少、成长空间受限,校园文化氛围变得不够浓厚。校区间的搬迁也造成原本在基础校区参与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因为搬迁至本部校区,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导致基础校区在初期很难形成一支新的学生骨干队伍;同时,本部校区在高年级学生骨干的运作下已经具备一支完备的学生骨干队伍,尽管需要吸纳新鲜的血液,但无法及时和充足的创造出工作岗位来安置基础校区过去的学生骨干,从而导致失去很多优秀的学生骨干。
三、民办高校多校区结构下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主要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可见,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释放,管理的重心转向内部基层组织,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激发内部组织活力,以内部改革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或特色发展。上海杉达学院在2014年经上海市教委决定,成为上海市首批7所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试点之一,主要围绕“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体要求实施试点工作。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多校区条件下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新措施。
1.要以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完善学生骨干选拔、培养和发展工作
制订符合多校区条件下的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机制,尤其是在学生骨干的适应能力、责任心和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做重点关注和考察,将符合条件的学生骨干纳入到队伍中来,夯实基础。同时在基础校区进入本部校区后,在选拔学生骨干方面,要注重“传承”,不忽略在基础校区的工作成效,也要在新校区的适应性中给予重点关注和培养。
在校区培训方面应更体现综合性。一方面新生在基础校区期间通过基础团校系列培训活动加强大一班长与团支部书记的轮训与实践锻炼。进入本部后针对大二学生班长或者团支部书记遴选优秀代表组织开展学生骨干领导力训练营,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制订分类分阶层的培养方案,对一年级学生侧重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对二年级学生侧重组织沟通能力,对三年级以上学生侧重管理和实践能力。最后在学生骨干发展方面,要在低年级树立阶梯式的发展意识,学生骨干自身要有不断向上的发展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如上海杉达学院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一年级在基础校区担任部长以上的校级学生干部,到本部以后,经考核可以担任本部校级学生组织的副职,通过适应培养后,逐步担任本部校区的主要学生干部岗位。
2.要以有效衔接为主要内容推进多校区学生骨干的交流发展
基于多校区背景下,上海杉达学院学生工作的管理思路坚持“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学校学生处、团委的部门副职兼任分校区学生办、分团委的主要负责人,既保证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又确保学生工作思路、依据、执行的一致性。分校区学生办、分团委的主要负责人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例会,在工作例会中,通过彼此互相分享和交流工作心得,通过朋辈间的影响力,及时对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加以引导、及时指正,有效地提高了各级学生骨干的工作成效。为了实现多校区低高年级学生的走动交流,学校要积极为学生交流提供便利,从制度上和资金上支持学生骨干之间的交流。诸如采取“班车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区间包车等措施。通过线上QQ的“一帮一”结对的形式,线下举行低高年级学生骨干座谈会和联谊会,来发扬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优良传统。同时组织不同校区的学生干部共同参加社会调研或社会实践活动等。
针对多校区的搬迁问题,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学生骨干电子档案,整理归档学生骨干的基本表现(包含思想品德、工作水平、态度和成效等)。当从基础校区搬去本部时,本部老师能够根据电子档案、老师推荐和招聘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把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学生骨干队伍中来,做到“择优录用”。
〔参 考 文 献〕
〔1〕唐红瑞.多校区办学格局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究〔J〕.科教导刊,2014,(03).
〔2〕孔令利.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管理,2015,(01).
〔3〕朱逸涵.高校分校区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