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性:构建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新视角

2016-03-04 16:04张广慧张欣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关怀导师师生关系

张广慧,张欣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关怀性:构建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新视角

张广慧,张欣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师生关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学者提出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复杂性,需要通过一个新视角来审视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即关怀性师生关系。如果甲是关怀者,乙是被关怀者,甲关怀乙,乙意识到甲的关怀并作出反应,乙的反应被甲接受,那么关怀性师生关系就成功建立起来了。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有倾听、包容、交流等方式,这对改善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导师;研究生;关怀性;师生关系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0.015

近年来,由于导师的科研任务重、空闲时间较少,以及知识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不同,致使师生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一些导师过于看重物质利益,形成了视学生为工具的功利性师生关系;导师在研究领域具有绝对的权威,研究生受导师支配,造成部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在成果署名、经费、劳务分配等方面产生诸多矛盾和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关系异化……这些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某长期猥亵、诱奸多名女学生[1];哈尔滨商业大学女研究生在导师办公室被杀[2];南京邮电大学导师张某收取学生实习劳酬、将学生交付的版面费报销后据为己有、以言语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等行为被曝光[3];等等,不一而足。

师生关系是学校场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在所有的师生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的。一方面,研究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年龄大小参差不齐,多数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已完全形成并呈现出多元化,他们心智成熟,学习独立性强,个体诉求多,需求广泛。另一方面,导师与研究生进行交流的随意性比较大。一是师生之间没有固定的沟通时间,造成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够;交流方式多样化,以面谈为主。据调查,有42.9%的文科生与导师以个人面谈的交往方式为主,43.8%的师生以集体面谈的交往方式为主,而以网络与电话进行沟通的师生比例仅占9.8%和3.6%[4]。二是学科性质不同,导师的培养方式和沟通次数也有所差异。理科、工科研究生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与导师见面次数更多[5]。这种复杂性促使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进行探究,本文欲从关怀性的视角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关怀”源于英文“caring”,主要译为“有同情心的、关怀、关心”。国内学者把“caring”大多译为“关心、关怀”之意,本文认为“关怀”既具有包容、爱护的情感,也具有关心、关切的态度,能够更好地传达师生之间的特殊情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N.Noddings)在《关怀》一书中介绍了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他就是在关怀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待或关注,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6]。关怀强调责任意识,同时强调对某人比较关注,关注他的学习与生活,以致全面了解这个人。

在关怀性关系中,双方都应在此关系中起作用。如果甲是关怀者,乙是被关怀者,甲关怀着乙,那么乙应该意识到甲对自己的关怀并作出反应。甲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两个特征:高度专注和动机移位。甲全身心地倾听、体会乙所表达的需要和兴趣,并且作出适当的反应;乙接受甲的关怀,并且以特定的方式予以回应。当乙的回应被甲所感知和接受,那么这个关怀的过程就完成了[7]。诺丁斯采用一个公式明确地列出了关怀的行动性要求:(1)A关心B;(2)A作出与(1)相符的行为;(3)B承认A关怀B[8]。关怀性关系的构建需要双方都作出适当的反应。简言之,甲是关怀者,甲关怀乙,乙意识到甲的关怀并作出回应,乙的回应被甲接受。在关怀性关系中,双方的回应都很重要,如果缺失任何一方的回应,这种关系就不会真实存在了。关怀性关系强调的是双方的行为,不是单指某一方。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主要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连接着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不仅存续于学习阶段,还会持续终生,而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关怀性师生关系是对个体的需要对其予以恰当的回应,目的是建立并维护关怀关系。回应是关怀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核心。真正关怀别人的人是不能忍受撒谎、冷酷、嘲讽、侮辱等行为的,也不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别人的感受。在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着学生对学术的热情,一种关怀性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学术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与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夫妻、同事、同学等关系中,关怀是相互的,互为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在导师和研究生关系中,主要应该由导师扮演关怀者的角色,承担关怀者的责任,学生则是被关怀者,但要对导师的关怀行为予以积极的反馈。虽然被关怀者看上去处于弱势地位,需要获得帮助,但对关怀者也需要予以肯定和鼓励,而被关怀者也有责任对关怀者的关怀提供反馈,所以关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9]。关怀一般是通过行为来表达,关怀行为是根据具体情景中的特定个体及其特定需要做出的旨在增进福祉、益于其发展的行为。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关怀性师生关系强调导师关心、包容学生,学生在感受关怀的同时,对导师的关怀予以积极的回馈,拥有表达的权利。

二、关怀性师生关系的主要价值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建设创新体系、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关怀性师生关系符合时代潮流发展,师生双方为维系这种关系都应付诸行动。导师作为关怀者,要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负责,定时与学生沟通,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给出建议;学生作为被关怀者,应对导师的关怀予以适当的反馈,尊重导师,主动和导师交流学习情况,获得导师的支持。

(一)在人格上相互平等

关怀性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双方在人格上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研究生最主要的培养方式是接受导师的教育,导师是否关心、爱护学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对事、对人的态度。关怀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品质保证,师生必须共同维持关怀的关系,师生平等对话,彼此融人于己[10]。关怀性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平等交流、平等探讨学术问题,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在人格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一些导师要求学生绝对服从,重视知识的权威性,以一种高姿态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从未倾听过学生内心的想法,最终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主体性。在维护关怀性师生关系时,导师不可忽视学生的意见,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尊重导师。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需要双方努力的。

(二)在情感上双向互动

关怀性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在情感上的双向互动。在功利主义的熏陶下,导师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过程中,学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导师指导学生做什么、怎样做,缺少情感上的沟通,造成研究生只是完成任务的工具,最终导致学生在性格上不善交流、情感上冷漠无情。据调查,有64.17%的学生会与教师交流课程等学习内容;有18.11%的学生和教师只在考试前交流一些问题;只有17.72%的学生和教师交流过生活、情感、挫折等生活话题[11]。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立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倾听与观察、对话与交流等方式,实现了师生双方在情感上的双向互动,产生共鸣,相互认可。在关怀性关系中,彼此的认可是建立在深厚关怀基础上的爱的表现过程,是相互认可与彼此信任的过程[12]。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沟通时间,为构建师生之间深厚的关怀性关系提供保障。

(三)在心理上缓解压力

关怀性师生关系有利于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研究生承担着学习、家庭和社会责任,难免会因无法排遣内心的烦恼而寻求值得信赖的导师帮助,此时是建立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关键。如果导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倾听学生阐述自己的苦恼并提出意见,学生赞同导师的剖析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导师接受学生的反馈,那么关怀性师生关系就成功建立了,学生释放了自己内心的压力,导师全面了解了学生,通过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关怀性关系是通过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构建的关系,而非两者之间拥有共同利益所建立的伙伴关系,既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有利于导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学生的认可。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了培养创新型、奉献型人才的目标,导师主动倾听学生的主张,学生对导师的观点积极地给出回馈。

三、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构建

许多学者提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理想化的师生关系,理解起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践中也缺乏标准。但是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设则不然,师生之间的关怀出于善的夙愿,在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关怀、爱护对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时,需要注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之间是平等性关系。建立关怀性师生关系需要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努力,并不完全在于导师的付出,研究生也要承认导师的关怀,并且对导师的关怀作出回应。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核心是沟通,根据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的一次调查,在师生交流情况一栏中,回答“学生找导师多,导师应答少”和“互相沟通少”的大约占43.9%[13]。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培养倾听与观察的意识

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说过:“当我真正关怀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地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14]与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倾听,导师通过倾听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学习上遇到的疑难困惑,对症下药,并给予正确的指导。观察的重要性在于察觉到学生的肢体语言和内心的变化,增进导师对学生内心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这一步意义重大,通过倾听和观察,导师全面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专业领域的学习情况,利于导师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计划。在倾听与观察中,学生感受导师的关怀并且积极地作出反应,最终导师接受学生的反应。倾听与观察要保证沟通频次,导师在完成教学目标和科研目标的同时,合理地规划与学生的沟通计划,学生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只要导师不联系我,我也不联系他。师生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是构建关怀性关系的灵魂。

(二)形成包容与宽恕的态度

导师的包容与宽恕是学生最需要的良药。在导师的包容与宽恕下,学生可以自由探索知识的海洋,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广泛地涉猎书籍,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虽然研究生的心智已经非常成熟,但专业领域的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导师的指导方式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以一种包容的胸襟去看待学生的错误,乃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例如,学生在做调查或研究时遇到一些学术问题,需要寻求导师的帮助,导师应认真地分析情况,给出正确的指导方法,肯定学生的付出,鼓励其继续研究,而非一味地打击、嘲讽。在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于老师是否真正地关怀学生、包容学生的缺点、发挥学生的优势。包容与宽恕对于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想让被关怀者接受关怀并作出反应,那么关怀者一定要从被关怀者的角度出发,这样才会产生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养成对话与交流的习惯

对话与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建立在对话交流之上的关系是具有稳定根基的师生关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师生都是独立、平等的主体,出现了更多的互动平台。借助一些免费开放的软件,如微信、微博、腾讯等,构建一个良好的对话交流平台,这些交流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对话交流、共同学习的功能,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开展一些参与型互动沙龙活动,师生根据沙龙主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实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交流。深层互动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被压抑的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充分焕发出来[15]。主题沙龙的开放性,促使研究生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同时研究生的积极探索也会调动导师的研究欲望。导师与研究生在互动方式中呈现更多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让师生在学术上有空前的成就,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发展。

(四)树立责任与义务的观念

从责任与义务的角度来说,我国《教师法》只是笼统地对教师的基本权利加以规定,而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权利、义务及责任并没有详细规定,只是在个别的校规中有所体现。关于导师资助制度、导师负责制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导师遴选在程序上也不完善,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兼职导师的遴选及待遇问题,在师生双向选择中是否完全尊重导师的意见,取消导师资格的程序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16]。法律的缺失,不利于落实导师的责任与义务,研究生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尤其是一些“双肩挑”导师,既从事专业技术又兼任管理岗位,他们不仅要有科研能力,而且要有管理能力,要比担任一种职位的导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一些导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没有完成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一些导师没有时间与研究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学生也很理解老师,除非是重要的事情或者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才会去询问导师。由于规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只能依靠道德去规范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导致师生关系存在很大的隔阂与间隙。导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引导。无论是学术关怀还是情感关怀,都是导师的责任与义务,由于导师与学生的地位和身份悬殊,导师作为关怀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才能成功地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

[1]独家:厦大博导诱奸女生案发 疑与其妻任职公示有关[EB/OL].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a/20140712/41133021_0.shtml,2014-7-12.

[2]哈尔滨一女研究生在导师办公室被杀胸部有4处刀伤[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m/sh/2015/10-27/7590826.shtml,2015-10-27.

[3]南邮公布学生坠亡调查结果:导师违规收取学生劳酬[EB/OL].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a/20160204/47363510_0.shtml,2016-2-4.

[4]周丹.文科硕士生师生关系研究——以H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28.

[5]周文辉,张爱秀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7-14.

[6]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7][14]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2,31.

[8]N.Noddings.Starting at home: Caring and Social Polic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19.

[9]何艺,檀传宝.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J].伦理学研究,2004(1):81-84.

[10][12]王飞.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16.

[11]宗彪.高校师生交流低效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17-19.

[13]陈世海,宋辉,滕继果.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当代大学生,2003(6):27-30.

[15]罗刚,佘雅武.“我和你”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信息对称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J].理论探讨,2010(8):57-60.

[16]王锦慧.我国研究生教育法律制度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33-34.Caring: Buil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责任编辑:申寅子)

ZHANG Guanghui, ZHANG Xin

(SchoolofEducation,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always been a hot potat, Many scholars want to establish a democratic, equal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ship, it needs a new perspective which is empathy. If A is the one-caring, and B is the cared-for, A is concerned with B; B is aware of the concern from A and makes a response; the response of B is accepted by A, then the car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Operational measures include listening, tolerance,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to construct a car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tutors; graduate students; car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2016-06-08

张广慧(1988-),女,安徽阜阳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张欣(1971-),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硕士,江苏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质量保障。

G645

A

1005-5843(2016)10-0070-04

猜你喜欢
关怀导师师生关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V eraW an g
导师榜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爱情导师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