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初探

2016-03-04 13:15周长忠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题意应用题条件

周长忠

(吉林省敦化市第八小学 吉林敦化 133722)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初探

周长忠

(吉林省敦化市第八小学 吉林敦化 133722)

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面对新课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培育和辅导。

小学数学 应用题 解题能力 培养

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思维规律,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图形、符号通过演示、观察、拆析来理解应用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1]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欢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2]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从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茵茵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四、对应用题进行反复系统训练

在应用题教学中,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在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采用“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基本做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二是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三是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四是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五是改变条件和问题。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阶段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数学基础抓起,培养学生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郑超盛.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合理规划探究.教师,2014(30).

[2]张丽娅.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反思.青年与社会,2014(10).

猜你喜欢
题意应用题条件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