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湖县育才小学(211600) 张小明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
江苏金湖县育才小学(211600)张小明
小学科学学习中,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素养,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观察是指学生运用感官去感知事物形状特征的一个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教师从明确目的,循序渐进;改变态度,积极应对;教授方法,归纳总结三个方面进行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观察方法指导策略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建立在自身感知水平的基础上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逐步的观察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提高观察能力,从而为更高层次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指导呢?
观察不是盲目进行的,它是有目的和计划且相对持久的一个感官过程。所以,教师指导的第一步,就是在观察活动开始前,让学生明确此次观察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要从这次观察中找到什么,使得观察的过程能够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第二步,教师要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抛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抓住观察的一些点,把观察活动中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
如教授“水和空气”这一章节的第二课时《水和食用油》时,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只会对水和食用油在颜色、形状、量上面进行观察和比较,而不会深入其中。这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流动”这个观察点,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平面和食用油的平面特性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把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在两个杯子中,将其倾斜,两者的流动速度有差别么?为什么?”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学生对此次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也让学生对水和食用油之间的不同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教师不能准确说出答案或是无法用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回答出来的问题,那么教师也不要去回避,否则会减少学生对于观察的兴趣。这时候,教师需要改变态度,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起观察,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例如,在教授“动物”这一单元第二、第三课时《蜗牛》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观察完了蜗牛的身体之后会问:“蜗牛的两个犄角处有眼睛,那么它有没有鼻子和耳朵呢?”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要积极回应学生:“这个小朋友的问题真好。那么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和耳朵呢?让我们一起再找一找吧。”学生通过仔细的寻找和观察,惊奇地发现蜗牛的身上还有另外的四个小孔。学生们很高兴这次仔细观察后的收获,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说出这四个小孔的具体用途。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一下资料,从而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知道了在蜗牛两个犄角之后的两个小孔是蜗牛的呼吸孔,相当于蜗牛的鼻子;在腹足背面的两个小孔是生殖孔和排泄孔。通过这样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的高涨,也避免了教师的回答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自然科学这门学科,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掌握多种观察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能够通过多种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窍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对比观察法、动态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多种感官观察法等,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独有的观察方法。
例如,上面所说的“水和空气”章节中的第二课时《水和食用油》,这个课时运用的就是对比观察法,通过水和食用油性质、形态等多方面的对比,从而更好地区分了两者的不同。又如《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课,运用的是多种感官观察法,学生通过眼睛对温度计刻度表的观察、身体对于温度的感知,以及头脑的记忆等多种感官体验,形成了一个观察过程,从而更好地得出了观察结论。所以,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更好的观察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确目的、循序渐进,改变态度、积极应对,教授方法、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观察活动的开展及观察能力的提升。
[1]徐忠志.小学科学课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6):90.
[2]李金昌.讲究教学效益,让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J].赤子(上中旬),2015(8):199.
[3]叶彩红.厦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问题观察及改进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74-78.
(责编刘宇帆)
G623.6
A
1007-9068(2016)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