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欢 葛金国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班级管理中不公平问题的应对策略
江欢葛金国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班级管理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起点、过程及结果三个方面审视,发现班级管理中存在诸多不公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班主任为代表的班级管理者,分别从源头、过程中实践,进而最终保障产生公平的教育结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起点;过程;结果;不公平
公平是人类的核心价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准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有什么教育,未来就有什么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瑞典教育家胡森从机会均等角度阐述教育公平,他在《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一文中,提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平等首先指教育的起点均等;第二,平等指中介性的阶段;第三,还可以指最后的目标,或者指着三方面的综合。”[1]与此相关,在当今中国,公平问题广受社会关注。但是,有关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即教育政策或资源配置方面。近几年来,政府采取诸多教育均衡发展措施,取得令人瞩目成就,但整体上说还是有些差强人意。原因是微观层面较少有人关注,如班级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十分普遍而突出。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沿主阵地;能否体现公平原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环境。[2]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某些传统班级管理思想对推进教育公平构成严重阻碍。山田洋次曾经说过:“正如拍一部好的电影需要一个好的摄制组一样,成功的教育需要有一个好的班级集体,从这一角度着眼,摄制组的导演也许和班级的教师有很大的共同之处。”[1]显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构建优秀班集体中有重要作用;消除班级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不仅可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而且可将现代社会公平民主的主流价值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从上述胡森提出的机会均等三方面审视可以发现:在我国班级管理中不仅存在着教育起点和结果上的不公平,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也是司空见惯。这种现象的存在,致使不少学生遭遇“不公平待遇”,丧失自尊自信和学习积极性。因此,研究班级管理不公平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中小学为例,谈谈笔者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的认识及其应对建议,希望对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所启示:提高公平意识,分析问题所在,有效应对挑战。
一、班级管理中的起点不公平及其应对策略
1.起点不公平现象
所谓“起点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学习生涯、接受学习的机会。表面看来,在我国“就近入学”政策使这种“起点公平”成为可能。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背后,却有着各种力量的博弈。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各种关系网的存在,使得家庭资本直接影响着学生班级安排。一些家长通过亲友或凭借权钱为孩子选择“优秀教师”,“走后门”将孩子送进此类教师所在班级,这样,就人为形成“重点班”与“普通班”。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甚至要求教师对孩子“特殊照顾”。这样,在未真正开始学校学习生活之前,教师就已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了划分。在对其他学生不了解的情况下,教师自然多关注这些“关系生”,进而影响之后班级管理中的各方面,包括班干部的任命、座位的编排、课堂上的关注程度不同以及优秀学生的评选,等等。显然,班级中那些普通学生平等接受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就相应被剥夺了。
2.应对策略
(1)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班级管理素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居于班级管理的前沿阵地,他们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确立班主任的公平意识,重视他们的自律教育。这要求班主任能够做到不收礼、不“开后门”,以平等眼光给予所有学生公平对待,而不是有所偏袒或“特殊照顾”。
(2) 建立长效的班级管理和监督机制。各级管理部门应对中小学设置“重点班”现象进行综合治理。一方面,要监督学校按随机方式组建班级、安排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让学生平等享有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对有些学校巧立名目设置“重点班”的现象进行清理,不允许任何学校违规设置所谓的“重点班”“特长班”,对违规学校进行处罚;与此同时,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对教师“开后门”和家长“走后门”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对教师收礼行为进行惩处以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预防此种现象。
(3) 开展家校工作,改变家长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班级管理中起点不公平问题的源头在家长。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重点校”“重点班”就是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就能够让孩子取得优异学习成绩,进而考上重点学校,上重点大学。然而,学校或班级只是教育的一个单位,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教育。正如伊里奇在《我们为什么要废除学校》中说到:“学校教育使学生混淆了教与学、升级与教育、文凭与能力以及说话的流畅性与叙述新事物的能力之间的关系。”[1]这意味着,差异化生存,才能取得自然的也是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进入“重点班”,并不等于就能得到好的教育。因此,要改变家长心目中长期存在的错误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让他们知道和理解,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复合人才,而非终日沉浸题海的书呆子;不一味追求“面子”,枉顾孩子需求。
二、班级管理中的过程不公平及其应对策略
所谓“过程公平”,是指每个学生无论其人种、性别和社会地位都能受到平等对待。由于教师的偏见、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期望学生不同,这使学生在班级中所受教育的质量不同,进而拉大了同学间的差距,由此导致班级管理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在应试教育下,不少学校评价班级优劣的标准,常常是学生分数,学校给班级下达指标,各班竞争给班主任带来压力,绩效考评与班级成绩挂钩。于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上行下效,什么都以成绩论高低,将分数作为班级管理目标:那些成绩优秀者得到青睐——这反映在班干部选举、座位编排、学习反馈等各个方面;普通学生不能受到公平对待,不能均等享有发展的机会。在此,笔者简略谈谈班级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几种不公平问题及其应对。
1.班干部选拔:引入竞争模式,坚持“动态调节”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班干部的设置,不仅有利于班主任提高管理班级的效率,促进有组织、有纪律班集体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给学生提供体验和成长机会,提高参与管理热情和责任意识。然而,在现实的班干部选拔中,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参与。班主任往往根据学生的分数或社会“背景”选拔,于是只有“精英”才能参与班级管理,体验“管理者”角色,而其余学生只能在班级中扮演“平民”。这种选拔方式,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机会,也达不到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
有鉴于此,可在班干部选拔中引进竞争机制,解决其中的不公平问题。首先,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合成若干“班级管理小组”,各组以民主或自荐方式推选组长、副组长,以轮流方式担任管理角色。其次,班主任按小组次序,轮流安排各组作为“班干部组”值日。轮到某组值日时,该组成员便成为班级相应的班干部,小组间通过合作处理集体事务,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同时,还可采用小组竞赛,加强组内同学的团结,促进组际竞争,相互取长补短。在每个小组内,还可采取让组内两个成员同时担任同一班干部角色,提高小组成员合作意识。举行班级活动时,可根据形式和内容,通过竞选方式选择相应的“班级管理小组”进行组织管理。这种选拔方式,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管理,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和角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发现自己潜力,获得存在感和体验成长的机会。
2.座位编排:灵活转变方式,坚持“效益优先”
合理的座位,可以减少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提高教学效率。班主任进行座位编排,要考虑众多因素,如学生身高、视力、性格、学习习惯等。由于班级学生多,若要满足学生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才能排出让每个学生满意的座位。编排座位时,班主任可利用榜样效应,将学生崇拜对象或追赶目标放在其眼前或身旁,使之潜移默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3]现实的座位编排中,常常隐含很多不公平问题,如有的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让学生按成绩高低依次选择座位。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考虑了学生自主选择座位,但实质还是以分论座。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占据教室的“黄金地段”,成绩差的学生,毫无选择可言。又如,有的班主任将喜欢的学生(多数就是成绩好的学生)放在课堂的前方或中间位置,将自己不喜欢的学生放在偏后位置。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根据学生“背景”编排座位。这些不合理编排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之间的不公平。
有鉴于此,可在保持班级固定小组不变的情况下,灵活转变座位编排方式。可根据学习任务不同组建合作小组,临时调整座位。如当老师布置一个探究性任务或合作性任务时,可由某些学生自主组成相应学习小组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任务完成的时候,这些临时小组便取消,运作的还是固定小组模式。通过这种灵活转变座位编排的方式,既可充分发挥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使每位学生处在最佳匹配状态,也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班级管理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3.预设作业:施以适合教育,坚持“以生为本”
“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的对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论,是指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基础上,使学生们各尽其能,有所进步。因而,我们要根据班级和学生个体差异,因“班”施教,因“生”施教,施以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得到最大化发展。在现实管理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教师集中备课,预设的是统一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师常常只顾进度而忽视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长此以往必然拉开学生差距。作业布置中,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布置——没有考虑有些作业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完成。这种“一刀切”方式,造成更多的不公平。
有鉴于此,要坚持以每个学生发展为本,施以适合的班级管理方式。作为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学生发展程度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只与成绩优先者互动的现象,加强同教室偏后排学生(通常这些学生成绩差)的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反馈,激发其信心。在作业布置中,根据学生差异布置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进。
4.事务处理:提高公平意识,坚持“以师为主”
班级管理有大量的烦琐事务,大量存在着缺乏民主、奖惩不公的现象。“有一些班主任,规章制度定得很好,但是事到临头,有学生违反了却常常心软。尤其当犯错误的学生是教师喜欢的好学生的时候,更容易犯此错误。”[4]这样,优生犯错误仍有老师喜欢,差生犯错误则被从重处理。一些班主任不懂得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往往通过粗暴手段要求学生接受,以自我喜好甚至情绪管理班级: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听话的褒奖,对不守规则的斥责。于是,前者获得了更多体验机会;后者失去了应有关注。这样,大大伤害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也剥夺了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有鉴于此,班主任要体现公平理念,以平等态度对待每个学生。班主任还要坚持“以师为主”,转变教育管理观念,不断自我反思,提高管理水平。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不因个人喜好有所偏袒,努力做到一视同仁。
三、班级管理中的结果不公平及其应对策略
1.结果不公平现象
所谓“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教育结果公平的本质,并不是需要每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完全平等,而是将教育无法控制的那部分变量,如家庭背景、学生智力水平排除之后,只考虑教育系统自身的变量对学习成绩所造成的影响是平等的。”[5]这意味着,教育的结果公平并不要求每个学生得到一样结果,而是要求营造氛围,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的不同选择,加上他们努力程度差异会导致不同结果。这样的结果尽管有所不同甚至千差万别,但却是“公平”的。由此可见,结果的公平也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项目标,其本质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取得同样的成绩。显然,如果在起点和过程中,坚持公平思想的话,那么将最大化地确保班级管理的结果公平。
然而在现实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并没有营造公平氛围,让学生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和同等对待。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享有同样的学业成就机会。同样,教育是一个过程,由于学生不能享有同等学业成就机会,这种结果不公平又将影响下一轮学生受教育的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倘若此种情况得不到治理,长此以往,只能是造成不公平恶性循环,离教育公平的理想也将越来越远。
2.应对策略
(1) 提高认识,强化“源头治理”。为了达成教育结果的公平,我们必须提高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起点和过程公平重要性的认识,在源头和过程中保障实践起点和过程的公平,最终产生公平的教育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关键是看相关主体的公平感受,这给我们的主观努力留下无限的空间。
(2) 区别对待,实行“补偿教育”。所谓“补偿教育”,是针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保证处于困境的儿童能享受到正当的教育权利。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开始了这种教育尝试。联系班级管理中的结果不公平来说,正是由于以前教育阶段结果的不公平,导致了处于弱势地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期望的改变,进而影响他们公平享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应该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这些学生适当采取特殊照顾,如降低入学门槛,采取多样化的补偿性继续教育,促进他们享受并实现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3) 以生为本,实施“多元评价”。教育评价是学校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指挥棒。有效的教育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师素养提升,还能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社会背景存在各种差异,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学业成就。但是,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中盛行“锦标主义”[6]。实践乱象层出不穷,评价功能异化——整齐划一的标准,正是结果不公平的体现。对此,我们应有充分认识:一方面,尊重地区差异,在宏观上倡导不同地区学生实施不同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班级实际,基于多元智力理论,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为了教学的评价”。[7]
[参 考 文 献]
[1]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3-195,531,462.
[2] 吴秋芬.班级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78.
[3] 周昌斌.让公平和民主在学生的座位设置上动起来[J].中小学电教,2009(2):115.
[4] 侯毅.班主任兵法与运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5.
[5] 辛涛,黄宁.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教育结果公平: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重新定义[J].教育研究,2009(8):26.
[6] 袁艳琼,熊威,葛金国.找找“分数主义”的病根[N].中国教育报,2015-09-23(06).
[7] 杨启亮.为教学的评价与为评价的教学[J].教育研究,2012(7):98-103.
[责任编辑:陈学涛]
[收稿日期]2016-01-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YJA880116)。
[作者简介]江欢(1991-),女,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生;葛金国(1963-),男,江苏南通人,副教授,研究所所长。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109-04
教育管理[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