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训练学生思维

2016-03-03 08:04于海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卡车过山车摩天轮

于海江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一、在问题解决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的“四能”培养,即: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考虑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注重训练学生思维,使他们形成发散思维,对他们的今后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一位教师创设带领学生去游乐场的情境。每个学生带了58元钱。游乐项目有以下4种:激流勇进28元,过山车30元,滑梯9元,摩天轮10元。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游乐项目,最好把58元钱正好花掉。

生1:玩1次激流勇进,玩1次过山车。28+30=58元。

生2:玩1次过山车,3次摩天轮。28+10×3=58元。

生3:玩1次过山车,2次滑梯,一次摩天轮。28+9×2+10=56元。

生4:两次摩天轮,3次滑梯。10×2+9×3=57元。

生5:玩一次过山车,两次摩天轮30+10×2=50元。

游玩即将结束了,教师分别让学生汇报游乐情况。听了学生的汇报后,教师问生4:“你剩的一元钱打算做什么?”生4:“我打算送给生5,这样她可以玩一次滑梯。”师问生3:“你剩的2元钱打算做什么?”生3:“回家把它放到储蓄罐里,攒多了献给灾区的小朋友。”

通过这道习题,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解决了乘加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了数学。

二、在尊重个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课本,用不同的方法来体验数学。比如: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节课。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把4种车分类。

首先,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图上有什么?

生:小轿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大卡车。

师:你认为这些交通工具,谁和谁可以是一类,为什么?

生1:我认为公共汽车和大卡车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小汽车和自行车是一类,因为它们是红色的。

生2:我看应该分3类,4个轮子的小轿车和公共汽车是一类;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是一类,6个轮子的大卡车是一类。

生3:可以按照大车和小车来分,公共汽车和大卡车都是大车;小轿车和自行车都是小车。

生4:小轿车、大卡车和公共汽车都是走快车道的,它们是属于机动车;自行车是走慢车道的,它属于非机动车。

生5:我是按照有挡风玻璃和没有挡风玻璃区分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生活经历、知识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感觉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分类就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角度。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数学”,并赋予他们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权利,珍惜学生那种想象的丰富性,让他们带着主观看法(哪怕是错误的),将感性认识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在算法多样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实现算法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选择算法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强迫学生选用教师指定的算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与他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距,提出自己算法的不足,从而产生优化自己算法的内在需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片段。

师:(讲台上摆放着一个大盒子,内装杯子,教师出示算式:17-8。)谁能根据算式编一道题?

生:超市里有17个杯子,卖出8个,还剩几个?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展示了讲台上的杯子,盒子里有10个,外面还有7个,恰好17个。)

师:题目编得不错,谁能上来拿走8个杯子?

生:老师,我能打开盒子吗?

师:为什么要打开盒子呢?

生:因为外面的7个杯子要拿走8个,不够拿,所以要从盒子里面拿 。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说出了不够减,要向十位“借”的道理。通过这名学生的表达,其他学生在头脑中很容易就建构了“借位”的思想。

生:我两只手拿不了,给我一个塑料袋吧!

师:好!你怎么装?

教师关注学生怎么装,也就是让学生说出怎样算的问题。在这里,作了一个概念的转换,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动手,还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让台上的学生与全体学生共鸣,以学生装杯子的过程说出了教师要教的算理。

生:我先把7个杯子放在塑料袋里,再从盒子里拿1个放在塑料袋里,我就可以拿走8个杯子了。17-8=17-7-1=9。

师:真是个好办法。可是,塑料袋不是环保的物品,最好不用,还有其他办法吗?

除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之外,教师更重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拿法(算法)来解决问题。

生:那个盒子可以拿走吗?

师:行。谁能一次拿走8个杯子,纸盒就可以送给他。

另一名学生跑上来,下面的学生很兴奋,纷纷帮他出主意:“拿盒子、拿盒子。”只见这名学生从盒子里拿出2个杯子,把其余的8个杯子连同盒子一起拿走了。17-8=10-8+7=9。接着,学生又说出了一种算法:17-8=17-10+2=9。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完成了对算法的理解,教师创设了拿杯子这一情境,让学生把具体的行为与抽象的算理联系起来,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算法多样化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青冈县柞岗镇中心小学)

编辑/宋 宇

猜你喜欢
大卡车过山车摩天轮
太空“大卡车”——“天舟二号”
摩天轮
大卡车去运货
彩虹摩天轮
大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