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卫东
(长春市第164中学 吉林长春 130608)
浅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姚卫东
(长春市第164中学 吉林长春 130608)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的心理缺陷还比较严重。随着农村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偏僻农村,实在是太匮乏了,根本跟不上当今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心理需求,当今的社会化心理问题多多,学生家庭问题、学校的教育等各种新时代所出现的问题,都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学习为中心,对于诸多的学习事件,如作业、听课、回答问题、考试等都有可能感到无力应付,或者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他们的紧张与焦虑。面对那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等不良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师生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小学生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前很听父母的话,可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不听自己的了,而对学校老师的话倒是说一不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来自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子的心理遭受创伤;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三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同学交往困难。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因过于关爱,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当他们走进学校时,明显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的缺乏,这样的学生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主人等个性,以及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都会造成他们交往的困难。
3.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以后的小学生逐步开始了青春期发育,生理机能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相貌体态十分关注,对异性同学也会产生好感。但这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并不与生理发展同步,要求独立成长的渴望与生活学习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与同学关系的紧张,学习活动的成败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如紧张、困惑等,因而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
4.家长参与意识薄弱
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家长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起伏如临大敌,在他们心中,成绩是一切,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往往是忽视了或置之不理。更有甚者,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和疏导学生的责任全在学校,而忽略了自身在教育孩子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也负有责任和义务。
5.家庭教育的不得当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出现的部分心理冲突和问题往往与其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关,比如家长自身的言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等也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6.学校教育的形式单调
在教学活动中,学校教育承担的主要是学生管理层面、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虽然有时在教学活动中也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更多地流于形式、摆摆样子,随意性强,计划性和连续性很差,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渗透进教学活动中去。
7.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要在家校合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载体—师资,即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并能敏锐地洞悉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给学生的影响,在具体的家校合作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给予家长专业方面的指导,提升亲子沟通能力,并优化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1.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建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严禁考试按学校、班级、个人排名次。
2.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专项培训。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针对教师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开展心理健康常规宣传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倡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健康讲座”, 成立 “心理咨询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
4.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5.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满足等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
6.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学校要认识到:只有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会倍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要针对学生实际,家校合作,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