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宏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小学 吉林洮南 137100)
阳光阅读新体验
张 宏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小学 吉林洮南 137100)
少年儿童阶段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黄金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后推荐给孩子,引导他们去阅读,这意味着学生从人生一起步就与最精粹的文本对话,与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灵魂对话。一个从小耳濡目染优秀文化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定会是一个人文底蕴宽厚、基础牢固、素养全面的人。本文依托“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中所采用的最有效策略及其收获,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自主阅读 有效指导 读书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
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平时读书少,提到背诵写作就头疼。老师留背诵的作业敷衍了事,当天会了,过后就忘;布置读书做笔记,翻开《好词好句好段》一抄到底,根本不加思考。这样的阅读是负担、是压力,根本没有乐趣,只会扼杀阅读兴趣。小学生的阅读应该是愉快的,我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入手,让学生快乐阅读,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这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很珍惜很在乎老师发给的奖品。在读书活动中,我定期统计学生行为的表现,每次选出5名表现最好的学生给予奖励。长此以往,学生会自发去买老师推荐的书并带着好奇去读书,这样的带进没有痕迹,学生在争先恐后中爱上了书。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必须走“开放型”的大阅读教育之路。为此,我都压缩了课文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进行课外自由阅读、语文活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创造条件。每两周开设1节阅读指导课,每周安排一节课的自由阅读课,每学期开展5次以上语文活动。利用阅读指导课,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浏览、略读、精读等;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如摘录型、介绍型、体会型等;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如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同时,我还加强课外阅读教材建设,提出每个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完成“六个百”的阅读任务,即背诵100首古诗词,阅读100本有益的书籍,记背100条格言警句、100条歇后语、100条八字成语,积累100篇短小精彩的美文。
不爱阅读的孩子的阅读范围基本上只局限于课本。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我先从课本入手,然后延伸到课外。适当增补篇目无疑是一种好办法。如:学完《精卫填海》,我补充《女娲补天》;学过《荒岛日记》,我推荐他们读《鲁滨逊漂流记》;学完《月光启蒙》,我推荐《感悟母爱》……每推荐一篇都要求学生认真完整地读完,进行细致的批注,并定期交流读书感受,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了个好头。
班级内建立图书角,采用“存三看百”的方式,让全班同学的书交流使用,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花最少的钱,阅读最多的书籍”。
为了鼓励学生读书,我在班级墙报上设计了“阳光读书表”,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在自己的姓名后加上这本书的书名,这种成就感促使孩子能读书、会读书、爱读书。
学生爱上了书,阅读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书读到一半就搁浅了,即便全读完了,也收获不大,我反思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忽略的环节:交流。我就把女儿喜欢的《意林》一书推荐给我的学生,我和学生一同交流《意林(少年版)》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很快学生们就迷上了这本书,我兴奋之余写了这样一篇读书所得,并与学生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班级读书会上,学生们纷纷将自己喜欢的书或读给同学听,或复述,或谈感受……让阅读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每读一篇文章就有一次进步。
其实,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定期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另外,班级还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作文报,并且编辑成册。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
再次,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学用结合。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到好文章,要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3.学用结合。写读后感是读书后重要环节,怎样指导学生去写读后感,我总是先将自己的读后感读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倾诉读书感悟的同时学会写作方法。
这个创意来自学校。为了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让有限的书流动起来,学校举办的读书节系列活动。
1.举办“好书推荐读书演讲”活动。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差。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推荐,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2.让学生参加“图书义卖”的体验活动——将自己的旧书以一元两元出卖,卖给想读又没钱买的学生。这样放大学生手中的图书资源,让学生能够读到更多自己喜欢的书,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购书成本。在卖书和买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有价值的图书以“漂流的方式”在校内流动,一学期一归还,这样学生间互相交换让每位学生都读到了尽可能多的书。
4.毕业生对低年级的赠书活动。每到毕业季,我校六年级的毕业生都会在自己阅读过的书中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最有意义的书赠送给小弟弟小妹妹们,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多读好书……
为了促进学生广泛的读书,班级配备了书柜,制定了评“小书迷”、“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的方案。确立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细化了评选条件,使学校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
这诸多形式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更具体的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获得了阳光阅读的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