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民
(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常家小学 吉林长春 130600)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
唐少民
(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常家小学 吉林长春 130600)
随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行,对当前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来改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参与性的教学活动将数学能力应用于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中,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成绩。本文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来改进数学教学的效果,希望能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为学校教育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时刻面临着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学校教育也必须要不断淘汰旧的模式,引入新的思想,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中不合理的地方,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来改进数学教学的效果,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数学思考能力,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和学习水平。[1]
问题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合理规划和设计构建出特殊的课堂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与激发其主动学习与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具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运用脱离开教材定式的教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通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问题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对于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以下本文就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来改进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2]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致力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理论方法的学习。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数学学习,其基础抽象思维的欠缺造成了数学相关知识理解力有限,而要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仅仅依靠知识点的灌输和反复练习是不够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否起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数学学习由教师被动传授转变为教师辅导和学生求知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当中,目的在于依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由知识的被动传输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方法主动解决问题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创建的数学问题从而以高度应用性和参与性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而这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与细致的研究。比如在数学教学关于质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列出一个数字让学生思考,这个数字可以被哪几个数字整除,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然后继续从被除数中选出一个数字让学生找出该数字还可以被哪些数字整除,这样的问题继续追问,让学生一步一步进行解答,最终分解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一个无法被整除的数字。这就出现了质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创设问题让学生找一找100以内的数字,哪些属于质数,哪些不属于质数,通过对质数的寻找让学生掌握质数的概念和性质,创建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概念解决教师提出的关于质数的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有关质数的数学教学内容。[3]
数学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概念的抽象性,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要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应尽量把数学问题联系日常生活,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相对容易理解的现象或者物体来设置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和教学情境。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而教材上并无法将此类内容一一列出,这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而可以把教学中的数学概念通过现实中的某些事件加以联系展开教学,学生会对这样的趣味数学问题先入为主地发生兴趣,进而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因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无事先拟好的此类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的数学方法和教育目标并做大量生活素材的研究和挖掘工作,同时在教学之前做大量的教学准备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只有在认真细致的教学准备工作前提下,通过在课堂中合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与自主进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把生活现象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进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其数学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我们家4口人要平均分一个西瓜,那我分到的部分是西瓜的几分之一?如果爸爸不吃,把他的那块给了我,那我可以吃到的瓜是西瓜的几分之几?如果你们家是三口人,那每人分到的西瓜又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且回答这样联系生活的一系列关于分数的问题,在对问题的解答中熟悉和掌握有关分数的数学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过一个经典的教育观念:“有教无类”。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资质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如果要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靠一刀切地用一种方法应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是不够科学合理的。而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别,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数学教学方法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在教育方法上的最佳的模式就是分层教育,所谓分层教育是指针对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以适应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需要,采用不同主题按照能力差别有所侧重地开展教育工作与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在分层教育中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依据难度差异分成不同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不同自由选择。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与学生自由选择的匹配,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由于自由选择,也保证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具体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问题的设置上采取同一课题多种不同难度的问题供学生选择的方式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例如:在做“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的相关题目时,教师可以给出多种图形让学生自由进行选择。从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到稍微难一些的三角形,半圆,越复杂的图形求解所需要的技巧越高,而所有学生中必然会有一些有能力挑战更复杂的图形,而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掌握图形计算的基本知识从简单图形的面积求解上也可以实现,而这种分层教学可以使能力突出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在答题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精神鼓励和学习动力。但此类分层问题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要注意就低不就高,应按照学生的平均偏低的水平来设计问题难度,否则大量学生无法涉足高难度的题目会对学生整体造成挫折感,对其学习热情形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体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数学思考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对于数学课堂教育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水平,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因创设问题情境不能采用某一固定模式囊括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依据具体情况不断探索,灵活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并通过教学效果的观察来验证其实际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建设,更为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整体的教育水平。
[1]代存宪;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0年09期
[2]刘须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课程安排[J];才智;2011年13期
[3]李妹菊;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艺术[J];学周刊;2011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