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套子,寻找自由—— 《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发的一些教学思考

2016-03-03 13:54:51赵瑜
学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自由

□赵瑜



摆脱套子,寻找自由——《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发的一些教学思考

□赵瑜

摘要:别里科夫是俄国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其形象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别里科夫极力维护的专制统治是杀死他的凶手。小说中的“我们”也是“套中人”。由此可见19世纪末期的俄国社会对人们思想的桎梏,“套中人”这一类文学形象具有超越时空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别里科夫;知人论世;套中人;自由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小说都是魅力不衰的作品:施耐庵的《水浒传》(节选)、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三篇作为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之一,不同执教者在设计和执教过程中都注意到了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形象),重点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探讨。不同的是,有的老师利用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的使用锦上添花,有的老师采用的是与学生的对话法,尤为新颖别致的是某一位老师在执教过程中板书的运用非常具有创造力,用一个无脸的人串联起情节、形象、手法和主旨,让学生不断地去补充、丰富。

但有些问题须进一步探讨:别里科夫为何会死?他的死又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反省?21世纪的我们再去研讨19世纪的这一文学形象有什么超越时空的意义?这些是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是困扰笔者并渴望解决的问题。

一、自杀他杀,知人论世

为解决人物形象的问题,有些设计思路是直接问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套中人,别里科夫的身上有哪些有形的或者无形(思想)的套子。有些设计是将学生的答案都呈现在黑板上,然后询问学生有没有可以删去的内容,既尊重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将比较准确深刻的关于形象的词语呈现出来。有的设计是用采访别里科夫的模拟练习锻炼学生的对人物形象的掌握能力。有的则是问别里科夫死了,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问法不一样,但殊途同归。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全面阅读文本,发现别里科夫死于自闭,胆小,自尊心强,爱面子,孤僻,守旧等等,也有同学的观点是死于那一摔和华连卡的一笑,更有研读文本比较深刻的同学回答说,他死于脆弱的生命力和对外界的恐惧。这些回答见仁见智,很有思考力。

但是问题是,平心而论,别里科夫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所谓的他辖制了整个城15年,也有“我们”这一类人的懦弱的原因,别里科夫罪不至死。何况一个人死之后,别人还带着开心的情绪去参加他的葬礼,这些都是小说很不符合常理的部分。那么,契诃夫为何要塑造这个人物呢?仅仅只是表现一个因循守旧的人怎么毁灭的吗?如果只是这样,他死后为何“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

笔者拙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契诃夫本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契诃夫本人是接受了新思想的进步之人,渴望自由,这从他少年时候为了看话剧而将自己化妆成“演员”就可以看出来,而在契诃夫的时代,看话剧是不被允许的,他渴望自由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自由。在那个时代,契诃夫式的人物有很多,一方面19世纪末期,俄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走上政治舞台,他们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支持农民的土地要求。但是另外一方面,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后,立刻在全俄强化各种专政工具,加倍疯狂地镇压人民的反抗,甚至对轻微的自由思想也采取高压手段。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正如王富仁先生在《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中说的那样:“别里科夫不是一个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相反,他倒是一个被压迫者,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从他的具体的社会作用出发,他起到的却是百分之百维护当时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作用,其可怕的程度甚至超过现实的政治统治的本身。”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而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却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惧怕一切新鲜事物,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作者一方面对独裁压制的统治做出了控诉,指出其荒诞性、可笑性和脆弱性。另一方面也对自由和反抗进行了召唤,希望人们能够真正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

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和思想认同使别里科夫成为受害者,所以,别里科夫极力维护的专制统治是杀死他的凶手。但同时,他极力维护这种制度,又使他成为害人者,他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契诃夫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人物指出当时社会和人们思想的荒诞性,或许也同鲁迅先生一样,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我们他们,参透文本

人们大概能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文学的魅力在于能够穿越时空,让我们能够和不同时代的人物对话。人教版的注释上说,“我”是中学教师布尔金,将“我”具体化为某一个人,所以我们姑且把“我”当做一个单纯的同事看。而文中还有一类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是“我们”。“我们”在文中出现了16次,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被别里科夫辖制,内心有怨言,意识到别里科夫的荒诞、可笑和可怕的,但是却一直没有行动起来去反抗的人。

“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说明“我们”深受别里科夫套子式论调的危害。“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说明了“我们”在性格和行动上都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人”,说明“我们”想反抗却不得。综上所述,被辖制15年,“我们”性格上的软弱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可想而知,此时此刻“我们”是被害者,等到别里科夫们渐渐壮大,“我们”也会变成“害人者”。参照王富仁先生《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中的看法:“别里科夫不是阿Q,阿Q在自己的环境中对别人是起不到压抑作用和窒息作用的,阿Q的可怕在于未庄的人个个都是阿Q,个个都缺乏自我意识。别里科夫的可怕在于它能够将不是别里科夫的人也变成别里科夫。”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虽然是渴望自由的人,但是某种意义上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小人。“我们”意识到了别里科夫的压制却没有去反抗,正如文本中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所以,笔者的观点是:“我们”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也需要反省,需要认清前路,需要战斗,需要真正的反抗起来。

正如钱理群先生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结构上的“套子”》中强调的那样,别里科夫的同事布尔金、姓氏“古怪”的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和全城的市民一样,都是“套中人”。而外地来的柯瓦连科和华连卡则是一抹微茫的希望。钱理群先生认为,正因为有这么多“套中人”存在,“除了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本身,已别无出路。”

三、超越时空,警醒世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套中人”不仅仅是19世纪的人,也是20世纪、21世纪甚至未来的人。“套中人”不仅俄国有,中国也有,很多国家都有。19世纪的契诃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荒诞的可笑又可悲的别里科夫,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文学瑰宝,掩卷沉思,我们有多少人也是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呢?我们在各种方面受限制,“心为形役”,进而拒绝新事物,害怕变革,这是很可悲的事。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激起我们反思,让我们从反面看清前进的方向,看到自己未来的模样,于是心就不会被外界左右,会坚定自己的初心,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行动力,会感知到每个选择背后的结果,会明白哪个选择是自己真正想要,不被他人错误想法所左右。在那一刻,人会明确感受到自己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感,感受到活着的意义,说的话做的事会越来越接地气,会明白无论周围有多少种不同的意见,一个正确的事情,必然会被多数人接纳这个简单而又难以做到的道理。

人的一生都是在错误中感悟正确的人事,人们会不停地经历错误,然后彷徨,迷茫,不知道想要什么。在某一刻,忽然眼前一亮,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没有理由,不计风险,勇敢追逐。这就是命运敲门的声音。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

这美妙的声音,因为太多人没有耐心去等待,急于去选择,用太多的理性去考量过后的选择,于是就错过了邂逅命运的机会。

人生有时候需要的是等待,等待一个不需要理由的人事,用感觉去感知未来,然后全力以赴,变得果断,变得勇敢,变得坚不可摧。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就再也不是一个符号,一个社会的傀儡,而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于世间的生命体。如果都像别里科夫那样,希望把所有的问题都控制起来,在历史学上看叫做痴人说梦。

自由的生命、自由的言论、自由的行动,摆脱套子,敢于反抗,追求自由。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愿罗马早日到。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应中]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自由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17:58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环球时报(2012-04-18)2012-04-18 1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