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关于“义项联想记忆法”的设想*——以文言词“相”和“间”为例说明
□王鑫
摘要:学习者对文言文高频词汇词义的有效记忆是解决文言文难学、难教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义项联想记忆法”则为促进文言文词汇词义的有效记忆和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可能性。“义项联想记忆法”具体是指根据多义文言词各义项在逻辑层面表现出的递推关系系统识记其各义项的词汇义项记忆法。结合语言学中词义演变理论,以高频文言词“相”和“间”为例,对“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设想的运用及操作作具体说明。作为一种讲究逻辑的系统记忆方法,“义项联想记忆法”可以提高学习者记忆文言词词义的效率,延长其识记文言词词义的有效期,提高其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词汇词义教学;义项联想记忆法;必要性;评价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SJD786)。
对于学习者而言,学好文言文有两个关键,一是熟练掌握高频文言词词义,二是熟练掌握重点文言现象。[1] 74而做好上述两件事的难度系数并不是相同的,后者显然要比前者简单许多。因为文言现象比起错综复杂的文言词词义,首先在数量上就少了许多;其次,但凡现象,往往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文言现象”作为一种封闭性的规律系统,其规律性则更为系统和整一。如对于“宾语前置”这一文言现象,学习者只需掌握以下几条主要规律即可:(一)否定句中出现宾语时,宾语常常前置;(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常常前置;(三)“此……谓(也)”常常翻译为“这说的就是……”;(四)在“(唯/惟)……是……”这一固定格式中,“唯”和“是”无实义,宾语前置在“是”的前面,谓语后置在“是”的后面;(五)没有标志的宾语前置。与此同时,相较于“文言现象”,文言词词义则无疑要复杂得多。首先,文言词数量众多,即使除去低频出现的文言词,余下的高频文言词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其次,由于汉语发展和词义演变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文言词往往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义项。同时,文言现象的判断、句读的标注等,往往也要借助于阅读者对于文言词词义的理解。如是观之,于学习者而言,科学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文言词词义是解决“文言文难学”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于授课者而言,实现文言文词汇的有效教学是解决“文言文难教”这一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下面我们拟在自己学习和教授文言文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语言学中的词义演变理论,提出一种系统记忆含有众多各不相同,同时相互之间又存有一定联系(主要表现为某些递推关系)的义项的文言词(主要是文言实词)的记忆方法,这里我们拟将其称为“义项联想记忆法”,旨在为学习者高效学习文言文、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一种可能,同时为教授者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以及有效指导学习者学习文言文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每个词在产生之初往往只指称一种客观事物,只表示一种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交际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词只承担一种意义(义项)的做法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于是,人们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原来只表示甲事物的意义去表示与甲事物有一定联系的乙事物、丙事物或丁事物。[2] 268这样,便产生了包含众多各不相同,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义项的多义词。如“兵”的本义是“兵器”,由于作战的人往往要使用兵器,因此人们在使用与被使用这一联系上赋予原来只表示“兵器”义的“兵”以“使用兵器作战的人”,即“士兵”这一义项。从多义词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分析,我们可以洞烛,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递推关系。这种递推关系使得多义词的诸义项聚合成群,形成一个个整一的系统。所以,我们在记忆多义词诸个义项的时候,可以根据多义词逐个义项构建出一定的递推关系,进而使诸个存有逻辑关系的义项聚合成一个个意义的集合,最终构成一个个义项群组系统,然后加以记忆。此种记忆文言词词义的方法,即我们在上文所设想的“义项联想记忆法”了。(如果学习者是中学生,由于中学生古汉语方面的知识相对受限,我们建议总结文言词诸义项之间的递推关系、构建义项群组系统的工作由任课教师完成。若让学生自己完成,则一定要在任课教师的充分指导下完成)
当然,在建构某个文言词义项群组系统的时候,我们在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的同时,往往还要借助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相关工具书才能实现最佳效果。而使用这些工具书,也是任何学习或教授文言文的人都无从回避的事情之一。同时,由于“义项联想记忆法”是一种讲究逻辑的系统记忆方法,所以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
为了给大家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考虑到行文篇幅,下面我们以高频文言词“相”和“间”为例,对“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设想的运用及操作作具体说明。
(一)以“相”为例阐释“义项联想记忆法”
1.“相貌”、“质地”或“实质”义,即“省视”这一动作的对象。如“形相随善而心术恶”(《荀子》);作为“省视”的对象的“相貌”、“质地”或“实质”,后又引申为作前置宾语的代词,因此“相”又有“表示偏指一方的代词宾语”这一义项。此时,“相”既可代指人,也可代指物。代指人时,分为代指第一人称、代指第二人称和代指第三人称三种情况,译为“我(们)”、“你(们)”或“他、她(们)”,如“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中的“相”即代指第一人称“我”;“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即代指第二人称“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志》)中的“相”即代指第三人称“他”;代指物时,“相”则译为“它”或“它们”,如“慭慭然莫相知”(《柳河东集》)中的“相”即“它”之义。
2.“相互”、“互相”义,即“省视”之一动作的方式。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由“相互”、“互相”之义,“相”又可进一步引申出“共同”和“一个接着一个”这两个表示动作发出方式的新义项,如“鲁孟孙、叔公、季孙相戮力劫昭公”(《韩非子》)中的“相”即为“共同”之义,“与其妾讪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孟子》)中的“相”则为“一个接着一个”之义。
3.“选择”义,即“省视”这一动作的目的。如“上春相噬”(《周礼》)。
4.“帮助盲人探路”义,即帮助他物发出“省视”这一动作,如“凡乐事相瞽”(《周礼》)。值得一提的是,表“帮助盲人探路”这一动作义的“相”常被用为名词,表“帮助盲人探路的人”之义,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同时,由于古代很多盲人的职业为乐师,而乐师弹奏的对象为乐器,所以“相”又可以指“古代的一种乐器”,如“治乱以相”(《礼记》);由“乐器”此种义项,“相”字又可以引申出“劳动时的号子声”这一义项,如“邻有丧,舂不相”(《礼记》);此外,由“帮助盲人探路”这一义项,“相”还可引申出“辅助”,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这一新的义项;由“辅助”这一义项,“相”又能引申出“辅助君主的人”,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和“辅助礼仪完成的人”,即“主持礼赞和司仪的人”,如“愿为小相焉”(《论语》)这两个义项。
结合以上诸例,我们对“相”这一文言词各个义项的产生及其之间的递推关系已有了较为全面且系统的认知。下面我们将以图形演绎的方式,将“相”的各义项及其之间的递推关系更为直观可感地呈现出来:
(二)以“间”为例阐释“义项联想记忆法”
“间”是一个后起字,本字写作“閒”,也就是现在的“闲”。从字形上看,“閒”代表“月光从门缝中照射进来”,而“月光从门缝中照射进来”这件事的发生有两个大前提:一是有月亮,即时间为晚上;一是人们将家门关上;这两个大前提合在一起,说的又是“晚上人们将家门关上”这件事情。而“晚上人们将家门关上”则说明人们已不在外面劳作而是在家中休息。所以,“閒”可表“闲暇”义或“有时间做某事”义,表此义项的“閒”后来被写作“闲”。同时,由于月光是从门缝照射进来的,所以“閒”又可以表示“门缝”义。为了与表“闲暇”义的“閒”区分开来,人们把表“门缝”义的“閒”写作“间”。因此,“间”的本义为“门缝”,这一点从徐锴对《说文解字》所作注中可以得到印证:“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6] 76由“门缝”这一义项,“间”可以引出三个义项,下面我们依旧逐一分析。
1.“两物之间的缝隙”这一义项,由“门与门之间的缝隙”这一义项表义范围的扩大得到,如“彼节者有间”(《庄子》);位于“两物之间的缝隙”即处于“中间”位置,因此由“两物之间的缝隙”这一义项“间”引申出“中间”这一义项,如“天地之间也”(《礼记》)。此外,间隙不仅存在于具体实物之间,而且存在于相对抽象或概念化的其他事物之间,因此,“间”又可以引申出“时间之间的间隙”(“乘间而请”,《汉书》)、“两个地方之间的间隙”(“其间两万里”,《荀子》)及“人与人之间的嫌隙”(“君臣多间”,《汉书》)等义项。“两个地方之间的间隙”大到一定程度后即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因此由“两个地方的间隙”这一义项,“间”引申出量词的用法,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全唐诗》);同时,使人与人之间有间隙即“离间”他人关系,所以,由“人与人之间的间隙”这一义项,“间”引申出“离间”义,如“臣间离齐赵,齐赵已孤矣”(《战国策》)。
2.“介入其中”这一义项,当处于“门缝”中时,即“介入其中”的意思。介入某件事情之中即为参与某件事情,因此,“间”有“参与”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介入不同事物之中的结果是将不同事物间隔起来,所以,“间”又有“间隔”义,如“间一岁,郑人杀之”(《汉书》);被间隔的事物总是交替出现,因此,“间”还有“交替”义,如“间岁而补”(《汉书》)。
3.“窥伺”这一义项,“从门缝偷看”即“窥伺”,因此,由“门缝”义,“间”引申出“窥伺”这一义项,如“齐人间其祸”(《国语》);窥伺他人集团秘密的人即“间谍”,所以,“间”又有了“间谍”这一名词性的义项,如“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孙子兵法》)一句中的第一个“间”的用法。又因为“窥伺”这一动作是偷偷进行的,因此,由“窥伺”这一义项,间”又可以引申出“偷偷做某事”或“暗中做某事”的新义项,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由“暗中做某事”这一义项表义范围缩小后,将暗中做的事情具体到抄小道,因此,“间”又引申出“小道”或“抄小道”等义项,如“从鹿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
通过以上对文言实词“间”的各个义项的由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同“相”一样,实词“间”的诸多义项之间亦有着极为密切的递推关系。质言之,“间”的词义亦是自成系统的。下面我们同样以图形演绎的方式,将“间”的各义项及其之间的递推关系更为直观可感地呈现出来:
通过以“相”和“间”为例对“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设想的运用和操作所作的具体说明,我们对其已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同时,通过前文的相关论述,“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设想的优越性也不言而喻了:由于“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设想是根据多义词诸多义项之间的递推关系(逻辑关系的一种)将逐个义项聚合成一个个整一的意义群组系统,因此,利用此种设想记忆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逻辑与系统的过程,而系统的记忆显然比零散的记忆要科学有效得多,记忆的周期也会延长。此外,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义项联想记忆法”是一种讲究逻辑的系统记忆方法,所以其可以让学习者学会用逻辑的眼光学习和记忆,提高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金无足赤”,“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设想在面对同音字(多为通假字和假借字)或文言虚词的时候,效果几乎是零。但不幸中的万幸是,文言实词在所有文言词中占多数,文言虚词占极少数(如有人做过相关统计,就高考语文考点而言,文言实词有120个左右,文言虚词只有18个)。由此,造成学习者识记文言词词义困难的主要因素正是多义文言实词而非文言虚词(文言虚词的主要考查点是其在语法方面的诸用法,而不是实际的意义)。至于以通假字和假借字身份出现的文言实词,意义比较单一,因此其与文言虚词一样,同样不是造成学习者识记文言词词义困境的主要因素。此外,在运用“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设想记忆文言词词义时,识记主体往往是记忆某个文言词的整个义项群组系统,表面看上去,这仿佛增加了识记主体的记忆负担,但正如前文所述,系统的记忆显然比零散的记忆要科学有效得多。而且,在具体运用“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设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处理,将某个文言实词的整个义项群组中不常见的诸义项,仅仅当作帮助自己形成系统的记忆模式的过渡成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过渡成分”实际上是极少的。由是观之,“义项联想记忆法”这一记忆文言词词义的设想在学习或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的可行性还是相当大的。
余论
考虑到“义项联想记忆法”固有的优势和作用,我们诚请相关研究者和工具书编纂者,如有可能,在拙作提及的“义项联想记忆法”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习阶段(主要包括中学阶段和本科阶段)文言文的内容和特点,分别编纂出适应于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的识记型多义文言词词典,以促进文言文的有效学习和教学。同时,无论是本科阶段的汉语课程,还是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其教授对象在本质上都是语言。因此,广大语言学爱好者和相关学者若能更多地以语言学的眼光审视当前我国母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我国母语有效教学的实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使汉语走向国际固然重要,让汉语真正根植于国人心中则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孙志娟、程艳梅:《文言文词汇教学漫谈》,《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2期。
[2]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上册),商务印书馆2000年。
[4]王鑫:《“苟富贵,无相忘”中“相”字释义考辨—兼议“相”字的义项群》,《新语文学习》2013年第6期。
[5](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
[6](南唐)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98年。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责编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