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凤
( 陕西省商洛中学 陕西商洛 726000)
教高三学生读懂古诗有“捷径”
白龙凤
( 陕西省商洛中学 陕西商洛 726000)
高三学生古诗词教学应先教会学生读懂古诗词,这是主,教会学生答题规范,这是次。弄清二者的主次关系是教学的前提。如何教学生读懂古诗词?读诗歌的题目,知人论世,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关注诗歌的意象,注意直抒胸臆的字句,抓住注释,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以上几点,是读懂古诗词的“捷径”。
古典诗歌 读懂的标准 捷径
我们的学生,走过了高一高二两年的夯实基础的阶段,到高三,还是不会读古诗词。表现为,模拟考试下来,整个试卷上失分比例最高的是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我对学生几次的模拟考试试卷做了分析之后,发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真正走入了一个误区。必须得改一改了。因为高一高二时的教学,主要是把一首诗分为一课时或者两课时来教,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高三呢,又把重点放在怎样规范作答上,比如某类问题,分为几步作答,每一步答什么,句子表达如何用“术语”,语言如何规范。然而从我们的学生模考答卷来看,一半以上学生根本没有读懂诗歌,有时未读懂的人数达到八成以上。我想如果读懂了古诗词以后,答题自然会按照老师教给的答题步骤,那就容易了。[1]
那么怎样才算是读懂古诗?读到什么程度才算读懂,有没有标准?
这个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包括以前的我,都没有很好地思考并弄清这个问题。以前,我在教一首古诗的时候,备课时首先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先参考教参上或者唐宋诗词还有元曲等鉴赏辞典,抱着大部头的厚厚的词典,津津有味地畅读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解读和鉴赏。一首诗词,往往洋洋洒洒鉴赏几千字,从写作的背景,作者的处境,到每一句的理解,手法,句中的某个词甚至某个字,都进行了富有诗意的解读,有时候还把此作者和彼作者写相同题材的诗作进行了比较鉴赏,总而言之,这种解读,那代表的是专家、学者的水平。中学语文老师一般都达不到,只能读着这高水平的解读而望洋兴叹,然后咀嚼涵泳,充分消化,把它带入课堂,再“吐”给学生。当然学生接受的虽不是原样原貌的诗词鉴赏上的那些内容,那至少也是那些内容的七八成。这样的教学,老师模仿鉴赏辞典上的赏析,学生被动接受,几年下来,学生依然不会读诗歌。因为真正的鉴赏水平不是老师讲解几首乃至十几首诗歌就可以培养的。而且这样的教学,一开始,目标就是错的。我们不需要培养学生多高的鉴赏水平,只要教会学生怎样读懂诗歌,就算成功了。读懂诗歌不是一字一句,每字每句全部弄懂,有时不求甚解,依然不影响我们对一首诗的把握,因为我们只要教给读诗的几种技巧,学生就能把握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读懂。而且这些方法很具有可操作性,容易掌握。
下面,我就来谈谈读懂诗歌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第一注意诗歌的题目。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如宋代杨万里的《野菊》。有经验的人就能做出判断:这首诗八成是咏物诗。而咏物诗大题就是两大类:一类是写某种物的特点,表达对这种物某种感情,如喜爱赞美之情。第二类是这种物跟现实中的某类人有共同点或者相似点。或与自己的某种特点或者精神相似,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或者与社会上的某类人相似,以表达对某类人的讽刺。而《野菊》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和自己的高洁品质正相似,所以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像这样的题目,一看都是 “边塞诗”,如果老师能引导同学们总结下边塞诗的常见思想感情,这样更为读懂诗歌提供了“捷径”。
第二知人论世。知人,了解这个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他的作诗风格,论世,了解所处的朝代。同样是离别,李白笔下就浪漫豁达,而多数诗人都显得伤感。比如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李白用浪漫的笔法写出朋友即将要归去的那个地方清幽静谧、风景如画,朋友归去后的生活是在仙山上采摘仙草,那仙草开满紫色的花朵。晚一些时候,诗人到时候还有去拜访朋友,和他一起骑着白龙在青天下畅游。同样是离别,李白笔下的离别毫无忧伤可言,相反显得浪漫有情趣。这就是他的创作风格,浪漫主义。像这样,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人的诗作风格,是很有用的。还有,同样是登高,有的人登高会引起对家人的思念,那是一些离家在外的人的情感,尤其是仕途坎坷被贬谪的人,还有在外戍边的士卒等。有的人会引发国山河破碎的伤感。
第三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此外,由于诗歌不仅讲究凝练,还要讲究韵律,因此,诗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或者省略散文中不能省略的句中成分,或者改变正常的语序。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直接将名词并列成句,既不用动词,也不用连词。有时候,为了强调或者押韵,还颠倒语序.,.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些诗句在理解的时候,全部都需要还原成正常的语序。而我们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诗歌的语言还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只凭借现代汉语的语法去理解它们,不仅有难度,而且还有可能把诗句的意思理解错,甚至有时还出现责怪诗人写的诗句不合情理的笑话。[2]
第四关注诗歌的意象。诗歌中意象,有的能营造一些凄凉的氛围,比如冷月、寒鸦、古藤、暮霭等,这些意象用在诗句中,不一定有什么特定含义,只是起到营造凄凉、冷清的意境的。尽管如此,我们也大体能看出诗人的心境,情感的倾向。有的意象,本来就具有特定的含义,千百年来意境约定俗成,它们的含义具有稳定性,那么学生了解、积累这样一些意象,就好比掌握了解开诗歌思想感情的钥匙。比如:杜鹃,常用于表达思归的愁绪。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就隐曲地借用这个意象表达了游子漂泊羁旅思乡之情。转蓬,表现漂泊的孤寂与哀伤。“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就借用它和归雁一起表达了漂泊不定,思归思乡之情。所以教给学生读诗技巧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意象。这样遇到很多隐晦曲折的诗歌,我们可以直接抓住其中的一些意象快捷地读懂诗歌。
第五注意直抒胸臆的字、词、句。寒、冷、冰、凉、孤、独、愁、苦、悲、伤、凄、喜等字眼。这一方面的例子不需要举了,即使是语文基础最差的同学,他看到一些直抒胸臆的字眼或者句子,总是能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是最直观的。
第六抓住注释。注释有的是对诗句中某个字词的解释,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的是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简要的解释,有的是针对这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做了解释,不一而足。但是不论哪类解释,学生在读诗歌时都应该好好看一看,因为这些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要不然,试卷上空间极为有限,命题者不会针对一个对诗歌主题不相干的问题进行注释的。比如2013年湖北卷的诗歌鉴赏题。是欧阳修的《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应该说,诗句本身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在诗歌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诗歌没有读懂,仅凭借这几句话也可以大胆地推测诗歌的主要思想感情:朋友远道来访,作者喜不自胜。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欢乐;朋友即将到阆州赴任,意味着短暂相聚之后,面上要迎来分别的忧伤。表达了分别在即的伤感。自己被贬到滁州,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叹。所以有些时候,注释是救命稻草。
第七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以上七点,是解读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给学生解读一百首诗歌,鉴赏地再仔细,都不如教给学生解读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学,是学生读懂诗歌的“捷径”。
[1]金惠茹.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讲究方法[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2]袁冠春.高师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