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杰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赤湖镇达志中学)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赵志杰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赤湖镇达志中学)
与时俱进,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内容及价值取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核心就是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以造就全能型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如何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并积极实践的任务,下面就生物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的渗透谈谈我的体会与看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让潜在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来,必须要有一个激发过程,而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萌芽。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出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芽,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1.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让学生有疑可问
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讲解,更要重视知识的来源,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质疑的情境,让学生发动思维探索,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学到知识,还能获得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本插图、思考与讨论、探究实验、资料分析等栏目,并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直观的手段,疏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解高中必修一“质壁分离实验”时,我设置提问:①如果把质量浓度0.3 g/mL的蔗糖溶液浓度提高到0.5 g/mL,那实验结果会怎样?②如果把质量浓度0.3 g/mL的蔗糖溶液换成0.3 g/mL硝酸钾溶液,实验结果会怎样?这样,一下子使学生原本注视于课本的思维受到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显然,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创造条件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质疑资源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头脑,并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如,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知识,多进行调查或探究类的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现象、生物学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对学生来说,能打破条条框框、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就已经是一种创新了,教师应加以诱导、鼓励。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学生一些有创意的提问,比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有学生提问:“与在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比较,换上高倍镜后看到的物像放大了,而大的物像应该更容易找到,但为什么有时反而找不到物像呢?变成一片黑暗了?”教材中并没有就这一问题的分析。在这一问题提问过程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大的物体更容易找到,但却与实验结果不相符,这闪烁着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的火花。我首先对这一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给予表扬,然后适当启发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显微镜中能不能看到物像关键在哪里,视野范围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两个镜头有什么区别?学生比较后发现,40Ⅹ物镜与10Ⅹ物镜主要有两个区别:①40Ⅹ物镜比10Ⅹ物镜镜头稍长;②40Ⅹ物镜镜头孔径为1mm,10Ⅹ物镜镜头孔径为4 mm,40Ⅹ物镜的镜头镜孔通光面积与10Ⅹ物镜相比较为1:16,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后发现,由于高倍镜40Ⅹ物镜镜头的视野只有低倍镜10Ⅹ物镜镜头的1/16,能在低倍镜中看到的物像标本在高倍镜中大部分看不到,因此,在低倍镜中能看到的实物标本,换上高倍镜后,有时看不到就很正常。同样,由于高倍镜40Ⅹ物镜镜头的镜孔通光量只有10Ⅹ物镜镜头的1/16,所以在低倍镜中能看到明亮的视野,换上高倍镜后视野也就暗了许多。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有的学生立即联想到生活中萝卜干(菜脯)的制作、糖拌西红柿等出来的汁液即为植物细胞液失去的水分,进而联想到汁液除水分外,是否含有其他丰富的营养物质,汁液颜色的色素位于哪里?在学习高中必修一“光合作用”时,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光合作用能力?”我没有给学生直接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并要求家在学校附近的同学下节课时带几棵大葱(一半在地上为绿色,一半在地下为白色)共同探讨,结果下一节课学生真的带来了大葱,通过大家的观察、分析,大家普遍认为:地上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地下白色部分不含叶绿体,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能光合作用。于是我再加以解释:“叶绿体的形成与光照有关,长期得不到光照的植物细胞是没有叶绿体的,但这些细胞光照后也会再形成叶绿体。”这时就有学生联系到菜市场上韭黄菜的培育。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解决的办法,既学到课本上负责在课堂教学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与成效。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这样的小组成员角色的转变,就能保障每个成员的机会均等,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小组主人翁的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三)实施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有利手段。评价方式也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本着激励的态度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经常进行组间的评比,要经常性地表扬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合作愉快的小组。这样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当堂评价方式和长效评价方式。当堂评价方式可以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从自学部分教师就可引进这种评价方式,在教师语言鼓励和精神奖励之下,以期待小组合作学习更顺利,学习效率更高。课堂评价方法既可采用给每组加分的方法,也可发挥每组的特色,让每组表现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组加上特有的标志如笑脸、幸运星等。正如有人说的:“牛奶加表扬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除评出本节课的最佳表现小组之外,还要评出本堂课最佳表现者或进步学生等。长效评价机制可以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而且在每堂课结束后记录下最佳小组和同学并及时公布评选结果。长效评价可采取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总结的形式,另外也可联系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给予全班表扬。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创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1]郝宪君.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
[2]马乾龙.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吉林教育,2015(1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