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兰芬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清涧中学)
陕北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章兰芬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清涧中学)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物教学全面走进了新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并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一般来说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相对单薄,概念和理论多,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师生更多地了解乡土知识,体会家乡的可爱,感受家乡的变化,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陕北乡土生物资源
“陕北乡土生物资源”是指在陕北地区独特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丰富的生物资源,它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陕北乡土植物资源包括红枣、仁用杏和马铃薯等。此外,陕北地区还拥有草场资源、农作物种子、蓖麻、杂粮资源(如荞麦、谷子、高粱、玉米、绿豆等)等。陕北乡土动物资源首先是榆林市红碱淖湿地的水鸟。陕北枣林土壤动物数量较多,属于22目;陕北林地还广泛分布着松鼠、黄鼠、草兔、鼢鼠、跳鼠、田鼠、沙鼠和鼠兔等啮齿动物。陕北乡土动物资源还有白绒山羊、陕北林区昆虫药用资源等等,其种类非常丰富。陕北乡土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陕北具有如此丰富的乡土生物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整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能使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教材由于其运用面的广泛性,并未列入太多的陕北乡土生物资源,并且校本教材的陕北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课堂的整合方面也是一个空缺。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课堂中通过渗入学生熟知的生物资源,展开与课程目标相关的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列举几个陕北乡土生物资源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实例。
实例一: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
抗旱植物——沙棘在导入环节的应用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水在活细胞中的含量最大,即使是抗旱植物沙棘中的水分含量也最多,那么生活在沙漠地带的沙棘中的水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沙棘为什么能抗旱?
实例二: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二节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计算——陕北延安甘谷驿红薯作为实验材料
课前准备:
比赛:每个学习小组研究不同温差条件下,红薯的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
导入:
【学生活动】讨论为什么温差大,有机物积累多?
【教师】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因此,净光合速率大,积累有机物多。
【教师】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绿色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有光,呼吸作用则时刻进行,与光无关。
实例三: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陕北红枣作为实验材料
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物 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具体原理:
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实验材料: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本实验以陕北新鲜红枣果肉为材料。
实例四: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陕北黄土高原地带群落演替情况调查作为课后拓展题。
课文的2个拓展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后完成:(1)调查或搜集有关资料,撰写《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小论文。(2)收集学生所在地区(黄土高原地带)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实例五: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三章 遗传和染色体
第二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伴性遗传——陕北某家族红绿色盲遗传现状作为素材。
教师布置课前调查任务:每个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某家族红绿色盲遗传现状调查并画出遗传系谱图。导入课堂时,多媒体显示小组调查成果——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并引导学生分析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提出问题:(1)计算出各种遗传方式其后代中红绿色盲的患病概率。
(特点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哪个亲代,遗传给哪个子代?
实例六: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秀延河清涧县城区流域水体菌落总数调查
介绍实验目的、原理(板书)
1.实验目的:尝试调查秀延河清涧县城区流域水体菌落总数。
2.实验原理:
菌落总数(aerobic bacterial count)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h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检测意义:作为一般性污染的指标,即评价被检样品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和安全性。水样菌落总数越多,说明水被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越大,但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
3.水质微生物的取样方法:
取样装置不能是新的污染源;不吸收或吸附某些待测组分;不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保证从采样到分析期间,样品各组分的浓度不发生改变。
水源水样:选有代表性的地点及可疑地方,一般距水面下10~15cm采样。采样后,将瓶塞盖好,再从水中取出。
4.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
总之,将陕北乡土生物资源整合到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研究体现了新课改对高中生物课堂的新要求、新定位。渗透了乡土生物资源的生物课堂并非是将教材中已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迫使学生理解和他们的生活相对较远的现象和知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探究,或者以学生熟知的生物或现象进行课堂导入,布置课前及课后拓展作业,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及讨论交流,最终获得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及建构主义的教学内涵。
[1]李苏楠,刘学敏,杨琳,等.陕北生物资源开发与水苏糖基地的建设[J].资源科学,2004.
[2]贺宏年,陈锦屏.红枣产业化对陕北经济发展和开发西部的重要意义[J].中国农学通报,2001.
[3]肖红,汪青雄,王中强,等.陕西红碱淖湿地水鸟组成及多样性分析[J].四川动物,2010.
[4]孙鹤鸣,孙建辉.挖掘生物乡土资源,追求高效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
[5]罗丽琴.当地生态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整合与利用:以广西宜州市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1.
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课题“陕北乡土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YLKT16118)。
·编辑 温雪莲
章兰芬,女,1987年4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就职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中学,研究方向:生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