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问题与策略

2016-03-03 06:27:00颜雪莲
新课程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问题与策略中职学生

□颜雪莲



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问题与策略

□颜雪莲

【摘要】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迎合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职业精神方面的缺失现象,本文阐释了其深刻内涵,总结出各种职业精神缺失的表现,并综合分析其根本原因,就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出了探讨性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问题与策略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课程体系改革、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而学生的道德意识、职业精神等软技能的提升却并未产生较大的改观。因此,近年来许多中职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诸如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工作态度马虎散漫、团队合作意识淡化、诚信意识薄弱、服务意识不强、频繁更换工作等问题纷纷涌现,既损害了中职学校的声誉,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长远的职业规划。

究其根本,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工作的效益和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那么,企业也将前所未有地对员工的职业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把具备熟练精湛的专业技能视为首要任务,但仅仅拥有一技之长而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无异于一台只会重复单一操作的机器,难以创造性地实现工作价值。所以,只有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才能使学生成长为与社会接轨的人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解读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以本职业从业人员共同拥有的职业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对本职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信誉感为基础的,是一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精神包含着责任感、使命感、团队合作、敬业爱岗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身心成长也步入关键的年龄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职业认知正在逐步完善和形成过程中。为了面向社会工作的需要,中职学生在校阶段一直在做着就业前的准备。因此,学校要依托德育教育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使之形成职业精神,实现角色的转变,适应企业的需求。

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重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我们认为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是指以学生所学的专业的职业要求为基础,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业过程中需要的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规范。职业精神养成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将学生的职业精神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

二、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的表现

1.消极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目前众多企业衡量一个求职者是否合格的基本门槛。现今从业人员的频繁跳槽已经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乃至企业的稳定发展,就是因为缺乏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即爱岗敬业精神。由于90后的中职学生大多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在家庭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对他人、社会缺乏责任感,安于享乐,畏惧困难。选择工作时以功利为前提,没有严肃认真的对待态度;工作中又缺乏耐心和恒心,拈轻怕重,斤斤计较,没有融入企业文化,更谈不上对岗位的热爱和忠诚,以致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一个缺乏敬业精神的人,就容易屈从于困难,更无从实现自我的职业价值,

2.职业责任淡薄

职业责任是建立在对职业的深刻认识上,从学生心中产生的对个人、社会、他人负责任的内心信念。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许多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脑里不想活儿,心里不装活儿,眼里看不见活儿,见机就偷懒、马虎了事、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毫无对岗位的热爱和忠诚,更别说干一行爱一行。常常对工作环境或条件满口抱怨,以借口来推卸责任。一旦工作中出现纰漏或失误,不是及时地担起责任,寻找解决方法,而是迅速地推脱自己的过错,归咎于客观原因,不从自身寻找问题的症结。做事好高骛远,不注重细节,小事不肯做,大事又干不了。

3.无视职业纪律

古语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职业纪律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保障岗位职责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不少在学校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以为企业如同学校一般仅仅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不以为意。就业后依旧自由散漫,不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随意迟到旷工,违反操作流程,不执行分派的工作任务,或者执行中大打折扣,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甚至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遇到简单乏味的工作,他们往往丧失耐心,马虎大意,忽略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为了讲求效益,只重量不重质。小则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大则影响企业的信誉。

4.不良的职业作风

职业作风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化了的表现。不良的职业作风主要体现在团队合作意识淡然、诚信精神淡薄、无私奉献精神淡化、消极被动等方面。

(1)团队合作意识淡然。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制胜的法宝之一。而中职学生受独生子女利我思想的影响,在情感上比较冷漠,经历多次学习失败后拒绝与父母、师长沟通,对他人常怀不信任感,导致自身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进入工作岗位后,较难适应角色和环境的变化,使得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合作,致使工作取得的成效甚小。

(2)诚信精神淡薄。无论对人对事,每个人都应遵守真诚守信的道德规范。诚信,既是个人获得职业成功的基石,也是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准则。某些中职毕业生在校不遵守校规校纪,考试作弊,对老师同学撒谎;就业后也随意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打折扣,产品弄虚作假。这样,不仅阻碍自己的职业发展,还会给企业带来名誉上的损失。

(3)无私奉献精神淡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想已严重影响身为90后的中职学生。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以获取利益的多少来衡量职业的价值,并不受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责任感驱使。因此,就业后他们往往消极怠工,不能吃苦,斤斤计较,拣轻怕重,无法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然也不可能取得出色的工作业绩。

(4)消极被动的作风。在学业上屡受挫折的中职学生,思想萎靡不振,学习不思进取,生活态度消极散漫。就业后,他们将这种状态延续到工作当中,缺乏主动性,做事不灵活思考,问题不深入钻研,对待任务拖拉推诿,在岗位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游离于工作之外,体会不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就更不可能在职业生活中有何建树。

三、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的中职学校大多以技能立校,高度重视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建设和改革,而对于公共基础课则视之为鸡肋。就德育课程而言,从其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学校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都存在很大问题。首先,德育教材所选取的案例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很多已经非常陈旧,不具有时代性的特点;阐述道理时,所使用的观点和提出的目标又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这样,不符合针对中职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宗旨,使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其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教学检查,将德育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的附属,大幅削减课时,对其改善教学手段的投入甚少,只能依靠教师自己想办法,因此多是沿袭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职业精神从何培养。

2.学生认识上出现偏差

中职学校入校门槛低,升学失败的初中生把它当作混大年龄的托儿所。进校后学习积极性更差,职业目标模糊,自卑心理严重,由于自小养成的“小姐少爷病”带来不少的坏习惯,对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极为抵触。虽然渴望能够就业自立,但克服困难的意志不坚定,适应环境的能力差,缺乏吃苦奋斗的精神,导致就业后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学生将获取职业资格证视为唯一的求学目的,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无关紧要,而忽视了对自己品行的约束,造成责任心不强、纪律意识薄弱,无法适应未来企业的规章化管理。此外,受社会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在校活动往往不以锻炼能力为目的,却看成是抛头露脸的机会;在择业时又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要求钱多活少,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背道而驰。

3.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

如今大多数中职学校都与企业密切联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但侧重点往往放在实践基地建设、技术产品转化、定向技能人才培养上,忽视了相关行业职业精神和职业要求的交流探讨。而学校德育课程则偏向一般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各个不同专业的针对性不强,造成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节的现象。此外,在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践基地、教学设备、研发资金的同时,没有派遣相应的职业指导人员,站在企业的需求角度,开设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学生的职业品行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四、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策略

1.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以各种节日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契机,开展各种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爱国教育中感受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感恩教育中体会懂得回报和付出,在集体活动中学会沟通和合作,在尚学竞技教育中崇尚不断学习的精神,在成才教育中提高职业意识。通过学校培养实践证明,主题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重新树立自尊自强的意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挖掘自身潜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活动中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细节决定成败,要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平时一言一行的规范当中去,把课堂上接受的教育,内化为自觉的意识,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注重细节,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按时做好早操,认真打扫环境卫生,提前进入教室,上课不玩手机不睡觉,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只要每日坚持做好,就能潜移默化地改掉不良习惯,对职业精神的养成也大有裨益。此外,中职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以员工守则为规范,在学生教育中引入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使其尽早认识企业的职业要求,知晓职业精神的内涵。

3.以专业为载体的特色教育

中职学生在校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相关岗位的职业精神要求也应贯穿教学过程。通过课堂视频、顶岗实习、优秀毕业生座谈会、企业管理人员讲座、实地参观企业场地等各种形式,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案例和亲身经历中,多方面接触本行业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提前打好预防针,避免学生在入职时手足无措、适应困难。最终,使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富有强烈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安全生产、质量为先、讲诚信懂奉献、讲团队合作精神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4.以德育为阵地发挥引导作用

(1)作为道德引路人的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中职教师得体的言行举止,高尚的情操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其职业精神的养成。

(2)以环境影响人,校园内随处可见的企业管理名言、标语,“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工作就是权力,权力就是责任,一分权力,十分责任”,“大局意识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团队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保障”……时时刻刻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

(3)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加快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以更加生动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合作、创意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并升华为内在动力,严格要求自己。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精神作为企业日益重视的就业必备条件,给学校将来的养成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充分发挥中职德育的巨大潜力,集全校之合力,共同引导学生提高职业修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适应社会的优良品行,以从容应对未来岗位的具体挑战,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尚华,方小斌.论农民工职业精神的培养[J].文史博览,2006, (20):4.

[2]董煜峰.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编辑:郝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5-0098-03

作者简介:颜雪莲,硕士,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问题与策略中职学生
初中英语核心问题下的“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08:59:45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国企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名师工作室区域发展建设问题与策略的研究
信息网络条件下党员教育工作问题与策略研究
绘本阅读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18:50:59
诗词鉴赏对中职学生德育的提升作用探讨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23:58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