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浩 万红先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管理学课程授课形式的长期目标重视研究*
——以“跨文化管理”课程为视角
陈 浩 万红先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一直以来管理学课程被认为是经济学课程的一部分,其授课形式大多也是按照经济学课程的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其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对管理类学生的课程的授课形式不仅仅满足于理论掌握、实务理解,更需要培养其长期的战略性眼光和解决运营管理的技巧。
跨文化管理 战略培养 理论学习
一直以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往往被大学教育忽视,在“经管不分家”的认识下,管理学课程经常是按照经济学课程的方式进行讲解,也就是理论讲解为主,配合案例教学,也就是所谓的“理论结合实践”。这样的培养模式可能满足了社会和企业对管理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企业对管理类毕业生不仅仅重视其理论水平,以及对某件管理型案例的处理能力和处理结果,更越来越倾向于对企业长期利益提升的把握和对企业任何管理事件的发生有贯通的解决能力。
“跨文化管理”课程是管理学中的拓展型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之上,重新塑造企业的独特文化,最终打造卓有绩效的管理行为。“跨文化管理”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文化”理论的陷阱,对“文化”的讲解往往因为枯燥难懂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了课程的效率,也偏离了课程的设置目标,更脱离了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管理类课程的短期目标,即理论理解和案例分析,长期目标即战略培养和管理提升,如何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取得平衡,日本神户大学经营学院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很好的体现了重“长”兼“短”,对管理类学课程的讲授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社会对管理类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专业性突出体现在全球视野下从事管理活动的职业定位,强调理论和实际工作技能尤其是软技能的平衡;综合性意味着管理类学生要具备宽厚的知识面,学习多门多学科的课程,塑造较高的执业操守,形成广博知识与较强能力的综合素质,胜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成功开展管理活动的工作;开放性突出培养过程和方向上的开放特征。“跨文化管理”课程的出发点就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跨国公司中的各种文化的特征,能够熟练辨别各种文化的差异,即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在掌握了多种文化的理论知识之上,学生需要建立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并熟练归纳各种联系于一个公司体系内,即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最后,“跨文化管理”课程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包容其他的学科和课程,熟练应用于国际化经营管理中。因此,“跨文化管理”课程的授课形式的探讨也是对管理学专业的发展和提高的有益探讨,也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学培养体系的有益探索,更是为本科生教育中如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一直以来,在“经管不分家”的认识下,管理学课程的讲授方式被赋予了经济学课程的外表,经济学课程虽然也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更偏向于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这样的讲解方式对管理类学生虽然能够促进理论学习的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但是与社会的期待和企业的需要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对管理类人才已经不再局限于“能说、能做、会解决”的短期阶段需求,更倾向于人才的“会说、会做、巧解决”的长期战略要求。以“跨文化管理”课程为例,其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有效的管理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的技能。但是在具体授课中,我们发现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偏重于对“跨文化”的解释和说明,而如何有效的使“跨文化”应用于“管理”中,教材也很难给出实际性的答案,而且,对“文化”的讲解篇幅过大也降低了对“管理”的探讨时间。此外,区别于法律、政策等有形的书面文书,文化的“无形”与“多样”也是阻碍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问题点,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多样化文化”进行“多样化管理”,从而达到“多样化战略”也是教学中难点。
建于1902年的日本神户大学,是日本旧三大商科学校之一,因此以经营学最为著名,是日本现代经营学研究的发祥地,也是日本经济学、法学研究的重镇之一。经营学部、经济学部和法学部作为神户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三个学部,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尤其在财经界的校友较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提高,神户大学现在已经拥有学生16391人(其中研究生4695人),教职员2460人,14个教学机构。作为日本极富盛名的专业之一的神户大学经营学院,通过100多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积累,在本科教学上非常重视学生经营实践能力和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统一,其经营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就是“中层管理干部”(东京一桥大学经营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级管理领导”),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基本技能,特别是能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神户大学经营学院在讲授“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时,在理论讲解之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营销战略的制定。在这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现实,或者说是降低了学生的操作难度,又提高了课程应用的实际效果。学生被要求针对自己家乡,或者自己身边较为熟悉的商务活动去收集资料,提出营销战略。例如,有的学生针对自己家乡的旅游资源开发,也有针对家乡工厂的转型升级,家乡农产品外销方式的改革等等。在营销战略报告课堂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调查事例进行说明,重点说选题的意义和营销的思路,并详细列出战略步骤,特别是鼓励学生实地调研。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不对称。虽然高校培养也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但是全球化的发展又把对人才的需求推高到了“企业长期利益提升”的贡献者。而管理学类学生更是这样的贡献者的核心组成之一。如何让管理学课程走出经济学的束缚,拓展管理学科自身的特色,让管理学的学生为企业的中长期战略服务并做出有效贡献,是我们现在需要面对的课题。以“跨文化管理”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教材较多,但是内容上大同小异,基本都是站在“管理”上谈“文化”,对学生真正解决跨文化的管理业务较缺少理论指导建议和实际利用对策。其实,我们只要把该课程分解就可以发现,这门课程就是要讲清楚以下四个问题:1.如何清晰本企业的文化价值导向,也就是企业的独特文化是什么;2.如何避免文化的本位主义,也就是如何从“同化”走向“共存”;3.如何确定本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也就是如何利用文化差异为企业经营服务;4.如何进行人才的本土化培养?也就是人才和企业融合,人才之间的融合问题。只要明确了这四个基本问题,再结合学生身边的真实企业战略的案例,以案例为中心,用这四个问题启发学生,结合教学理论,应该能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
陈 浩(1977-),男,汉族,陕西石泉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跨国企业战略;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指标研究”(acjyzd201629)。安徽省教育厅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项目(2015msgzs137)。安徽省教育厅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际商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zy024)。
万红先(1966-),女,汉族,安徽颍上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