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娟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研室 浙江绍兴 312300)
核心素养下“生命主题”课堂教学路径初探
——由一节优质课引发的教学思考
董玲娟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研室 浙江绍兴 312300)
初中起始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将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相比,《道德与法治》更加凸显生命教育,拉大了生命主题教育的框架,加大了生命教育内容的比重,这一变化顺应了“健康生活”这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可尝试通过营造关爱生命的氛围、唤醒关爱生命的自觉、激起探寻生命的向往等有效路径,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思品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
在最近举行的绍兴市初中社会思品优质课比赛中,上虞区张颖老师执教了《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张老师通过情景的创设和精妙地设问引领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45分钟的课堂里,张老师营造了关爱生命的氛围,唤醒了关爱生命的自觉,激起了探寻生命的向往,赢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核心素养下“生命主题”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开展,结合张老师的这节课,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是发展生命、完善生命,并最终使得个体生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获得幸福人生的伟大事业。
【片段一:探问生命】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是“生命的冥想”。张老师让学生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调整呼吸,闭上眼睛。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张老师低声轻语:“我们的生命从一张白纸出发,然后不断地经历,慢慢地感受,一圈一圈地包裹、缠绕,慢慢织出一个五彩的茧。记得那一年,我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一年级,我欣喜地挂上鲜艳的红领巾……三年级,我有好朋友了……六年级,我毕业了……。你会为你的小学生涯画上什么颜色呢?你想对当时那个一脸稚气的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张开眼睛……。”
设问1:我会为我小学阶段的生命画上( )色,因为( ),我想对那时的自己说( )。有的学生说:“我会为我小学阶段的生命画上彩色。因为我的小学阶段有快乐、有悲伤、有忧郁。我想对那时的我说你很棒。”也有学生说:“我会画上红色,因为小学是最轻松的阶段,我想对那时的我说你真幸福。”还有学生说:“我会画上红、黄、蓝,因为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我想对那时的我说你真努力。”
设问2:16岁的时候,我憧憬我的生命是( )色,因为( )。有的学生说:“我憧憬我的生命是蓝色,希望自己那时候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祥和的心境。”有的说:“我憧憬我的生命是紫色,一半时间在学习,一半时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的说:“我憧憬我的生命是红色,通过努力奋斗,得到令人喜悦的成绩。”有的说:“我憧憬我的生命是青色。青色是绿色加上白色,16岁是奋斗的年龄,绿色代表希望,白色代表清纯。”有的说:“我憧憬我的生命是金黄色,绽放出自己的光辉。”等等。
设问3:请以16岁的你,给现在的你提一个建议,怎样让生命过得充盈?有的学生说:“做义工,去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有的说:“看更多的书,感受心灵的旅行。”有的说:“把自己穿不了的衣服放在小区门口的旧衣收纳箱里,寄给需要的人。”有的说:“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比如跆拳道、绘画等,并能坚持下去。”有的说:“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不同的人交往,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有的说:“向自己的理想冲刺。”等等。
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并阐明自己选择的理由,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而且也为学生个性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当然也能折射出学生对不同时期生命状态的独特理解。从“回忆小学阶段的生命颜色”到“畅想16岁的生命颜色”,再到“16岁的我给现在的自己提建议”,张老师的三个设问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并认同选择过一种充盈的生活对自我生命成长的重要性,这样的设问正是顺应了“健康生活”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凸显了生命教育的内涵。这样的课堂关注的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生命的成长,课堂真正成为了一个充满着关爱生命气息的能量场域。
“生命自觉”是叶澜教授最早提出来的,她说时代呼唤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观。“生命自觉”简单的说就是“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明自我”就是能够自觉体认到自我生命的独特和与众不同,也能够清楚知晓自我生命的局限和限度。“明他人”,具有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敢于主动承担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明环境”就是对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片段二:珍视生命】新课的第二个环节是“珍视生命”。张老师出示“老人倒地”的图片,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设问1:遇到这种情景,你会选择以下角色中的哪一个(围观者、救助者、回避者)?请说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谈谈你作出这个选择的理由。有的学生说:“我选择当围观者,因为怕遇到麻烦。”有的说:“我选择回避者。因为现在碰瓷的人很多。”有的说:“借别人手机打120救助电话。”有的说:“不管他是不是碰瓷的,我都会选择救助者这个角色。因为如果他真的倒地,那么对他的生命救助是一刻都不能耽误的,没有时间可等待。”
设问2:当学生比较谨慎地在围观者和回避者傍徨时,张老师及时追问:“如果摔倒在地的是你的亲人,你希望路人扶还是不扶?如果路人都选择围观、回避,你会怎么想?”虽然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这样的设问都使学生认识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无形中唤醒了学生关爱生命的自觉。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他们还未能全面分析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所见到的社会现象。选择“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话题,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课堂上,张老师并没有一味灌输“倒地老人必须扶”的道德要求,而是注重唤醒学生关爱生命的自觉,使学生在对话、思考和互动中体悟到自我生命的局限,领悟到对他人生命的敬畏,认识到承担关爱他人生命的责任,这正是“责任担当”这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追求。这样的课堂从“道理”的传授转向“道路”的探寻,使课堂真正激发起学生关爱生命的冲动,使其成为自觉自愿自发的一种思维模式,进而固化为日常的行为模式。
肖川教授认为,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全部教育的追求。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我们应当珍惜它,善待它,活得丰富,活得光彩,活得有力。
【片段三:绽放生命】新课的第三个环节是“绽放生命”。张老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尼克·胡哲(Nick Vujicic)的人生经历视频。尼克·胡哲于1982年12月4日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演讲家。他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在多年磨练中,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帮助他超越了健全的大多数人,取得非凡的成就。视频观看结束,张教师提出三个设问。
【设问1】这个视频最震撼你的是什么?没有四肢的生命有其存在的价值吗?有的学生说:“他没有四肢却能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他用自己的生命、乐观的态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有的说:“他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有的说:“他从抑郁、自卑中走了出来,并把这种信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激励更多的人。”有的说:“他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让生命更加绚烂。”等等。
【设问2】你能从尼克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哪些正能量?学生经过思考后,分别给出了 “勇气”“坚持”“信念”“乐观”“永不放弃的心”等答案。
【设问3】尼克通过哪些活动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学生说:“他通过举办残障人士运动会,让残疾学生也能参加到学校的活动中来。”有的说:“他通过到全世界各地演讲,带给人们勇气和坚持下去的力量,鼓舞和他一样陷入困境的人们走出来!”有的说:“创办没有四肢的生命协会这个公益组织,帮助和他有相同经历的人们。”有的说:“他用自己的乐观感染他人。”有的说:“他通过拥抱带给他人支持和鼓励。”等等。
人的生命包含着“小我”和“大我”两层涵义。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为了自己活着,可以称之为“小我”;为社会及亲友尽责尽力,以社会为己任,可以称之为“大我”。人要活得有意义就应该有“大我”意识,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尼克·胡哲运用自己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教学素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寻生命意义的愿望,激发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向往。
生命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底色。思品教师应通过探寻多种教学路径开展“生命主题”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关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同时彰显思想品德应有的学科价值,落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