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成就精彩课堂

2016-03-03 22:05江苏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214000钱云娟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6期
关键词:对折对话周长

江苏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214000) 钱云娟

多元“对话”,成就精彩课堂

江苏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214000) 钱云娟

多元“对话”,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撬开”练习课难上这一坚冰的“利器”。通过与教师、同伴对话,与内容、策略对话,与自己对话,进一步将学习与理解引向深入。

对话教师内容策略

众所周知,练习课不容易上,想上好则更难。一般的练习课,学生常常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因熟而生厌。如何破解这一棘手的“难题”,让练习课像新授课一样令学生向往和期待?我想,唯一的路径便是尊重学生实际,用设计改变“窘况”。教师要让练习课承载更多的挑战,要放手让学生在充分的对话中不断探索与发现。通过施乐旺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练习”,我学习与感悟了施老师的教学理念,强烈感受到学生始终敞开心灵,作为课堂对话的一方而存在。

一、与教师、同伴“对话”

也许,对教师而言,成功对话的首要条件是倾听学生。施老师没有固守教材、自说自话地让学生背诵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给学生充分暴露和表现的机会:“在A4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有什么方法?”学生表示都会了,就先让学生操作;“在A4纸上的右上角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求图形的周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表达,就让学生说。施老师多次走下讲台,避免了独白式的演讲,使师生对话成为可能。如果倾听之后只有附和与赞赏,那么这样的对话便失去了教育最初的意义。在施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之间有争论,有坚持,课堂也随之精彩起来。

二、与内容、策略“对话”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数次对话中,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知道了对折后的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确认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随着探究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也不断走向深处。

【对话1】在学生熟练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后,施老师让学生独立想象“一张A4纸还可以折出什么图形?”学生思考、操作,交流“对折后(左右方向对折、上下方向对折)的两个长方形面积是否相等”,并得出结论:对折后的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紧接着施老师引导学生猜测:“对折后的这两个长方形周长也相等吗?”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赞同声和反对声交织在一起,施老师借此机会,让学生通过讨论来验证,得出结论: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此时施老师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立刻反问: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吗?学生马上借助刚才的解题策略,通过数形结合,完成记录单(规定周长为100厘米,求不同长方形的面积),学习热情高涨。

【对话2】施老师组织活动“先把A4纸左右方向对折,接着上下对折,然后把对折的A4纸展开,撕去右上角四分之一的小长方形,让学生算出新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开展“解题策略大比拼”比赛,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接着运用课件的演示,把图形的缺口往中间推,成了“凹”字,让学生求这个凹字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显然,和原图比较,面积不变,周长变长了。更有趣的是,施老师再次利用课件演示把图形的缺口往上推,成了“凸”字,凸字形图形让学生求这个凸字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很快,学生就得出,凸字形图形和凹字形图形相比,周长相等,面积变大了。

两次对话中,一张A4纸贯穿始终。学生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单纯计算,到认识解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所需要的解题策略,学会了灵活地选择算法。这是教学内容、解题策略为我所用,而不是人为题目所累,既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与自己“对话”

所谓与自己对话,即让自己脱身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的所作所思,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置于被思考的对象这一地位。一般来说,学生是不善于或不乐意和自我对话的,或者说他们的反思常常是一次性的、蜻蜓点水似的,处于“潜意识”状态。但是,在施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是这样吗?”从一开始草率自大的“是这样”到最后谨慎自信的“是这样”。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有征服困难的成就感和自我成长的欣喜,还有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深刻体验。

正是在这种平等、开放的对话的指引下,在施老师的课堂上,看到的不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与知识匮乏的学生”,而是有着学习天性,拥有原始稚嫩的语言与独特且宽广敏捷的思维,敢想、敢说的活泼真实的孩子。

(责编金铃)

G623.5

A

1007-9068(2016)26-009

猜你喜欢
对折对话周长
对折十次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巧算周长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