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课堂文化增强语文学习动力

2016-03-03 21:10刘爱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套子职业高中动力

刘爱辉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广东中山 528471)

努力建设课堂文化增强语文学习动力

刘爱辉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广东中山 528471)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本文认为在课堂上建设一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课堂文化,利用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使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医治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的顽症。

语文课堂文化 学习动力 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气氛沉闷,课堂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但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很多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动力的教学法,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的合作教学法,把语文课程与学生专业内容结合起来的互助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如语文课程与学生专业内容结合起来的互助教学法,就受语文课程资源的限制,也受学校专业设置的限制。一旦它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不是很紧密,就会使教师的教学策略不能贯彻下去。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消退,至少学习积极性不能保持很久。[1]

所以说,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上有持久的动力,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固有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受周围的变化干扰,那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建设一种文化,形成一种学生认同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能产生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课堂文化机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行为准则,从根本上产生一种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成为学习的主人。[2]

那么,语文课堂文化建设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力有什么作用,又该怎样建设职业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化机制呢?

一、语文课堂文化建设对增强职业高中学生课堂学习动力的作用

综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既有导向作用,又有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还表现出对社会的一种凝聚作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社会学家认为,处于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该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其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就必然地会带有该文化的烙印。因此建设课堂文化的目的,就是想利用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使学生的对课堂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新的定位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中的基本时空,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师生的互动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文化也是一种交往的文化。这种交往不同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是在特定的文化时空中,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一种互动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必须符合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因此,课堂文化可以说是着眼于教学过程的一种交往文化。

职业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内驱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师生在课堂生活中交往的不平等性,导致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缺失。如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授受者,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知识的接受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只是配合教师的展示。这是一种漠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不尊重人的文化,其不平等性当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窒息学生学习的生命。还有职业高中大多数学生学业经常受挫,也严重阻碍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职业高中学生多数缺乏对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对语文课程呈现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一种冷漠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文化蕴涵着积极先进的文化因子,它的民主合作交流方式、创造发展特点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可以很好的化解教学中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它可以利用自身承载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迈向真善美,从而开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并找回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当然,在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一种文化确实是一个浩大、漫长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3]

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担负起这种课堂文化的建设工作呢?

二、利用阅读教学建设语文课堂文化机制,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一篇篇蕴涵着丰富人生智慧和人文内涵的文本,对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人生体验,增加必要的人生智慧有着巨大的作用。人们说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设过程。可见课堂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建设课堂文化的最好契机。在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文课堂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在阅读中对话,建设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文化。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对话,都是作为一种民主、平等、包容、坦诚的人际交往方式。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灵活地运用对话方式,坚持对话原则,也就是把一种民主、平等、包容、坦诚的交往文化灌注到了学生的的思想意识中,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到学习中来。

运用对话原则的阅读课堂不是目标预定性的课堂,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和动力跟着老师走的课堂。它尊重学生的动力和愿望,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有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如在课堂阅读的开始环节,我总要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看法以及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比如问学生:“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如学生回答不喜欢。我就会暂时改变原定的教案,围绕“说出你不喜欢的理由”与学生进行对话沟通。这样做有可能会影响一些知识点的落实,但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这正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动力的动力所在。

在阅读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促使学生学习发生的重要动力。如在语文下册的课文《合欢树》的学习中,讲到作家史铁生通过克服困难、不断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为了了解学生的成功观,也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成功观,我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话题“王宝强是否成功”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表达出很多不同看法。有的严重偏离我们主流文化价值观,如把“他有很多钱,他能赚到很多钱”作为成功的评价标准。在肯定踊跃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我感到了正确引导学生价值导向的紧迫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名人呢?于是我与几位认为王宝强很成功的学生之间进行了对话:“你为什么认为他很成功?”“你心目中的成功标准是怎样的?”“那你是如何评价励志作家史铁生呢?”围绕着这些问题,其他学生也开始了相互间的讨论。为了能回答好后面的一些问题,许多学生开始认真地研读课文。应该说,部分学生在课文的重读中修正了成功观。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也获得了一种启示,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文化,学生才会真正走进课堂。

可见教学对话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始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当这种民主的交往文化深入人心后,学生就会把平等意识渐渐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或者说是一种心理定势,在课堂上会产生表达自己的欲望。在与老师之间、在与同学之间产生讨论和争鸣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4]

2.在阅读中理解沟通,形成师生合作的交往文化

正像教育哲学所批判的那样,孩子的心到了学校,躯体和四肢也跟着进来,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达。职业高中学生学业的屡次受挫,使他们成为同龄学子中的弱势群体。对学业进步的渴望和恐惧,使他们的情感消沉内向。在作文中,很多学生表达了无法满足家长对其学业渴望的痛苦,以及不愿走进学校的想法。因此我总是设法利用语文中的阅读,给他们提供一种表达与交流情绪的环境,使他们在交流中有信心回到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完《装在套子中的人》这一课后,我就让学生谈谈现实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套子”问题。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许多套子如:“金钱”、“权利”等;也列举了自己生活中的套子如“分数”、“面子”等。为什么这些是套子呢?如何正确地对待套子呢?对金钱是套子的例子,学生举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惨痛教训;但对于分数、面子等为什么是套子,却没有学生说理由。作为感同身受的当事人,为什么不愿意说呢?我想是学生有所顾忌。为了打消学生的顾忌,我就先开头,举了自己的面子观,谈了在举办婚礼时为了顾全面子时的许多无奈和苦恼,以及怎样克服这些心理阴影的心路历程。学生在我的启发下,也纷纷主动举手要求谈谈自己在分数,面子问题上的困惑。在敞开心扉的交流中,同学们都感到心灵的贴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在讨论中,也理解了这样的人生道理: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套子中的,只有正确对待套子,才能乐观地面对生活。

3.在阅读中建立相互赞赏的评价机制,形成互创性的交往文化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如果学生感到自己在课堂上是无能的,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教学目标。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让他感到很自在、能理解他并尊重他的教师,学生就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都有一种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的观点缺少分量,又害怕说错遭到嘲笑,因此在课堂上轻易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反映始终如一的公正,满足学生交往中的“安全感”,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小说系列的学习中,为了使学生对小说主人公有更深入认识,我要求学生对几篇小说中的三位女人公——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进行比较。学生们大都采用了课堂上的分析,很少发表自己的认识。为此在学习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先批评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同时把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只言片语的独特见解也予以表扬。这一课堂细节安排,对学生的激励特别大。此后在对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形象进行分析时,同学们就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有几位同学认为“说别里科夫是反动沙皇的走狗”是没有根据的,他们认为别里科夫所谓的要“告密”只是一种使人臣服的手段,课文中并没有相应的情节说明他曾告过密,他只是一个可怜的人而已。学生能在课堂中表达出不同的声音,无疑是鼓舞人心的,我马上对学生的质疑表示了赞赏。

只有这样,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才会得到学习成功的快感。这种互创性的交往文化无疑最能体现语文新课程的人文本质。

4.利用阅读课文的价值取向,形成可发展的语文课堂文化。

承载着人类文化和人类智慧的课文,本身就是学生的人生导向,是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能真正面对未来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文化资源,是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形成可发展的语文课堂文化的基础。

如在小说《边城》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以“认识美,走进爱”为主题的教学课件。因为小说被认为是一部充满真善美的作品,小说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对我们现代文明人来说,可谓是一剂灵魂的清新剂;小说中那清新的语言所营造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因此我在课堂阅读中结合影视等多媒体手段,引进名家点评进行欣赏,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健康优美的人性美和淳朴自然的湘西民风。在这美与爱的阅读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美的意义、爱的真谛。这些阅读课文传递的语文课堂文化正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更是促进语文课堂学习的持久动力。

总之,建设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文化,最终目的是想利用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功能,形成职业高中学生全面的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持久动力。当然这也是我们语文教育者追求的职业愿景。文化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影响人们的是非观、审美观、价值观,也为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了大致相同的观点。因此,我们认为,一个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语文课堂文化肯定会对学生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为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语文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周秀琼,《新课程·教研版》,2012年8月。

[2]《语文课堂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马国军,《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3月。

[3]《走在“对话”之途的阅读教学》,李金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6月。

[4]《有效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追求》,孙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7月。

猜你喜欢
套子职业高中动力
CLASS STRUGGLES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套子
我所欣赏的套子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职业高中会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动力船
法国庆祝职业高中文凭创设30周年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