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016-03-03 21:10付鹏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疾苦呼唤杜甫

付鹏飞

(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

杜甫的诗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付鹏飞

(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

杜甫在诗歌中批判战争,呼唤和平,深切同情和关心着天下苍生的疾苦,敢于为平民百姓的利益发声,敏感多情却心系百姓,无时无刻不对民众的宽厚仁慈与无限同情,呼唤着和平的生活。

杜甫 和平 渴望

杜甫的诗作中多次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认识,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他从来不是活在“小我”中的一份子,晴雨冷暖,多灾多杀的环境中,他首先想到的并非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万民的疾苦,天下的休戚。杜甫对民众有着博爱的仁慈之心,对天下黎民施以无限的关注与同情。在它的诗歌中无时无刻不在呼唤和平宁静的生活。[1]

一、痛斥战争,呼唤和平

杜甫的诗作中多次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认识,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他质问统治者“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七首》其六),他对置人民于水深火热而不顾的统治者极为不满,“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七首》其一),对那种草菅人命,换取战功的做法极为不满,严加痛斥,“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粗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遣怀》),与孟子提出的“率土地而食人,与禽兽何异”的观点不谋而合。“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场上,活生生的热血二郎竞相死于刀光剑影之中,化为一堆堆累累白骨,实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真实写照。人民生活无法继续,双亲无依,妻离子散,“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无家别》)。“唉唉寡妇诛求尽,痛哭秋原何处村。”(《白帝》),男儿尽皆因战争而相继死去,“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民生凋敝,满目疮痍,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人民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安定,祥和富足的日子。“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行》)。他呼唤和平,祈愿再无兵战,天下之人都能男耕女织,重回盛世。“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他站在时代的前列,目睹着天下人的疾苦,期盼着远离战争,重获和平,远离战争和杀戮。[2]

二、敏感多情,心系百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诗人通常是感时的,他们多情敏感的心绪时常为外界细微的变化而牵动,从而形之于笔端。然而杜甫的感时之情异于别人,他从来不是活在“小我”中的一份子,晴雨冷暖,多灾多杀的环境中,他首先想到的并非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万民的疾苦,天下的休戚。仇兆鳌说:公与田夫野老相狎荡,盖能原于人而众悦之”,如在《羌村三首》中描绘了自己有幸从战乱中返回老家,众邻居携酒赠饮的场景。“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频仍,狼烟四起,民生凋敝,农事荒废,生计艰难,家乡父老闻听诗人归家,依然携浊酒相赠,他是真真切切地活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心忧天下,情系黎庶,其爱民情节溢于言表,全然没有士大夫阶层的大言空谈,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一名百姓利益的呼喊者和拥护者。黄生在《杜诗说》里面说:“杜公关心民物,忧乐无方,真境相对,真情相触,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⑥(《正月三日旧读上有作 简院内诸公》)。“药许邻人劚(《秋野五首》),“枣熟从人打”(《暂住白帝复还东屯》),以上例子足见诗人对劳苦大众赤诚无私的博爱之情。

三、抨击统治,敢于发声

在封建社会,帝王是群体社会中的最大宗主,集生杀予夺大权于一身,也被人们视为幸福生活的恩赐者。杜甫在《入衡州》里说:“兴衰看帝王”。然而,他对于帝王的情感却有些复杂。一方面,“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一贯的政治理想,他想借助君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让百姓收到恩惠。另一方面,他看到帝王昏庸无能,统治阶级为富不仁,残暴不仁的丑态,敢于大胆在自己的诗作中进行批驳和揭露。 论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始终坚持“志于道”,有着坚韧不拔的笃行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居然成蒦落,白首甘契阔”饱含书生的坚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他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疾苦和国家民族的安危,“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个层面上杜甫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信条,无论穷达都要心系黎民,兼济天下,不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议其政”。诗人身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并不执着于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直陈政事,切中时弊,不惜得罪权贵,这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在他对民本思想的追逐呼唤中体现的最为生动。“勿为新婚别,努力事戎行。”(《新婚别》),诗人十分清楚,有国才有家,这里面饱含着诗人的深思熟虑,不只是为了“同情”而同情。再次,他有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自己在“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己的茅屋被狂风掀翻,却仍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不满。[3]

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中原大地乃至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形形色色的自然灾害,杀伐纷争频仍,对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从古至今,民众对于灾难所致的伤害难以抵御,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我们,更应该秉承先人的人文关怀,心怀天下,使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个性都能充分融入社会属性之中,力争达到个性与社会性的一致。

[1]黄徹:《鞏溪诗话》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杨伯峻:《孟子译注》卷五、一、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王嗣奭:《杜臆》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48页.

付鹏飞(1992—),男,汉族,籍贯:河南舞钢,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

猜你喜欢
疾苦呼唤杜甫
无声呼唤
爱的呼唤
娘—
杜甫改诗
郑板桥巧解对联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
三月的呼唤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穿越时空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