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小学(518107) 邬荣平
构建开放式的科学教学模式
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小学(518107)邬荣平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过程,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对科学浓厚兴趣的过程。提高小学学生科学课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创新小学科学课内课外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开放式科学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过程,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对科学浓厚兴趣的过程。长期以来的千篇一律的教材,一成不变的教法,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所以,提高小学学生科学课的教学水平,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创新小学科学课内课外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都是使用全国通用教材,基本采用一致的教法。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上活课堂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1.整合教材,节时提效
按照小学科学课程安排,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每周2个课时,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每周两节课学科只能完成科学课本的教学任务。你想腾出更多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开拓学生科学视野,根本就无法安排时间。我在整合教材、节时提效方面,做了如下尝试:例如,我教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科学课时,我采取了单元备课、整合教材的方法。首先,我认真研读五年级整册教材,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进行单元整合。传统的教法需要8个课时完成,我整合后,5个课时完成第一单元,把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课时数由8个课时缩减为4个课时。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整合教材是方法,节省时间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的。创新必须做到省时高效。我在教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第二单元时,我制作了“种子发芽、豆芽生长”的动画片。把有关知识科学编入动画片中。小学生非常喜欢观看动画片。这样,他们就能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学习,毫无负担地掌握了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了解了如何选种子、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豆芽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通过观看动画片和绿豆生长短片,学生了解了绿豆生长的全过程,学习到课本之外的有关绿豆生长的许多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在学校小农场亲手种植绿豆。理论联系实际,深化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全班90%学生都会正确地种植绿豆,会撰写绿豆生长记录。这是传统教法根本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学校进行实验班和普通班质量抽测对比,实验班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实验班优势非常明显。
3.与时代同步,了解身边科学
为了应付考试,很多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教材,要求学生死读硬背课本知识。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狭窄的学生。由于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省了大量时间,我把省下的时间,适当组织学生观看最新科技报道、现场直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身边科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变单一的科学讲授课为综合性的科学课。例如,2015年抗日战争70周年大阅兵,我就组织学生到学校演播厅,连续两节课观看现场直播。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组织学生对我军现代化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引导学生建设伟大祖国,必须有和平的环境,和平环境必须有强大的军队作保障。强军靠科技,祖国未来靠青少年,小学生必须好好学习,打下良好的科技知识基础,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丰富多彩综合性的科学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呢?
1.求实——做好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备
3)气泡和团聚物的形成、运动、破碎、聚并带来了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低气速流化床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发生分裂或聚并,气泡逐渐变大或消亡,气固两相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上升气泡带动尾涡中颗粒向上运动,周围颗粒向下运动填补空白,在气泡周围形成局部的颗粒流动。进入高气速流化床,稀相中颗粒相互作用很小,对流动影响可以忽略,颗粒结构与运动平稳,与气体分子运动类似;浓相中颗粒摩擦作用较大,碰撞概率很高,在垂直向下重力和向上流动气流的双重作用下,又表现出很强的分散效应,聚集与分散并行,颗粒团聚物处于不断变化中。
要提高课外实践活动效率,必须首先做好实践活动的知识理论准备。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前,首先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明确实践目的。活动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
(2)明确实践操作过程。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活动的把握。对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
(3)明确实践中的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了实践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蚕卵为例,活动前要收集蚕卵的图像及实物,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大小有什么不同,颜色有什么不同,厚度有什么不同。
(4)明确通过实践得出结果。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设计、决策和组织等综合能力。
我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及个人爱好,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尽量满足学生的求新欲望。近年来,我组织了学生参观了深圳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深圳高新技术展览会。带领学生参观各类工厂。组织他们到奶牛基地、养蚕农场、花卉基地等场所参观。还安排他们管理校园花草树木,让他们参加种菜、养蚕等实践活动,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近年来,我班学生的科技绘画作品,社会实践报告,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资源,不断整合各种资源满足科学教学需要,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开辟班级资源
科学老师与各班班主任合作,与学校少先队大队合作。发动学生饲养小金鱼、小乌龟、养蚕等。把科学课、班级活动与少先队大队活动相融合。同时开辟生物角,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不同年级的教材,有目的地让学生亲手种植小植物,养殖小动物。
2.活用校园资源
我校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我利用此优势在校园内开辟了供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小农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根据各年级的教材内容,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如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生种树,第二学期学习种花。四年级种绿豆。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我们还在校园里建设了“气象站”。联系科学教材中的“天气单元”的教学,让学生直接去观察各种气象仪器、访问气象专家、亲自在气象站测量气温、风速、风力等探究活动,把气象站当作课堂。这样,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巧用校外资源
依托深圳市“创客节”等活动,广开校外教学资源。我校与闻名全国的“晨光”牛奶基地相邻,与现代农业基地“光明农业大观园”隔壁。学校周边有一次投资四百多亿的“华星光电”现代化企业,有十几家世界500强的大公司。社会资源极为丰富。我们经常邀请科技型家长及专家指导并参加学生的实践活动。聘请他们当辅导教师,为学生作报告。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播下爱科学的种子。树立学好科学,振兴中华的理想。
只有驾驭教材、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特约编辑左芸)
G623.6
A
1007-9068(2016)2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