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生 唐春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
盘江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影响
刘文生 唐春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
盘江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这一地区各方面面貌的不断更新。从远古的“自我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融入中央政权,直至明代被划入中央政权的区划版图,盘江地区随着贵州省步入了地主经济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有了长足发展,民族关系向着平等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在盘江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并于1982年5月1日成立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央政府给予了盘江地方以充分的自治权。旧时的“盘江八属”在当今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下,正后发赶超、蓬勃发展。
盘江八属;行政区划;民族
行政区划具有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三方面的功能。纵观行政区划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行政区划的最初起因主要是国家统治的需要,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经济因素只占极少的分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划分越来越多地考虑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作为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区划的经济功能比较突出。行政建制的撤设,行政区的规模等级、行政区范围的合理性及行政中心的设置等,影响着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与配置、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盘江地区大部分的县域区划的最初形成也主要是源于政治需要,但个别县域行政中心的形成则考虑了经济和民族因素。至1935年盘江地区主要行政区划——“盘江八属”形成后,盘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行政中心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尤其突出。由于该地区相对闭塞,致使盘江地区各县域行政中心设置的基本形成和合理调整所起的作用更加广泛,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促进了该地区的民族团结与融合,更大的作用是给该地区带来了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盘江地区本是中央政权鞭长莫及之地,在明朝之前,该地区长期实行着自我管理的土司制度,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历代中央政权都想取得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权。明朝时,中央政权在贵州建省(即1413年),在此之后,盘江地区包括后来形成的“盘江八属”终于真正意义上的被纳入到了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划范围之内。为强化对盘江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从明朝开始中央政府在盘江各地开始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为使全国行政逐渐归一,清初实行裁卫并县,盘江地区的裁卫并县,主要在康熙年间进行,至康熙二十六年,盘江地区的裁卫并县和贵州省同步基本完成。至乾隆年间,贵州省与周边省份的边界纠纷基本解决,盘江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期。
“改土归流”后,盘江地区的土司制度趋于瓦解,区域封闭局面解体、地区间的联系加强、政治一统,这就为人口流动、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本地区城乡社会经济和集市贸易的发展及商业的兴盛。与自然经济相匹配,行政区经济在盘江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盘江地区的每座府厅州县城都成为了该行政区内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不同生产领域、城镇与乡村间物资交流数量增多,范围扩大,流域内出现了多处新的市场作为交换各自所需的场所。以往的物物交换或以盐为交换媒介的经济被以货币(铜钱、金、银)为媒介的经济所取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盘江地区各现今的行政中心也各自凭借着自身的地理、民族、文化等等各方面的优势逐步脱颖而出。
雍正、乾隆、嘉庆将近一百年的时期,是盘江地区各方面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兴义府作为地方府地,其政治、军事制度日趋完善,辖地内人口稳定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领主制经济衰落,地主制经济迅速发展。而当时的盘县不属兴义府,为普安直隶厅(治今盘县县城)。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国民政府将贵州全省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这其中,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辖有兴仁、兴义、安龙、贞丰、安南、普定、册亨、盘县共8个县,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的“盘江八属”。国民政府在盘江地区统治时,采用“新县制”,在县一级以下,设乡、镇、保、甲,建立起保甲制度来统治人民。在整个国民党在贵州的统治时期,盘江地区一直处于第三行政区的管辖范围内,国民政府的各种改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盘江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政区相对稳定,即使在抗战时期,盘江地区的经济仍然得到较大发展。该区域的晴隆县在抗战后期,由于它作为大后方运输物资的必经之地的原因,还一度成为国内、国际关注的焦点。
盘江地区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处,贵州省西南隅,境内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三十多个民族,民族关系复杂。明、清改土归流以后,该地区仍然是苗夷杂处,文化未开,人民故步自封,罔知进取。政府每以地方之穷远,民风强悍,气候恶劣,相率裹足,视同化外,坐使强者拥兵自重,弱者呻吟沟壑,法治凌夷,习尚偷苟,仇仇必报,变乱相寻,边地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者,一直如此。
清朝后期该地区受天地会、太平天国运动等起义的影响,先后爆发过布依族王囊仙领导的反清起义和回民与当地政府、豪强矛盾引发的白旗军起义。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更是有豪强佣兵自重,与政府分庭抗礼,自行维持地方治安。民间纠纷悉以武力解决,寻仇报复习为犷厉,直至1935年5月,在盘江地区国民政府的统治代替了“武人统治”(地方军阀统治),“盘江八属(即兴义、兴仁、普安、晴隆、贞丰、安龙、盘县、册亨八县)”最终形成。在1935-1949年底,国民政府在盘江地区为推动经济发展曾进行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但因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始终没有使该地区真正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盘江地区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特别是1957、1958年中央政府对盘江地区行政区划进行过大规模调整,兴义专署被取消,兴义专署管辖的县级行政区域分别被划入安顺、六盘水,册亨并入安龙,晴隆并入普安,贞丰并入兴仁等。
1965年以后,中央政府适时恢复盘江地区的行政区划,兴义专署被恢复,辖兴义、兴仁、盘县、普安、晴隆、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9个县,专署驻兴义县城。1966年中央政府、贵州省委根据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盘江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将盘江地区的4个县级行政区域调整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即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这些自治县的设置极大的尊重了这些区域少数民族的习惯,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治权。之后近十几年的时间,盘江地区的人民虽然经历了我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但由于我党始终奉行民族平等政策,该地区的各民族之间从总体上来看是团结的,民族关系是稳定、和谐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中央政府、贵州省委、省政府依托盘江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在该地区成立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兴义、兴仁、普安、晴隆、贞丰、安龙、望谟、册亨八县)成立以来,盘江地区的民族关系越来越和谐,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和共同繁荣的局面。
盘江地区各县级行政区域形成以后,国民政府在“盘江八属”推行新县制,县为地方自治单位,一县之内县长负责,其职权为:“受省政府之监督,办理全县自治事项。”“受省政府之指挥,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新县制的基层单位还有区、乡(镇)、保、甲,并且这些地方行政人员往往都要被国民政府所培训。吴鼎昌在贵州统治时期,极力贯彻自己主张的“储县长于科秘之中”的办法,并以此对县级各机构人员配备进行更换,强化了国民政府对地方的统治。
册亨县城的最终选定、望谟县的成立奠定了盘江地区社会安定的最终局面。册亨县城先是于清代选址于郎卧,主要是防卫当地土目的反抗。但嘉庆、咸丰年间县城却多次被当地回仲起义所攻破,毁于兵燹。由于该地区人烟稀少,加之几度经历天灾、兵燹直至民国时期,县城毅然像山间村落,这一面貌严重影响着政府对地方的组织、管理。国民政府时期,曾经要搬迁县城至者楼,但因地方政府人员调整而搁浅,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建立了册亨新县城。县城是一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它的兴衰,反映了一县的面貌,更能反映出政府在该地区的行政力量、行政效能,进而反映当地的社会治安。册亨新县城的建立为当地人民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望谟县的成立是国民政府为了解决贞丰、紫云、关岭、罗甸插花地带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结果。该地区是贞丰、紫云、罗甸三县边区接壤地带,苗夷杂处,土匪豪强骚扰盘踞,而此地各县辖境过宽,控制不灵。1939年贵州省委接到刘时范上报的在该地立县的报告后,经精心准备于1940年3月日正式成立。望谟县成立后,第一项任务就是清剿地方“恶势力”,并组建了望谟县大队,每区建分队,并制定了各个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可行性方针。1941年初,望谟县境反政府势力被彻底清剿,地方社会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盘江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史告诉我们,行政区域划分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到地方政权建设、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民族团结。行政区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政建制的撤设、行政区范围的合理确定以及行政中心的设置等方面进行的。同时,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必然会推动民族融合、社会安定。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盘江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我们应该适时调整本地区的行政区划的级别,甚至是行政区划范围。我们的政府应在遵循行政区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刚性约束力规律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地方行政区的层级与管理幅度,不失时机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1]刘君德.中国政区地理[M].科学出版社,1999.
[2]李金龙.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一种现实主义的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朱建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5.
[4]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重要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5]刘小康.行政区划改革:视角、路径及评价[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03).
责任编辑:徐海斌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of Pan River Region
LIU Wen-sheng TANG Chun-fa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The vicissitudes of Pan River regi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which reflect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is region continue to update.From ancient self-advancement to blend in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gradually in the late feudal society,it was transferred to the tcentral government districts of the territory until the Ming Dynasty,Pan River region entered the landlord economy along with the Guizhou Province,agriculture,handicraft industry,commerce and so on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direction of equality,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in Pan River region,And the Southwest Guizhou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was established on May 1,1982, the central government gave Panjiang place with full autonomy.The“old Pan River eight genera”is catching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oday.
Pan River Eight Genera;Administrative Divisions;Nationality
1009—0673(2016)03—0035—04
TO98
A
2016—04—05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一般项目“‘盘江八属’行政区划变迁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XYYR05),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南北盘江流域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4GH028)阶段性成果。
刘文生(1979— ),男,山东单县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