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丽莎
(上饶师范学校 江西上饶 334001)
先天和后天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应丽莎
(上饶师范学校 江西上饶 334001)
从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我对先天与后天对个体心理发展影响的一些理解。同时,以边缘性人格障碍和Z先生的案例为例从客体关系的理论理解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再从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出发了解,以自恋为例。
古典精神分析 先天 后天 客体关系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先天的本能内驱力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先天的内驱力在古典精神分析中主要有两点:一是性驱力一是攻击性驱力。人们大多都在追求快乐的生的驱力,而在控制自身伤害他人的攻击性驱力。在这里提到的“控制”让我联想到弗洛伊德经典的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自我作为本我和超我的调节器,是追求现实的,自我也会在我们在后天的成长和学习中得以发展。在此理论中,我认为追求快乐和伤害他人的驱力也许是天生的,但是作为后天成长中的自我必须要学会调控驱力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学习和掌控的。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之父,而克莱因就是客体关系之母。克莱因认为在婴儿未出生之前,母亲就已经成为婴儿的存在,可以说母亲构建了一种无意识内在知觉形式,这种直觉形式是婴儿先天拥有的。同时,由于婴儿在出生时感受到的痛苦以及子宫内安全感的失去使婴儿觉得自己在被迫害、攻击,因此克莱因有一个与弗洛伊德相似的观点,她相信人有一种先天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导致自体毁灭。克莱因认为这种力量要通过“虐待他人或者自虐才能释放”。而个体的发展在后天要经历的是分裂和融合才能心理健全的成长。若在后天中出现了分裂上的问题,即没能与母亲较好的分离,则会导致一些神经症或者精神疾病的出现。我认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出现就与婴儿时期与母亲的分裂和融合没处理好照成的,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病患的眼中,一个人要么是善要么是恶。同一人也可以一天好一天邪恶。这就像是婴儿最初对母亲的体验,母亲(好的方面)和母亲(坏的方面)内射形成了儿童对世界好的和坏的部分的内在表象世界,再看到母亲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方面进行融合。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有可能是完全分裂,但是没有把世界进行融合,因此片面的看世界。在此,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z先生的案例”正是由于z先生在前俄狄浦斯期没有完成与母亲的分裂,因此也无法形成心理独立的个体。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最直接的,个体的成长离不开母亲。
科胡特提出的自体心理学中指出,自恋是其理论很核心的一个概念。他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里比多,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自恋。从这里可以推出,自恋在此理论中可以被认为是人成长中“先天”存在的。在后天中,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障碍。从这里可以看到原发性自恋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后天的挫折导致了病理性自恋。自恋在“后天”中对个体的影响可以表现为“摆荡的二端”即是自恋情感的连接和恰好的挫折来回摆荡,使个人发展。从科胡特的研究可以的出太多的爱和过度创伤都无法使转变的内化作用发生。太多的爱导致调用记忆的过程没有机会发生,过度创伤导致个体根本没有能力去调用记忆的经验。父母作为自体客体,对婴儿的自恋自体起到情绪共鸣等作用,而父母不能提供这种满足不神入孩子的自体,上述的这些不恰当挫折或者父母养育的问题都会影响孩子自体的形成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在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俄狄浦斯障碍,科胡特认为俄底浦斯障碍是次生问题,其原因实际在于父母的不神入孩子自体的后果。
我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学的学习者,在看案例做分析的时候也总是会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很多时候分析完案例后,我会发现其实除了一些早年创伤经验之外,有的时候遗传性的神经制以及早期母子关系对个体的成长有着一些更为内隐的影响。虽然,我们并不能只通过案例就去判断遗传或者早期母子关系,但是我认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者注意去考虑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于先天和后天的认识,我认为应该要看到其延续性和发展性的一面。我认为对于研究理论来说要知其本源,也要知其后续发展,更要注重实践,这对于后天发展中的我们来说同样重要。
在此,我想到《老子》中说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论是什么理论,无论我们的先天有什么样的界定,都需要我们在后天的漫长时间中做出努力来成为较健全的个体以及实现个体发展。而在人生中,我认为母子关系起到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作用,值得大家重视。
[1]熊卫.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0(4):193-198.
[2]郗浩丽.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观[J].医学与哲学,2007,28(19):44-45.Marjorie Taggart White,Marcella Bakur Weiner,怀特,等.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李彦亮.自恋的比较研究——基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与自体心理学理论[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6(8):00264-00264.
[4]陈香,张日昇.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诸理论关系探微[J].齐鲁学刊,2011(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