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形象及相关问题考略

2016-03-03 12:40申万里

申万里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陈友谅的形象及相关问题考略

申万里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摘要:陈友谅是元朝末年著名的农民军领袖,他“姿貌丰伟”,其个性中既有坚毅、果断、凶悍好战的特征,也有好猜忌、好权术、骄傲自大以及贪图享受的缺点。陈友谅最后的失败,与他的这种个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友谅在明、清两朝的湖广地区影响巨大,成为这里百姓和地方官顶礼膜拜的地方神灵。陈友谅的后裔元末在四川、湖北、江西等地定居,仍保持桀骜不驯的遗传个性。

关键词:陈友谅;大汉政权;沔阳

陈友谅(1320—1363),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人,元末农民战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于至正二十年(1360)在采石五通庙称帝,建元大义,国号汉。此后,这支农民起义军队伍的影响遍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成为元末长江中游实力最强的一支农民军武装。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与明太祖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中流矢而死。陈友谅44岁的一生,在长江中游一带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此后明、清之际都具有重要影响。明朝学者吴国伦记载:“伦先世从嘉禾(浙江嘉兴)徙居鄂渚(湖北),每闻祖父言国初陈友谅、张士诚事甚悉。”①说明陈友谅在明朝时期的浙江和湖北一带,被民间百姓广泛谈论,影响巨大。在清朝的文献中,关于陈友谅的记载也比比皆是,同样反映了陈友谅的影响。

陈友谅以及他建立的大汉农民政权,是以往农民战争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主要是在元末红巾大起义的背景下,研究陈友谅农民战争的发起、过程和大汉农民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等问题,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陈友谅的形象、个性、历史影响以及陈友谅后裔的一些情况,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陈友谅的形象与个性

作为元末农民战争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陈友谅是一个什么形象,是我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只是由于史料记载零散,想说明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关于陈友谅最权威的材料《明太祖实录》记载:

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鱼,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③

其他史料对这个问题也有记载,《明史》曰: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④

雍正《湖广通志》记载:

陈友谅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冒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友谅臂力过人,娴于武艺。⑤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友谅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渔家子,但其形象有三点与一般渔民不同:一是外表“姿貌丰伟”,器宇不凡;二是少读书,略通文义,作为渔家子能读书识字,在中国古代不多见;三是他还“臂力过人,娴于武艺”。陈友谅的这三个特点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威武、高大、体格强壮并能读书识字的农民军领袖的形象。

对于陈友谅的形象,清人王应奎有一些夸张的记载,他在《柳南随笔》一书中写道:

宋文宪公濂尝馆吾邑富家,一日,有丈夫从二童子来谒,自称卖文。谈论出入经史,至兵机尤长。宋公不能答,请其诗,曰:“吾一诗直二十金。”主人许之,诗成,甚俊拔。宋公以文请,曰:“吾文非白金不可。”主人又与之,援笔立成,文不加点。宴毕,请观宋公书室,出前金赠,曰:“仆非受此,为先生地耳。”遂辞去,使人送至海滨,舟师数千,军容甚盛,乃陈友谅也。以宋公有才名,欲礼聘为军师,听其论无武略而去,一邑大惊。*(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六,续修四库全书(1147册)影印清嘉庆汇抄本。

上述史料记载了陈友谅到作者家乡常熟(王应奎为江苏常熟人)聘请名士宋濂的情况。在王氏的记载中,陈友谅成了一个能诗能文、才华横溢的大丈夫,反映了陈友谅在民间百姓心目中的真实形象。

陈友谅这种不凡的形象,为他以后领导农民军成就霸业创造了条件。当然,陈友谅的成功与其个性更有关系,下面根据史料记载,探讨陈友谅的性格特征。

陈友谅个性的相关记载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毅、果断是陈友谅最典型的性格特征之一。陈友谅性格坚毅、果断,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至正十七(1357)年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失败,逃到黄州。当时,陈友谅虽然“隶文俊麾下……为领兵元帅”,他马上“乘衅杀文俊,并其兵,自称宣慰使,寻称平章政事”*③(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陈友谅传》。。这一行动使陈友谅成为这支红巾军中实力最强的人物。陈友谅在处理他与徐寿辉关系时的表现同样非常果断,《明史》记载: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遽发汉阳,次江州。江州,友谅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③

徐寿辉作为天完农民政权的皇帝,本人“木强无他能”,只是凭着“体貌魁岸”和“相貌异众,乃推以为主”*《明太祖实录》卷八《徐寿辉传》。。陈友谅处在徐寿辉统辖之下自然很难发展,于是他果断将其推翻,自己宣布即位,建立大义政权。

其次,勇武、强悍。作为农民军的领袖,陈友谅凶狠强悍、骁勇善战,这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保证。关于他这一个性的记载很多,明人吴国伦记载:

陈友谅,沔阳鱼人子也,与其弟友仁、友贵至正中剽掠村落,官军累讨不能平。*(明)吴国伦《陈张事略·陈友谅本末略》,学海类编本,《学海类编》第三册,第1259~1260页,广陵书社2007年1月。

这则记载反映的是陈友谅起义早期与其弟剽掠村落的情况,清人周昂记载:

陈友谅元季之枭雄也,彼其犷悍之性,兵食俱足,所向无前。*(清)周昂《元季伏莽志》卷四《盗臣传·陈友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此外,明董斯张也认为:“国初,伪汉陈友谅为劲敌,伪吴张士诚次之”*(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些记载都说明了陈友谅性格方面的凶狠强悍、骁勇善战的特点。

第三,猜忌心强、好权术。陈友谅生于元朝沔阳府的玉沙县,属于沔阳府治所所在地(依郭县),又做过官府的吏员,对元朝官场权术比较熟悉,因此也养成了猜忌、好权术的特点。《明史》记载:“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陈友谅传》。《明实录》也记载:“友谅有权术,兵强一时。”*《明太祖实录》卷十三。陈友谅的这种个性多次被朱元璋利用,实施反间计,大将赵普胜被杀就是朱元璋利用陈友谅好猜忌的个性实施反间计的成功例子。

陈友谅这种好猜忌、好权术的个性还表现在相信身边人,疏远或戒备非亲信下属,朱元璋利用其弱点,成功化解了陈友谅与张士诚的联合,《明史》记载:

太祖患友谅与张士诚合,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潮落舟胶,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乘轻轲走。*③(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陈友谅传》。

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对待下属的方式,或以信义待下属,或以恩惠待下属,或以法纪待下属,这些方式各有优劣,但对维持上下之间的亲密关系,形成一个牢固的战斗群体至关重要。陈友谅的这种以权术待下属的方式,使他在与朱元璋的较量中屡屡处于下风,最后为其所败。《明实录》就认为:“友谅有权术……及弑主称帝,群下多不服而叛,遂至灭亡。”*《明太祖实录》卷十三。可以说,陈友谅的失败,与其个性有关。

第四,骄傲、目中无人、盲目自大。陈友谅盲目自大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认为自己实力最强,盲目轻敌。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东征,明史记载:

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髙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橹箱皆裹以铁,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③

从这次东征的记载来看,陈友谅几乎是倾国而出,除了所有军队以外,家属、太子(陈善儿)、次子陈理均在东征之列,简直是不可一世,这样冒险的结果对陈友谅来说则是灾难性的,东征失败意味着大汉政权几乎覆灭。

二是陈友谅在战争过程中过分相信战船和军队,不懂得策略和争取舆论支持。陈友谅果断杀掉徐寿辉称帝,有利于这支农民军的发展,但弑主毕竟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需要合适的时机和借口,陈友谅过分相信自己的统治力,导致在道义上处于劣势,内部团结受到影响。当他攻下安庆准备进攻南京时,朱元璋大将军徐达说:“师直为壮,今我直而彼曲,焉有不克?”翰林学士刘基曰:“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时也。”*(明)吴国伦《陈张事略·陈友谅本末略》,学海类编本,《学海类编》第三册,第1259页,广陵书社2007年1月。徐达和刘基的胜利信心当然来自陈友谅的失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的湖口之战的关键时刻,朱元璋武力和攻心战术并用,对骄傲的陈友谅造成了很大打击。决战之前,朱元璋两次给陈友谅写信曰:

昨兵对泊潴矶,尝遣使赍往事,不睹使回,公肚量何浅浅哉!大丈夫谋天下,何有深仇。自辛卯以来,天下豪杰纷然并起,英雄兴问罪之师,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淫虐之徒一扫而亡之,湘阴刘氏亦惧而往,此公心腹人也,部下诸将自此而夸,江淮英雄惟存吾与君尔,何乃自相吞并?公今又将舟骑与吾较胜,公之土地吾以得之,纵使力驱骑兵来死城下,不可再得也。设使公侥幸外逃,亦宜修德,勿作欺人之寇,却帝名而待主可也,不然,丧家灭姓,悔之晚矣。*(明)吴国伦《陈张事略·陈友谅本末略》,学海类编本,《学海类编》第三册,第1259~1260页,广陵书社2007年1月。

当朱元璋用火攻的办法重创陈友谅,朱元璋又给陈友谅写信说:

方今取天下之势,同讨元人,以安中国,是为上策。结怨中国而后元人是为无策。曩者公犯池州,吾不以为嫌,生还俘虏,将欲与公为约从之举,各安一方,以俟天命,此吾之本心也。公失此计乃与我为仇,我是以破公江州,遂蹂蕲黄汉沔之地,因举龙兴十一郡奄为我有。又不悔,复起兵端,既困于洪都,两败于康山,杀其弟侄,残其兵将,捐数万之命,无尺寸之功,此逆天理、悖人心之所致也。今乘尾大不掉之舟,损兵弊甲,迟迟与吾相持,以公平日之暴,正当亲决一战,何徐徐随后若听吾指挥者?无乃非丈夫也乎?公早决之。*(明)吴国伦《陈张事略·陈友谅本末略》,学海类编本,《学海类编》第三册,第1260页,广陵书社2007年1月。

陈友谅收到信后,“忿恚,不报”*(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陈友谅传》。。自信心和战斗意志自然受到明显的打击。

三是表现在陈友谅过分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自己的军队将领,不注意收罗士人、谋士。朱元璋的成功与他身边谋士正确策划有关,而陈友谅身边的谋士几乎没有在他的政权中起到什么影响。陈友谅也曾收罗各地的儒士,前引《柳南随笔》所记他欲聘请宋濂为军师的记载就是一例,只可惜他看到宋濂并没有军事方面的才能而放弃。陈友谅还聘请了乡贡进士熊鼎(字伯颕,江西临川人)*(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八《起居注熊鼎》。、乡贡进士黄异(字民同,南康都昌人)*(明)冯从吾《元儒考略》卷四《黄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隐士张大九(广济人),都被拒绝。其中,张大九被“剉其两足而去”*《湖广通志》卷六十四《义士志·黄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陈友谅身边儒士最有才能的当属吴彻,清人褚人获记载:

崇仁吴彻,字文通,雅善吟咏,为陈友谅所得,置诸亲密。屡欲官之,辞曰:“愿就宾师之位。”友谅呼以先生。及高皇讨友谅,友谅遣彻间行觇我。有缚以献者,高皇素闻彻名,令题《天闲百马图》,彻上诗云:“问渠何日渡江来,百骑如云画鼓催。九十九中皆汗血,当头一个是龙媒。”彻虽为友谅所遣,及瞻天表,知天命有归,故为是言。高皇度其不为我用,欲闲踈其君臣,乃刺“诡谲秀才”四字于彻面,遣还友谅。果恶之,曰:“安有如此形容而可为我宾师者乎?”彻遂棹小舟而遁。后友谅败死,子理奔武昌,高皇忿其城不下,将屠之,军门外有自称诡谲秀才求见,召入语,良乆,复命题《西山夜雨》,彻复进曰:“莫厌西山夜雨多,也应添起洞庭波。东风肯与周郞便,直上金陵奏凯歌。”高皇会其意,即下令还建康,初吴人将乘虚人宼,至是其谋乃寝。*(清)褚人获《坚瓠集》九集卷一《诡谲秀才》,续修四库全书(1260册)影印清康熙刻本。另外,(清)丁宿章《湖北诗征传略》卷一《吴彻》(续修四库全书(第1707册)影印清光绪七年刻本)也有类似的记载。

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吴彻确实是才华横溢并且死心塌地为陈友谅服务,但陈友谅却因为他脸上被刺字而侮辱他,致使他乘小船逃跑。陈友谅身边还有詹同(字同文,徽州婺源人),他做了陈友谅的“学士承旨兼御史”,后投靠朱元璋*(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五《学士承旨兼吏部尚书詹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罗复仁(江西吉水人)做了陈友谅的“编修”,并且“甚见礼遇”,他在江州投降了朱元璋*(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六《文馆学士罗复仁》。。这些士人基本上没有得到陈友谅重用,也没有给陈友谅提供有效的帮助。

第五,贪图享乐、生活腐化。陈友谅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在采石五通称帝*《明太祖实录》卷十三。,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底战死,在位不到四年,但他贪图享乐,生活腐化的记载却不少。《明史》记载:“友谅豪侈,尝造镂金床甚工,宫中器物类是。”*(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陈友谅传》。孔迩《云蕉馆纪谈》记载:“陈友谅在江州时,尝以春暮结彩为花树,自府第夹道植至匡山。又翦绣于道上,与宫人乘肩舆而行。”*田辑《明诗纪事·甲谶》卷十七《公孙》,续修四库全书(1710册)影印清刻本。为了满足宫中妻妾的奢侈生活,陈友谅下令以监利胭脂湖的“渔利”,供养宫中“侍姬”的脂粉费*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二《地理门·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他在南昌建了鹿囿供其玩乐,清人陈宏绪记载:

鹿囿,在(南昌)章江门外,陈友谅聚鹿数百,于此尝自跨“一角苍鹿”。缀琴珠为缨络,挂于角上,缕金为花鞍,群鹿皆饰以锦绣,遨游江上。明初驾(指明太祖)至南昌,宴于滕王阁,上乃命儒臣赋诗,放其所蓄鹿于西山。友谅爱姬苕华夫人,善月琴,友谅出师,必以随,呼为妆驾。鹿囿其游观之地也,友谅既亡,有宫人小春逃于民间,嫁蒲亭彭本清。本清问陈氏宫中事,小春言后庭数百人,皆锦衣玉食,用极奢侈。又友谅喜食玉叶羮,以西山罗汉菜及丰城曲江金花鱼为之,味颇佳。*陈宏绪《江城名迹》卷二《鹿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为一个出身渔家又做过吏员的农民军领袖,陈友谅的个性中既有刚毅、果断和勇武、强悍的一面,也有猜忌、骄傲自大和贪图享乐的一面。陈友谅的上述个性特征有的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有的成为他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

二、陈友谅对后世的影响

作为元末农民战争的重要领袖,陈友谅领导的农民战争打击了元朝在湖广、江西和江浙一带的统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和新的王朝——明朝的建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前人的研究也指出了这一点,本文没有必要重复。陈友谅在此后的明朝和清朝期间,仍然在江西、湖广等地区产生影响,这一点是前人研究所没有涉及的,下面主要考察这一方面的问题。

陈友谅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战死,其子陈理于次年投降,陈氏政权完全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不过,此后的明、清两朝,在陈友谅的家乡湖北一带,陈友谅的影响依然阴魂不散,反映了这位农民军领袖巨大的影响力。

陈友谅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他在明、清时期被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陈友谅庙在湖北监利、荆州等地存在,并长期享受官方和民间的香火祭拜,清人袁枚记载道:

赵公锡礼,浙之兰溪人。初选竹山令,调繁监利。下车之日,例应谒文庙及城隍神,吏启有某庙者当拈香,公往视,庙有神像三人,雁行坐,俱王者衣冠,状貌颇庄严。问何神,竟无知者。公欲毁其庙,吏不可,曰:“神素号显赫,历任官参谒颇肃,毁之,恐触神怒,祸且不测。”公归,搜志乘、祀典,不载此神。乃择日朝吏民于庙,手铁锁系神颈曳之,神像瑰伟,非掊击不能去。公曳之,应手而倒,三像碎于庭中。新其屋宇,改奉关帝。久之,竟无他异。公心终不释,乃行文天师府查之,得报牒云:神系元末伪汉王陈友谅弟兄三人,兵败死鄱阳湖,部曲散去,为立庙荆州,建于元至正某年,毁于国朝雍正某年赵大夫之手,合享血食四百年。*(清)袁枚《新齐谐》卷十《毁陈友谅庙》,齐鲁书社2004年1月。

上则记载虽出自野史,却反映了陈友谅在死后400年受到祭祀的情况,令人惊奇的是,明、清地方官上任时都要像朝拜孔庙和城隍庙一样到陈友谅庙中烧香,反映了陈友谅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神灵,受到顶礼膜拜。除了受到祭祀以外,陈友谅的衣物也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清人俞樾记载:

湖北沔阳州库藏陈友谅残甲,上缀锈铁六片,各长二寸,广寸,厚不及分,相传观者不可抚弄,违则有灾。杜筱舫观察(使)曰:“伙颐窃据久应火灭烟销,而腐朽之余,犹不容触忤,岂以其取精用宏,故厉气亦结而不散乎?”*(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九,齐鲁书社2004年1月,按:伙颐,为楚人土语,指惊叹夸大之声。

史料中陈友谅的一副遗甲被赋予神奇的力量,反映了沔阳当地对陈友谅的神化。需要指出的是,不光陈友谅成为地方神灵,其身边的爱妾也被塑造成神怪,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清人沈雄记载:

洪武中,吴江沈韶游九江,闻月下歌声,乃访琵琶亭,见一丽姝、二小姬前导韶拜。问之,曰:“汉主陈友谅之婕妤郑婉娥也,年少死,殡此亭旁。”二侍女一名钿蝉,一名金雁,亦当时殉葬者,共饮亭中,歌《念奴娇》以自述云。*(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2009年8月。

其次,陈友谅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明、清时期文人的诗文对他的怀念。明人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一般通过与陈友谅有关的诗文歌颂太祖朱元璋的武功,明人胡应麟有一首《战鄱阳》的诗写道:

明日大战战鄱阳,简师料徒百万强。烈风吹沙湖水扬,烟焰涨天焚大航。三十六将死康郎,再战湖口殱余皇。我舟胶沙敌尚强,疾呼奋臂来冲撞。鲸鲵蔽空云日黄,拍江巨浪何茫茫。如血巨鹿尸昆阳,维天命我明车轮。碎螳螂,百矢定边背若芒,一矢贯睛谅死亡,谅死亡,理出降,威加四海,莫不来王。*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一《战鄱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朝以后,学者对陈友谅的言论已经没有顾忌,一些人写诗表达对陈友谅真实的评价或态度。清人严遂成在《明史杂咏》中写道:

渔家子,起沔阳,伙颐沉沉称汉王。橹箱连锁棚走马,乘潮东向吞天下。奈何雁议烧羊反间行,坏汝万里之长城。铁挝击碎寿辉首,义帝沉江战且走。饿鸮一声摩天风,目睛突岀箭血红。相士贵墓术,不验沙岸雨,立朝班空,虎斗龙争几朝暮。若翁业渔尚如故,不识门前拥彗迎,不逢俎上分羹怒。呜呼!载尸安用镂金床,比之溺器七宝装。龙凤鞍帊真珠光,刘鋹孟昶汰已甚,与乱同事无不亡。*严遂成《明史杂咏》卷一《陈友谅》,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503册,按:该书湖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

该诗总结了陈友谅的一生,揭示了其失败的原因。清人钱楷写道:

泾江日暮风水寒,金吾左右持降幡。艨艟巨舰烧不尽,三军齐唱岀湖滩。当年击碎天完首,班贺纷纷沙岸口。真人岀世世无敌,龙兴十一郡奄有。一败江东桥,再败康郎山,宫中镂金床,好在载尸还。吁嗟乎!黄屋左纛不知死,悔不作沔阳江上渔家子。*(清)钱楷《绿天书舍存草》卷二《读明史偶咏五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483册)影印清嘉庆二十三年阮元刻本。

这首诗站在明朝的角度,对陈友谅的奢侈腐化导致失败进行批评。还有更多人写诗对陈友谅表示惋惜,清人陈文述写道:“战舰春消一炬红,鄱阳江水恨无穷。萤飞翠钿余荒苑(谓郑婉娥),花堕珠衣泣故宫(谓桑妃)只可兴亡归气数,莫将成败论英雄。孝陵云树啼乌急,一样萧萧白露中。”*(清)陈文述《颐道堂诗选》卷二十三《武昌亷访署后有古塜相传是陈友谅葬处》,续修四库全书(1504册)影印清道光增修本。清人邓旭写道:“伪汉屯兵处,居然选此峰(即妙高峰)。旌旗犹在眼,江海欲朝胸。风冷鄱阳火,霜沈建业钟。可怜铜马辈,犹剩将台踪。”*(清)邓旭《林屋诗集》卷三《陈友谅将台》,四库全书未收书目丛书(7辑22册)影印道光三年刻本。清人范当世写道:“落叶空山吾到此,颓垣废冢尔何人。沉思祗觉天无意,微感应怜盗有尘。东道林亭还寂寂,北征车马日振振。江清日暖聊堪笑,怆立斯须亦夙因。”*(清)范当世《范伯子诗集》卷九《湖北按察使署吊陈友谅墓》,续修四库全书(1568册)影印清末铅印本。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清代学者的诗将陈友谅的失败归为天意,改变了明朝学者对陈友谅只进行道德审判的态度,大多数学者转而同情陈友谅。清朝学者周昂对这一点表达得比较直接,他认为:“鄱阳一战有天幸焉,有天命者不可以力争,项籍(项羽)且然,况友谅哉?”*(清)周昂《元季伏莽志》卷四《盗臣传·陈友谅》(有陈氏家族详细传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从上面的史料记载和清人的诗文来看,陈友谅失败以后,在湖北一带仍然长期保持较大的影响,陈友谅已经被塑造成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地方神灵,反映了其影响的巨大。在明朝和清朝学者中间,陈友谅常被提及,清朝学者对陈友谅的态度转变为以同情为主,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陈友谅在中国社会上层的影响。

三、陈友谅后裔情况考察

陈友谅后代如何?这是目前民间和学术界都感兴趣的问题,明朝官方文献记载了陈理投降以后,陈友谅活下来的亲属的情况:

(陈理)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朱元璋)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友谅之从徐寿辉也。其父普才止之,不听。及贵,往迎之,普才曰:“汝违吾命,吾不知死所矣。”普才五子:长友富,次友直,又次友谅,又次友仁、友贵。友仁、友贵前死鄱阳,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明玉珍子)并徙髙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达理护行,赐髙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陈友谅传》。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除了陈理流放高丽以外,陈友谅的父亲和兄弟迁到滁阳(估计是在安徽滁州一带),不过,翻检史籍,我们看不到任何上述人后裔的蛛丝马迹,这些人是否活下来,最后得到什么待遇?目前不得而知。

令人欣慰的是,明朝中期以后的史籍中,开始有关于陈友谅后裔的零星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陈友谅后裔的一些情况。明代学者王世贞首先涉及陈友谅的后裔问题,他在《居易录》中记载:

南部门人李侍御(先复)子来说,前知大冶县,见《柯陈氏谱》云:陈友谅子理败亡入蜀,改姓郁,居合江县,子孙繁衍,散在涪州、长寿诸邑。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其后也。后理年八十,携一子再入楚,居兴国州,其子姓尤繁衍不下万人,即今柯陈是也。*(明)王世贞《居易录》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从上面记载来看,王世贞是通过其门人(学生)李先复得知的陈友谅后裔的消息,李看过陈友谅后裔的家谱——《柯陈氏谱》,从陈理到陈新甲的具体情况,应是家谱中写的,不是李先复的主观臆说,应该是有根据的。另外,材料中提到的陈新甲,《明史》有传,明确记载他是四川长寿人,这与陈理后裔在四川长寿县分布一致。此后记载陈友谅后裔情况的是明末学者谈迁,他在《枣林杂俎》一书中记载:

沔阳柯氏、马氏,陈友谅遗裔也。改姓,与部曲谈、王、吴三家(逋)[卜]居兴国、大冶、瑞昌界上,族指蕃犷,崇祯壬午□□□登乡榜。*(明)谈迁《枣林杂俎·智集·逸典·两家遗裔》,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第3页,中华书局2006年4月。

谈迁的记载对王世贞的记载有所更正和补充。谈迁没有继续因袭陈理逃到四川的情况,说明他不相信这一说法,但他明确肯定,沔阳以及江西、湖广一带,陈友谅后裔确实存在。只是材料的最后一句考中乡试的人名因漫漶不清而无法查考。此后清朝学者相继记载了陈友谅后裔的情况。清朝顺治年间的一则奏折谈到陈友谅后裔问题:

顺治四年正月,湖广总督白永盛奏:“兴国州等处寨寇悉平。”初陈友谅遗孽分为柯、陈二姓,盘距江西武宁、湖广兴国,而兴国尤蕃衍黠悍,迄明世为患将三百年。*(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六,续修四库全书(368册)影印清乾隆刻本。

陈友谅后裔出现在清朝的奏折中,印证了前面王世贞、谈迁关于陈友谅后裔的记载。清朝还有其他学者记载陈友谅后裔的情况,查慎行在《人海记》中记载:“陈友谅后裔为沔阳柯氏、马氏,与部曲谈、王、吴三家逋居兴国、大冶、瑞昌界中。”*(清)查慎行《人海记》卷下《陈张后裔》,续修四库全书(1177册)影印清咸丰元年刻本。清代佚名的《明季烈臣传》也记载:“(万历四十四年)九江、南康间有柯、陈二大族,相传陈友谅苗裔,员固强梗。”*(清)佚名《明季烈臣传·李应升》,《孤本明代人物小传》影印本,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2003年影印本。清代的这些记载,或得自明人,或得自民间传说的材料,这个可以不去管它,但这些记载确实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陈友谅后裔确实保留下来,并在四川、江西、湖北一带繁衍至今。

另外,陈友谅失败以后,其下属将领的后裔处境就比较悲惨。清人石韫玉的《钱塘棹歌》写道:

朝游越浦莫吴关,儿女婚姻九姓间(自杭州至衢州,惟九姓渔船,乃陈友谅及其伪官之后裔,明初编管于此,不使有寸田尺宅也)。莫笑侬家无尺土,一生日日看溪山。*(清)石韫玉《独学庐稿·初稿》卷六《钱塘棹歌》,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六十年长沙官舍刻本。

清人叶名沣有诗《九姓船》写道:

鸳鸯寄浮萍,荡漾清波旁。仰视孤鹤飞,不得相颉颃。木兰为舟楫,紫檀为舟樯。灯烛垂四角,掩映芙蓉妆。青山在窗户,江流与之长。往来七百里,常山达钱塘。画眉夜三五,招邀少年郎。偷生迫水宿,不齿于编氓。九姓自蕃衍,鸩毒犹未央。借问始何代,母乃作法凉。我闻王道行,首在耕与桑。尺土戒游惰,男女皆有常。谁为牧民者,怅望余慨慷?(九姓,相传陈友谅诸将之后)*(清)叶名沣《敦夙好斋诗全集·初编》卷五《南征集一·九姓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从第一首诗中的说明得知,陈友谅失败以后,其将领后裔被禁止拥有土地田宅,流落于杭州和衢州之间的水上,打渔为生。第二首诗除了表达出对“九姓”的同情之外,也透露出其谋生方式——卖淫。从这两则材料来看,这种悲惨的情景,到清朝时还在继续。

四、结论

陈友谅是元朝末年著名的农民军领袖,在他44岁的短暂一生中,他建立了大汉农民政权,在位三年多,影响遍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元末最重要的农民军领袖之一。他的个性中既有坚毅、果断、凶悍好战的特征,也有好猜忌、好权术、骄傲自大以及贪图享受的缺点。陈友谅最后的失败,与他的这种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陈友谅在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影响巨大,成为这里百姓和地方官顶礼膜拜的地方神灵。陈友谅的后裔元末在四川、湖北、江西等地定居,仍保持桀骜不驯的遗传个性。其下属将领、官员的后裔则被禁止拥有土地田宅,成为在杭州和衢州之间水上流浪谋生的贱民,直到清朝时期,这种情况仍在继续。他们的后裔为其祖先参加陈友谅的起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责任编辑朱春花)

Textual Research of Chen Youliang's Image and Related Issues

SHEN Wan-li

(School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Abstract:As the famous peasant-army leader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Chen Youliang is a tall and burly man with great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but he is also fierce and tough with jealousy and arrogance which lead to his failure ultimately.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is influence in the area of Hu-Guang was so huge that he was worshiped by the local people and officials as a local deity.His descendants who settled in Sichuan,Hubei and Jiangxi still maintain the rebels as his inheritance.

Key words:Chen Youliang; Han regime; Mianyang

收稿日期:2016-02-24

作者简介:申万里(1965- ),男,山东嘉祥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史及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6)04-0035-07

①(明)吴国伦《陈张事略·陈友谅本末略》,学海类编本,《学海类编》第三册,第1259页,广陵书社2007年1月。

②关于陈友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杨讷《天完、大汉红巾军史述论》,见《元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舒焚《试论陈友谅》,载《光明日报》1963年8月14日;王守义《关于朱元璋的队伍和政权的性质》,载《人民日报》1964年6月19日;朱清泽、刘伯涵《试论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获胜的原因》,《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5年,第9期等。

③《明太祖实录》卷十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陈友谅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⑤雍正《湖广通志》卷一百二十《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