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以常州为例

2016-07-08 05:39管志杰顾亚莉
关键词:实现科技融合

管志杰,顾亚莉

(1.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以常州为例

管志杰1,顾亚莉2

(1.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

摘要:推动常州文化产业大发展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推动常州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评述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基本理论,然后对常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主要问题,结合这些分析,以组织生态论为基础,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型。基于现状分析和理论模型,提出常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机制以及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实现;路径

常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发展质量逐步提高,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园区层出不穷,目前超亿元的文化企业数量在17家以上,从业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实现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常州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文化与科技如何有效融合发展以及采取哪些有效策略,都是常州市委市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常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为题,通过对常州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调查分析,以组织生态理论为基础,提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模型、影响环境因素和决定条件,从而构建常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机制,基于发展机制提出具体的策略,期望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国内外目前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研究还不多,主要集中在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以及融合的政策层面。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系层面上,吴晓雨等通过文化和科技的概念介绍,进一步分析文化和科技的关系,以此为基础阐述了文化科技的内涵和外延及未来的发展[1]。陈伟雄从三次科技革命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入手,揭示出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2]。常莉认为技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产业产生和发展,更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3]。解学芳分析得出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演化发展内含规律,即文化产业演化周期随着科技创新周期的缩短而缩短,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文化产业受到科技创新双重效应的影响[4]。在政策层面上,陈清华分析了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提出了江苏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路[5]。雷舜东等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影响情况,从制订和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具体的体制融合方法[6]。李洁在分析了成都文化产业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成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7]。于秋阳、徐亚征结合全球迪士尼的发展实际提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提出上海迪士尼科技与文化结合发展的切实路径与相关对策建议[8]。钟荣丙提出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在于创新战略、人才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调控一体化[9]。总的来讲,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这些研究基本上侧重理性辨析,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从产业发展角度,结合组织生态理论来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的还没有。

二、文化科技融合内涵

文化与科技是相容相生,融合促进,不可分割的。科技是社会智力进步的表现,对文化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而文化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社会文化水平的综合提升为科技发展创造了环境条件,并对技术的选择与发展路径产生影响[1]。文化与科技融合,从理论层面上看,是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的结合,提升产品的价值与品质,形成不同的内容、形式、功能与服务[1,10]。从微观层面上看,文化与科技融合将科技的先进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产品设计、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进行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消费需求。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和现实要求。文化科技融合的推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消费者推动。即消费者新需求对传统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推动,要求产品制作过程融合科技元素。2.新平台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企业以内容为主,利润低,新兴企业与科技相结合以平台为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且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获得了较高利润。3.产业链延伸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从内容制造逐步延伸至产业跨界应用,跨界应用要求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体现文化产业新业态。4.数字娱乐体验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电信、移动等网络运营商和网站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内容展现上开辟新途径,推动了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变。

三、常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常州以建设现代创新型城市、打造文化名城为抓手,依托动漫、数字娱乐、主题旅游业等产业优势,深度挖掘、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充分发挥“文化”与“科技”的引擎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一)常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1.依托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常州文化产业依托科技支撑,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按照常州市统计局文化产业统计处的统计,2012年常州文化产业营业额达到648亿元,其中工业类最高,营业额达到466亿元,占比72%;其次是服务类,营业额达到107亿元,占比17%;贸易类最少,营业额只有75亿元,占比11%。企业数量达到575个,从产值分布来看,产值在1 000万以上的有517个,500万到1 000万之间的企业有11个。工业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占1 000万产值以上数量的54%,其次是服务业占30%。

2.部分文化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获得较高评价

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成为全国首批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整合基地资源,产业集群初显效应。龙控集团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列为“百亿级文化产业集团”培育的目标,常州恐龙园品牌已经成为省著名商标,冲电气软件连续四次蝉联“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灵通广告列入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企业。

3.推动平台建设,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常州已经形成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中华恐龙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通过建成的“3D数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二维无纸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等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使企业创新成本降低。同时建成的各类人才培训平台、科教城动漫实训基地、中韩游戏人才培训基地,为“文化+科技”模式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的支撑[11]。

4.科技与文化结合进一步深化

常州市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借助文化载体赋予技术灵动的生命力,依托技术让文化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近年来,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结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支撑延伸,促使常州的动漫娱乐产业、数字游戏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另一方面,体验式创意主题公园也进行了资源的整合,通过系统升级,利用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和制作技术,体现新潮、时尚、现代的文化主题,实现动漫元素与旅游资源的嫁接,增强线下互动体验与衍生运作,从而延长动漫产业的生命周期,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5.政策扶持,助力文化与科技融合

常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常政发[2008]184号)《关于支持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建设的政策意见》(常发[2010]30号)等多个文件,在政策扶持下,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入驻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的企业除享受国家、省级各类优惠政策以外,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将享受到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和相应的政策优惠。引导文化产业领域资本、科技、人才等优质资源的集聚,将文化与科技结合纳入财政资金的重点扶持领域,此外,还推动金融直接服务企业,如春秋淹城获得建设银行新增贷款2.5亿的授信,环球动漫嬉戏谷获得工商银行新增贷款5.5亿的授信。

(二)主要问题分析

研究分析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问题主要从产品市场和消费市场角度入手。

1.产品市场分析

(1)文化科技融合度不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对科技手段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深刻,尚未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自有品牌和自有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附加产品。部分文化企业的经营对象还主要面对传统服务行业,而附加值高、能耗少、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的企业还比较少。

(2)产品的档次不高。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类。统计显示,在常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占比16.2%;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外围层占比17.5%;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占比66.3%。相比较2008年经济普查的25.3:26.7:48.0,迅速扩张的相关层产业层充分体现了常州制造业的雄厚基础。 常州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在文化产业增值中,多数是文化产品制造业及其销售的相关层所贡献的,而数字媒体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高度依赖科技手段的核心层所占的比重较低。与文化服务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常州市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比重偏低,产业层次不高。

(3)要素市场供给人才不足。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尤其是集创意与技术背景于一体、能实现创意内容产业化的高层次的人才。常州文化产业人才数量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现有人才的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够强。虽然为了满足需求,常州的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优势初步形成,但在文化产业顶尖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处于弱势,引进人才也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整体上人才要素市场供给不足。

2.消费市场分析

(1)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不足。文化科技融合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消费者收入、价值观、学历、年龄及性别的影响。根据对常州市随机调查的157位消费者问卷分析,学历和收入越高,消费者购买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比例越高;年龄段上,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是购买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主体,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动漫、数字新媒体和旅游上,这也反映了年轻人追求时尚、时新的购买取向。性别对购买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影响不大。从统计分析表可以看到,消费者对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消费意愿并不是十分充足,形成购买意愿的人群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年轻人及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购买意愿分析

(2)科技融合产品市场有待培育。根据对常州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市场熟悉程度调查,从对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了解程度上来看,有20%以上的人表示对文化科技融合产品不了解,而对常州文化科技融合产品不了解的人达到46%,有44%的人表示知道一点;从使用过后会向其他人推荐的情况看,有近30%的人表示愿意,近70%的人表示要看情况;从使用产品的范围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手机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网络游戏和网络动漫上,判断文化科技融合产品主要也是表现在性价比和美观方面。使用产品范围狭窄,对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不熟悉是影响产品消费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情况见表2。

四、常州文化科技融合的实现路径

科技创新深化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结合组织生态来考虑。组织生态学是组织理论的一个分支,强调组织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研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不同创新规则、适应性、选择性的组织,随时间推移而演变的过程[12]。郭毅等用组织生态学的方法对中国企业创新、产业发展及科技政策进行了研究[13]。这里结合郭毅等的研究思路,首先从组织生态学的种群密度、生态位、种群生命比率等主要概念分析组织生态与产业理论的关系,接着结合文化产业融合科技发展的特点,分析组织生态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借以提出基于组织生态论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型。

表2 产品熟悉程度分析

(一)组织生态论与产业理论的结合

1.种群密度与产业集中度的结合

种群密度是同一物种中生物个体的数量,即种群数量。种群数量随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环境适宜时种群数量较高,环境不适宜时种群数量较低。用于产业层面,主要表现在市场集中度方面,当种群密度高时,就会对食物等自然资源的争夺比较激烈,同样,当产业集中度高时,企业对人才、原材料、市场等的竞争程度也将加强。种群数量存在一个理想的恒定的水平,一定时期内,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也存在一个理想的恒定的水平。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影响集中度的主要有规模经济水平、市场容量大小、横向合并自由度、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规等。这些外在环境也决定了各个产业所能维持的最大企业数量,政府根据这一数量指标,可以进行产业、企业的进入与退出调控。

2.生态位与产业布局的联系

任何组织都必须依赖外部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条件而生存,生态位可以理解为一个种群和其他所有种群不存在竞争的特定资源空间,是一个支持种群的资源集合,种群可以在其中生存和自行复制。不同生态位所具有的资源量是有限的,其承载能力即一个特定生态位所能够支持的特定种群的成员数量也是有限的[14]。用于产业组织层面是指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利用程度,包含产业园区的设置、产业园区企业的分布、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3.种群生命比率与企业存亡之间的关系

生命比率是时间、组织和种群的特征以及环境变量的函数,对生命比率的影响因素可以在种群和组织两个层次进行分析[9],这里种群生命比率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从种群与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种群层次对生命比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种群的外生和内生环境,外生环境包括资源、政治力量、技术和道德认同等,内生环境即种群动态机制。种群动态机制随着种群的变化也发生变化,密度依赖机制是种群动态机制的主要体现,由合法化机制和竞争机制组成。种群中的新增程度与合法性程度成正比,种群中的消亡程度与合法性程度成反比,竞争强度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组织种群中的新建速率与竞争强度成反比,种群中的消亡危险与竞争强度成正比。结合企业考虑,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社区和社会文化等等,企业内生机制主要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能力和企业经营产品是否迎合社会需求,企业之间互相竞争状况,这些是企业存活的关键。

(二)组织生态论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结合组织生态理论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生态理论一些概念放入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首先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了不同业态的文化产品,按照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程度,分成低密度融合种群(传统产业)、中密度融合种群(亚文化产业)和高密度融合种群(新兴文化产业)。这些种群形成了群落,在产业园区布局的情况下,形成产业集聚。在各个层次融合情况下,种群的密度是不一样的,有些种群如传统文化产业,数量很多,这些产业由于科技融合不深,数量又多,竞争激烈,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面临消亡的结局,只有一些生命力较强,虽然是传统产业,但通过在演出或包装等其他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得以生存。有些产业与科技有一定的融合,种群数量少,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市场不大,且产品很多同质,产品没有市场也面临消亡。只有那些与科技高度融合、种群数量少、产品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归纳起来,结合组织种群的消亡理论,分析环境条件(外在因素)和种群动态机制(内在因素)对种群专有比率(三种文化业态的比率)的影响,提出基于生态理论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型(见图1)。

图1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型

在该模型中,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作者认为影响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外在环境条件主要有宏观的环境政策体制、中观的环境平台建设和市场环境、微观的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和文化科技融合意识。政策体制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平台建设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了载体,市场培育提供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品的市场需求,企业主体文化科技融合的环境氛围创造了一种竞争气氛,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些因素促进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形成。企业自身发展机制状况、资金、人力资源供给状况、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产品特点是企业文化科技融合状况的决定条件,并形成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度,即低密度融合、中密度融合和高密度融合。融合的深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业态,不同的文化业态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情况形成企业内部文化科技融合的动态机制,这种动态机制又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深度。

四、常州文化科技融合的对策

(一)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机制

常州市地方政府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常州市政府积极重视文化科技的融合,制订了相应的具体政策扶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其次,常州努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一批批高新技术成果相继诞生,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第三,常州地方文化深厚,是有2 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春秋淹城、东坡故居等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常州大剧院、常州博物馆等又具有富有现代特色,丰富的地方文化为常州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最后,常州地方政府理念鲜明,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作文章,努力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制订了很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文件。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常州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结合常州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等环境因素和决定条件,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应该是建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市场需求为基础,企业为主体,人力资源供给为依托,政策机制和平台建设为辅的“鱼刺”发展机制。具体实施途径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采取措施。

(二)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对策

1.政府的策略

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从政府角度来看,要求政府转变工作职能,妥善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主要是在政策体制、平台建设和市场培育领域入手。

(1)政策体制方面。基于常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常州市政府而言要研究制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统一规划政策。政策角度,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文化产业统计角度,统一文化产业统计考核体系,避免多头管理、杂乱无章的局面;项目投入角度,统一项目投入、人才引进等企业发展的扶持支持政策,避免市、区政策不统一局面。常州市政府要统一资源整合政策,完善文化科技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政策。统一政府采购政策,完善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在政府项目采购方面的扶持。加强信息公开政策,在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形势下,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推行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模式,推行行政事务数字化流程再造。

(2)平台建设方面。涉及平台建设的,主要有融资平台和保障平台。从融资平台角度看,应推动文化科技企业用好用足国家、省、市的文化产业政策,继续做好政府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引导资金投入导向,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完善现有风投资金体系,推动重点支柱型、文化科技融合型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继续鼓励文化科技企业上市,吸引和支持社会资本、民资、外资参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从保障平台看,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建设,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保证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登记知识产权,尝试建立网上产品备案,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积极营造常州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推动常州知识产权局会同主要管理部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加强违法侵权执法力度,为常州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开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3)市场培养。常州市地方政府在市场培育方面可以发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果的溢出效应,利用文化科技产品展示会,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企业提供展览、展示、交流的机会,鼓励更多的消费者来参观。进一步发挥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中国科技经洽谈会、花博会等载体对文化科技业态发展的促进与带动作用,从科技创新视角,对重大文化活动进行创新构思、资源整合、策划与包装,为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展示、推介、交易提供便捷的条件。对新产品,实施必要的价格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建设常州文化产业网上交易平台,建立覆盖广的信息化、数字化传输网络与行情变动系统,使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与供需对接。加大文化科技产品的媒体宣传,增加产品功能说明,扩大知名度,从另一个侧面促进消费。

2.行业的策略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主要发挥好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收集和提供以及人员培训的作用。

(1)加强政策宣传,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从企业角度来看,单个企业的困难对于政府而言很难成为真正困难,但是众多企业的困难就是大困难。政府的政策法规,对于企业来说,在理解和具体实施方面往往时间滞后。因此行业协会应该以市场调研、决策建议、专题研讨等方式,架设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作好政策宣传,行业协会可以以会议、座谈或协同政府部门送政策的形式,召集企业进行政策解读,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内容。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协助会展招商,帮助政府部门找到合适的企业,帮助企业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做好企业之间的中介,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之间进行项目合作,推动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2)作好市场行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文化企业进行科技的融合,提供信息来源。行业协会对市场走向和文化科技发展的动态了解相对多一些,比如说常州创意产业协会每年都有相关的信息统计。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作为行业领头羊的作用,通过与政府、高校和其他省份城市文化企业交流沟通,或通过平时收集的信息,以文化产业发展动态信息简报等形式,向相关企业进行定期传达,弥补他们的信息不足。

(3)人员的培训。行业协会最了解企业需求,可以通过邀请专业公司或知名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管,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各文化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加培训。通过集中组织培训,相对而言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邀请昂贵的培训费,又促进了各主要企业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信息交流。同时,行业协会可以定期组织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去参观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程度较高的知名企业,通过观摩、访谈等形式了解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

3.企业的策略

企业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主体,主要表现在文化科技融合意识自觉性的培养、文化科技融合人才的培养、企业产权意识维护方面。

(1)增强文化科技融合自觉性的培养。文化企业文化科技融合自觉性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企业家能力的培养上。增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即企业在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和装备设施的自主研发和采购上,可以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与省内主要高校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建立现代技术中心,加强对文化科技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以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文化科技企业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企业家的领导能力是关键。文化企业家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参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知识,高科技技术展等理念、意识的培训,扩大企业家的视野。企业家要结合企业实际,广泛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在深入挖掘常州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代科技文化、工业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中的创新和管理等先进理念,开发出新产品,扩大市场需求。只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和企业家领导能力的不断提高,文化和科技融合才会不断深入。

(2)文化科技融合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提升工程为企业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智力保障。文化科技融合,人才是关键。企业可以以产学研结合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如与常州工学院、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借助专业公司培养专门人才,如与上海、北京等地专业公司合作,量身打造企业特需文化科技融合人才。在企业内部建立明确的培训制度,尝试在企业内部建立师带徒等培训考核机制。充分利用好市政府人才引进的政策,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除政府补助外,企业内部可以建立引进人才的绩效奖励机制,在给予必要物质奖励的同时,考虑期权和股权的形式奖励,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行业内相关优秀人才的信息,建设文化与科技人才基础资源库与信息库,为企业将来招聘作准备。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维权意识。知识产权保护,除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外,企业要有维权意识,在当前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文化科技融合很多都是时兴的产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作为产品主体的企业一定要有产权意识,对于新研发的产品要及时注册,尽快申请专利。积极参加常州知识产权局举办的各类培训,内部设立专职或兼职的人员管理产品的知识产权,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法律顾问帮助企业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要及时申诉,努力维权,保护自己辛苦奋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晓雨,张宜春,严先机.文化科技的内涵和外延[J].艺术百家,2012(6):214-216.

[2]陈伟雄.技术进步视阈下文化产业发展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3);50-54.

[3]常莉.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4):25-28.

[4]解学芳.论科技创新主导的文化产业演化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4):56-65.

[5]陈清华.江苏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探讨[J].唯实,2013(3):54-55.

[6]雷舜东,熊源,袁神.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4):5-18.

[7]李洁.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成都文化产业发展[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47-49.

[8]于秋阳,徐亚征.论迪士尼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2(6):40-45.

[9]钟荣丙.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7):11-14.

[10]黄楠森.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C]//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1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

[11]常州创意产业协会课题组.常州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3)[R].常州:创意产业协会,2013:8-15.

[12]夏星,饶丽虹,党蓁.基于组织生态学的武汉市全民创业研究[J].2011(30):50-51.

[13]郭毅,张艳辉,刘亦飞.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0-363.

[14]王发明,刘传庚.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J].2008,28(9):4469-4475.

(责任编辑张彩霞)

On the Practical Paths of the Fusion of Culture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Changzhou

GUAN Zhi-jie1,GU Ya-li2

(1.Business School,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China;2.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China)

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leap of cultural industry,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tasks of Ch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is the fusion of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fusion of culture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and the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main defects of it.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it puts forward the fusion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organizational eco-theory.Finally the fusion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Key words:culture; scientific technology; fusion; realizing paths

收稿日期:2016-01-23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2012-39);江苏省社科基金“常州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研究”(11EYB010)

作者简介:管志杰(1973- ),男,江苏溧阳人,常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顾亚莉(1970- ),女,江苏如东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财务处处长,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6)04-0061-07

猜你喜欢
实现科技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苏州信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