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有效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03 11:13:11蒲蔚芳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培智智障德育

·蒲蔚芳

培智学校有效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蒲蔚芳

德育是培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智学校开展德育要充分考虑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目标制定的适切性、内容选择的针对性、途径方法的多重性和过程评价的激励性。

培智学校;智障学生;德育;有效性

德育是培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智学校加强有效德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笔者认为,培智学校有效德育的建构和落实与德育目标的制定、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途径的拓展及德育评价的效能等关系密切。

一、德育目标的适切性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约着德育各方面的工作。培智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沟通交往、行为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1],因此目标的制定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不过于迁就”

因为学生有障碍,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反正他们教不会,学不懂,迁就一下算了。其实越有缺陷,越要设法去补偿,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迁就。

如学生迟到问题严重,教师认为学生家远,加上本身有障碍,就不忍要求他们按时到校。认知没有建立,行为自然无从谈起。学生没有按时上学的概念,迟到就成了家常便饭,这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非常不利。

(二)“不盲目照搬”

普通小学德育目标中“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2]等要求通用于智障学生。但具体到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应选择最为浅显、最为基本的,或对之进行调整,如将“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调整为“悦纳自己,和伙伴友好相处;自己管理好自己,感恩别人的帮助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不简单划一”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对“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最好诠释之一[3],特殊教育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

我校在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时坚持:以养成教育为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分层制定目标,各个组别的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意志培养、行为养成几方面有不同要求并各有侧重;目标制定尽力做到细、小、明确、可操作,从而便于评价。

二、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培智学校德育内容“重心要低”,主要是开展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必要的社会常识教育,如基本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指导他们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并逐步建立朴素的向善向美的情感。

(一)以“习惯养成”为主体充分预设

由于生理障碍,只有通过习惯的训练和培养,才能有效引导智障学生知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可从学生面临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预设一些规范和公约,然后进行日常训练。

选择预设内容时,需要注意几点:第一,内容要简单,表述要明了。如我校制定的《喜迎G20文明公约》仅8条内容,且每条内容明确、难度适宜。第二,要有训练重点。可每月甚至每学期一个重点,小步子多循环。第三,选择替代行为。不把惩罚作为应对学生问题行为的首要措施,而是积极主动地向学生教授与之具有相同功能的替代性行为。

(二)以“感恩教育”为重点日常渗透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智障学生受到社会关注和关爱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这是理所当然的”感觉,因此要教育学生在接受各种资助和关爱的同时懂得回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随时渗透“感恩教育”。

第一,帮助学生明白感恩的对象。如感恩自然、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社会、祖国等等。第二,教学生如何感恩,注重激发感情和行为引导。创设一些途径引导学生表达感恩之情,如适时说“谢谢”、尊重他人劳动、珍视他人赠送的礼物等等。第三,适时创设一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事去服务社会或帮助比他们更弱势的群体等。

(三)以“突发事件”为补充适时教育

不当行为可能引发突发事件。若事件发生后未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此类事件很可能重复发生,因此每次的突发事件都应该是被重视的德育内容。

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要引导学生判断事情的性质,这件事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样的行为是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其次要帮助学生根据事件中的角色对照自己的行为。当事学生应该明确区分恰当行为和不恰当行为,其他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也曾面临类似事件(这一步适合于认知水平较高、障碍程度较轻的学生,对于重度障碍的学生可暂不作要求)。第三,引导学生明确今后面对类似事情应如何正确应对。

三、德育途径的多重性

培智学校德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障碍类型和年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将渗透式的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一)优化课堂教学

德育途径有很多,但主阵地还是课堂。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占比70%的一般性课程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占比30%的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4]。所有课程都承载着渗透德育的任务,因此要加强“全科德育”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一些学科要着重加强德育。

例如生活适应课在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如我校每周定一节生活适应课为侧重德育的《生活适应(品德)》课,教学内容来源于培智教材《生活适应》、普教教材《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内容,以及绘本故事、学校文明公约、学生行为规范等有关内容,进行教材重组,并以单元教学的模式开展。

(二)注重活动体验

智障学生对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往往很具体,总是同具体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因此德育工作一定要注重体验。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是学生最重要的体验途径之一,可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在创意和组织体验活动时,首先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规则,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遵守规则。最后要注意行为训练的连续性和经常性,坚持“小步子、多循环”。

(三)依托环境支持

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环境的支持包括显性的环境布置和隐性的文化氛围。环境布置是看得见的,文化氛围是“哪怕把校舍推倒了还存在的一种积淀”。

我校在实践中重视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环境建设上“三条思路并行”:一是“有爱无碍的氛围打造”,有助于学生感受和浸润;二是“做好视觉提示”,有助于学生通过视觉提示得到帮助和提醒;三是“校园处处是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实践和体验。

四、德育评价的激励性

德育评价是整个德育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5]。评价很重要,但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培智学校的德育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产生积极体验,以强化和激励学生好的行为,纠正不恰当的行为,实现德育评价的更高目标。

(一)激励要及时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欣赏,智障学生也是如此。相比普通学生,智障学生的挫折多、失败多,成功少、赏识少。在学生有点滴进步、好的表现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让他有愉快的体验,产生正强化[6]。当然,当学生行为表现不好时,我们也要及时制止,通过其能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或直接指导应该怎样做才好。

表扬和肯定不需要无时无刻存在,但一定要及时得当,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学生表现不错时,笔者通常毫不吝啬甚至比较夸张地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心里尊重他们,喜欢他们,赏识他们。

(二)指向要明确

不是所有激励性评价都能达到预设的教育效果,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指向不明确。有时学生不能明确自己为何得到表扬(批评),或不能把被奖励的行为与实际表现的行为相对应。这是由于教师在实施评价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而给予足够明确的指向。

如学生看到厕所里的水龙头没关紧主动关上后受到教师的表扬,次日他在别人洗手时主动去关水龙头,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让他明白受表扬的原因是节约水资源,而学生误以为因关水龙头而得到表扬。因此,当评价指向不够明确时,激励无法强化相对应的良好行为,却可能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三)强化手段要恰当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强化作用需要通过强化物来实现。强化物在培智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较大作用。强化物不一定是物品,也可以是语言、行为、表情、活动等。教师选择强化物需要基于学生的特点。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适用的强化物是有区别的,同一障碍类型的学生需求也因人而异。

一般而言,强化物的选择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选择教师能提供的强化物;第二,选择学生需求强烈的强化物;第三,能够起到应有效果的强化物。在强化物使用量和出现频率上教师也要斟酌,滥用会失效,错用会无效。

总之,有效的德育,并不是教条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是充满智慧、充满爱的师生互动[7]。当我们的教育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征和需要时;当我们对学生始终抱有积极的期望,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时;当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把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根本旨趣时,德育才是有实效的。

[1]吴晓燕.基于健全人格的特殊学校德育工作探悉[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12):181.

[2]国家教委.小学德育纲要[J].人民教育,1993,(9):27—30.

[3]姜卫英.培智学校有效教学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6,(2):42.

[4]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331/201112/xxgk_128271.html,2007-02-02.

[5]赵志毅,赵新哲.德育评价与教育方针关系管窥——对我国学校德育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4,(6):35—38.

[6]智障学生德育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EB/OL]. http://www.spe-edu.net/Html/zhizhangxinli/201309/ 35135.html,2013-09-15.

[7]王山.德育工作例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310000)

G764

猜你喜欢
培智智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1:10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0:40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4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8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3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