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萍
培智义务教育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洪丽萍
温岭市特教学校以生活为导向、以训练为主线、以评价为基础、以康复为目标开发劳动技能校本课程,组织编写教材,完善相关配套辅助教学资源,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且优化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评价活动,谋求课程建设的实效、高效。
劳动技能;课程纲要;资源建设;教学实践
劳动技能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般性课程,即必修课程。我校在培智生活化主题整合背景下研究、开发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充分考虑了学校所处地域的社会实际环境和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旨在为智力障碍学生参与、适应生活和分享社会资源提供条件,培养并发展智力障碍学生的健康个性品质,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1]
培智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2],而任何技能的习得都需反复训练,因此我校开发的培智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当下及未来生活为导向构建课程纲要,将学生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中必备的劳动技能纳入训练内容,并将每一项劳动技能分工序呈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训练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本课程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教学评价,有过程评价、终端评价,并且对每个教学内容进行前测与后测。本课程还着眼于智障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借鉴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辅导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使智力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发展认知能力,提高精细动作水平,建立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生活、习得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图1 第一阶段课程框架
本课程从劳动知识、技能与能力,劳动过程与方法及劳动情感与态度三个层面来把握,将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大领域目标体系具体化,制定相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3]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内容以个人生活自理为主,包括饮食技能、穿着技能、如厕就寝技能、梳洗技能、整理技能和工具操作技能等六个主题(见图1);第二阶段内容以居家生活技能为主,分为烹饪技能、保洁技能、安全出行技能、整理技能,延续第一阶段的个人生活自理项目中的穿着技能和工具操作工具技能;第三阶段以实用技能为主,分学工、学农、家政服务、财务管理、烹饪技能、使用社区六个单元。
(一)组织编写教材,提供教学资料
教材是课程最具体的表现,有了教材,有了教学,课程才能实施。笔者学校开发的《劳动技能》教材(以下简称该教材)以全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中最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内容、培智学生能学会什么就选择什么内容为原则,突出生活化,以需定教,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都有可选择性,以方便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秉着“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原则,该教材继承了我国各地在教材编写时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浙江省智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使教材更适合智力障碍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具备以下特点:
1.内容全面,因材施教
因为各地培智学校生源不一,群体间差异性也大,再加上每个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该教材编写时围绕着学生核心生活技能,内容更加全面,涵盖每一个项目,在数量上就高不就低,供各校选择性使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实践为重,技能为先
实践性和训练性是劳动技能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该教材围绕学生当前生活和成人后应有的基础性、实用性生活技能选择、编排教学材料,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居家生活、社区生活和职业技能多个单元,在实际演练或练习中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在充分练习中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认知、语言、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康复。
3.小步排列,循序渐进
根据技能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发展顺序,以及学生劳动技能由低到高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同年龄阶段学生间劳动技能发展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该教材在编排时隐性分层、螺旋上升,纵向和横向上小步排列、多次循环、循序渐进。每一课都将工序拆分,便于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也体现系统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每一步的教学提示完成操作,辅之教师和家长及时、正确的反应,使学生受到正面强化,更有信心和兴趣进入下一环节的训练。
4.学为中心,教学合一
该教材的内容融教本、学本、家庭辅导于一体,强调学为中心,突出学生是主要使用者,图文结合、版面简洁、色彩丰富,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学习兴趣。学生看图就能模仿学习,参与评价,做学习的主人。使用者也可是教师和家长,他们根据教材就能明白对孩子的训练重点,有的放矢。且该教材所包含的课前与课后测评、评估标准、侧面图等都方便教师参考使用。
(二)完善辅助资源,保障训练成效
1.建设学校劳动场地
劳动技能课的教学必须从培智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注重自理劳动、家务劳动、职前劳动等技能情境的创设和利用。因此,劳动技能课堂并不是在教室中“纸上谈兵”,而是利用真实的劳动场景来进行实践操作。如设立“家政室”,模拟家庭的情境学习家务劳动;设立“超市”,模拟商店的情境学习“买”和“卖”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购物的基本常识[4];开设“开心农场”,让学生通过劳动来体验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2.开发数字资源平台
开发数字资源平台的目的是搭建资源与知识共享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环境。资源平台内容包括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课堂实录、技能训练视频、劳动技能教材及技能评估标准等,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保障。
3.利用家庭自然情境
教学可以发生在教室、模拟情境,或真实生活情境中。通常更好的办法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为智力障碍学生教授日常生活技能,在那些情境中学生会用到这些技能。因此,该教材中每一课都安排了“练一练”,目的是让家长参与教学。因为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在家庭中学习,并在每天不断的重复练习下才能形成技能。家庭生活环境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习情境,即学即用,不用迁移,家长能提供最自然的支持。孩子取得的成功也能促进亲子关系,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并能对孩子寄予更高的期望值。
4.建设社区实践基地
社区实践是培智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学习了简单劳动技能、职前劳动技能之后,可以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应用所学技能,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例如,一些简单手工品、清扫街道等社区公益劳动、义卖等。建立社区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通过社区实践体验可以使学生的技能得以巩固,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也能让社区和社会越来越了解学生、接纳学生。
(一)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劳动技能是操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5]依据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原理,操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和操作的熟练。由于每个阶段学生的活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操作的定向阶段,学生要了解操作活动结构(即了解操作活动的材料、操作间的关联和顺序),在头脑里初步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此阶段,教师可采取集体教学,进行示范及讲解。在教学中通过实物、实际操作乃至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为学生正确理解操作方法、程序创造条件。
在操作的模仿阶段和整合阶段,多种形式的练习非常重要。教学过程中坚持充分练习原则,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及时练习。练习方法要科学化、系统化,练习过程要小步子、多循环,要激发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兴趣。教师努力做到尽可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在训练时要进行现状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个别辅导。
操作的熟练是掌握技能的最高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形成了活动方式,在完成某项技能方面能达到一定的完善。劳动技能课的教学必须从智力落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活动情境,创设技能岗位,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功能补偿的目的。
(二)重视教学评价,提高教学实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
评价的过程不是为了奖罚,而是一个反思提高、学习发展的过程,目的在于导向和激励,发展和完善,重点应放在“过程”。我们主张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我们对每一次实践的结论都不做严格、统一的要求,强调重在参与。我们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样化。具体实施步骤是:学年评价定计划——课前评价定目标——课后评价留足迹——学生评价增自信——家长评价明责任——技能展示亮成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7,(3):10—13.
[2]邹冬梅.以生活为导向,有效整合培智学校教学品质之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1,(1):20—22.
[3]康敏.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17—19.
[4]王明娣.智障儿童社会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5]胡明秋.浅议提高技校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措施——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6):7—8.
本文是2015年浙江省教研课题“培智生活化主题整合背景下劳动技能教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010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3175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