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为例

2016-03-03 09:01邵清华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阿Q革命

邵清华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为例

邵清华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教与学行为方式转变下的新课堂,需要教师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思考、合作、展示支撑起有意义的学习,这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探究题,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改进历史课堂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式

论文源起:201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由教师主导向“自主”学习转变。

实践策略:为了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我调整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力求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在上“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这堂课的教学尝试。

一、解读名篇,优化资源

辛亥革命是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学习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对这次革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知道它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与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

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材并没有说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段历史,我结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了探究题:解读鲁迅文章《药》《阿Q正传》和《祝福》,探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鲁迅亲历过辛亥革命,用他那敏锐的目光观察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用他那职业文学家的笔锋写下这一段历史。以语文课本作为教学资源,选择学生熟悉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让大家讨论,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改变过去学生仅从课本中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的现象,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结论,运用语文材料辅助理解历史问题。

二、分组合作,激发主体

在这个问题上,我尝试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首先把学生五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共九个小组(三个小组课前认真阅读《祝福》,另三个小组阅读《药》,最后三个小组阅读《阿Q正传》),然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上台发言。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开展得很热烈,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补充,并选派口才较好的学生参与班级交流。在课堂上交流时,各小组代表都各抒己见,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气氛热烈,最终取长补短,得出了很有见解的结论。主要情况如下:

《祝福》写的是辛亥革命后农村一名普通女性祥林嫂的命运,三个小组成员都清楚她的悲惨命运是由代表封建宗法思想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造成的。还有学生经过思考,认为她的真正不幸是人们对她的冷漠态度(“仅把她当成玩物”),当这个作用丧失后,她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还有个别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她的命运关键是由她自己造成的,她本人也不觉悟,她逃出婆家是为了找一个暂时做稳奴隶的地方;她强烈反抗婆婆意旨,但越是这样越显出她的愚昧——恪守从一而终的规范;还有她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灵魂问题)。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一个结论:辛亥革命虽然在政权上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国,但思想上无根本变化,百姓仍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封建阶级在思想上对农民的压迫、封建势力与封建迷信对农民的统治依旧。

《阿Q正传》,学生对此人很感兴趣,他怪异的行为,他的精神胜利法都让学生啼笑皆非。当讨论阿Q时,大家七嘴八舌,认为阿Q是千百万中国破产农民的缩影。阿Q是个农村的雇农,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深中封建思想之毒。由于他的不觉悟,“假洋鬼子”才能以一点外形的新攫取了未庄“革命”的领导权,赵太爷才能保持着固有的社会地位。他虽然落后,但其政治经济地位却决定了他富有革命激情,做梦都想要革命。因为他毕竟是个受压迫者,有潜在的革命要求,真心实意向往革命,希望通过革命改变他的被压迫状态。但他的“革命思想”却是愚昧的,他提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要谁就是谁(他参加革命是为了“威福”——有权势;“子女”——有老婆;“玉帛”——有钱)。而且敌我不分,杀赵老爷也要杀小D。其自发的“革命行动”则是公开调戏尼姑、盗窃尼姑庵的香炉、菜蔬,这说明阿Q本质上代表着一批农村流氓无产者,其“革命理想”决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目标,他们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改朝换代而已。有学生还提出了深层的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到民主革命时代还存在如此众多的阿Q?这个问题又激起学生热烈讨论,最后有一个较多数学生认同的结论:在于中国的革命缺乏一个深入思想启蒙运动,革命党人无视农民的要求,不注意发动农民群众,使广大农民处于愚昧落后状态。这说明了辛亥革命同农民的关系:革命不关心农民(其“平均地权”的口号空洞无物),农民不理解革命。通过《阿Q正传》鲁迅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的问题,同时也批判了辛亥革命的错误:脱离人民群众。列宁也曾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吸引广大群众的缺点。毛泽东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论升华: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农民,一要发动农民,二要改造序进行详细讲解,此时学生利用感官对某一时期发生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对历史文化掌握得更加全面。之所以说历史地图的应用使学生树立爱国精神,是因为教师结合历史地图,联合实际生活状况,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我国人类文明社会艰辛历程,此时学生就会珍视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对我党更加拥护爱戴。

4.地图的应用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持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

例如,教师在开展《多元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教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郑和下西洋》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图,使学生在脑海里勾勒出郑和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场景。这样学生就会持着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中外多种文化在交往中思想上的碰撞以及产生的冲突,他们此时认为郑和具有不服输的品行,赞扬我国人民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地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时他们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热门事件以及身边事情不盲目地去评价。

三、历史地图的应用是完善探究类识图题的教学思路

1.将历史地图与识图题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解题技巧

识图题以图文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平面的感受,历史地图的引进使初中历史学科自身多彩的属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识图题试题的形式实现了多样化。学生利用视觉观察、知识迁移、分析处理的途径提高解题效率,此时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在面对识图题时解题技巧更加多样化。历史地图与识图题实现有机结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运用多种分类方法,使历史地图的有关图片有专属自己的类别。例如,历史地图依据朝代的不同,可以分为商朝、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以及清朝地图等;另一方面,所选用的历史地图应该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的探究类识图题教学,教师借助历史地图,向学生讲述该条约中我国对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苏州、杭州、重庆以及沙市这四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通过历史地图与识图题的结合,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为什么这四个通商口岸被外国人强制占领,学生从地图上可以得知这四个通商口岸经济发达,水利运输便利。

2.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学生在探讨中巩固了理论知识,强化了解题技能

探究性识图题在历史试卷中的出现,旨在培养学生初步探索能力。历史地图在其中的应用,完善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认识到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贯穿于整个识图题答案探究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借助地图这一媒介系统的分析题意,使学生对识图题有清晰的认识,当然他们探究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出来,深化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技能。

现如今,我国初中教育事业在教育改革机制的推行下,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取得了更优质的教学效果。由全文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锻炼自己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使他们对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另外,在探究类识图题教学中引进历史地图,健全了教学思路,辅助教师顺利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内容。

[1]张玉梅.浅谈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C版,2013(7):186.

[2]周洁.中学历史地图册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阿Q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阿Q和老A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阿Q故事新编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