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会

2016-03-03 00:34张敏福建师范大学
新课程(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书者学书书体

张敏(福建师范大学)

论通会

张敏
(福建师范大学)

唐人孙过庭的书论《书谱》中提到学书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通会是学书的最高境界。通俗点来说,书法艺术一路从篆、隶、楷、行、草发展而来,学书之人需刻苦临池,遍临诸帖,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将诸帖优点巧妙地融汇在一起,触类旁通地相互借鉴,厚积薄发、综合集成,把自己的学问、修养、情趣、灵感熔铸在作品里,实现更好的艺术表达,做到来有出处但又变法而出新意的境界,就是通会。

首先通会体现在字体间的相通,具体表现为篆隶草行楷之间或多或少的借鉴。快速简练的草书飘逸空灵,书者容易在追求奇异形态回转勾连的同时忽略精劲坚韧的力度,失去应有的焕然神采;规矩平正的楷书严谨规整,通常在法度之中丢失一些跃动的气韵。如若能草中见真,真中渗草,就可以姿趣横生了,在这个层面上张芝和钟繇可以称得上是最好的实践者了。张芝的草书奇诡多变、用笔如飞,但他能够做到奇而守法,在酣畅连绵中恰如其分地断连收放,即使是细弱游丝之笔也不乏力道精神。钟繇的楷书注入了使转,快意而灵动,刚柔兼备,在新旧书体的转型中脱颖而出,被列为神品。真草字体间的通会可以将书作推到一个近乎绝妙的境界。

其次,通会表现为书体间的相通,对不同书家风格的观摩学习,广学多悟。偏执于一家势必会取法单调,不同的书家书体之间意趣韵致有一定的勾连处,并不是壁垒森严,将各个书家书体间相连缀的点贯穿起来,诸多元素在笔下相融合,吐故纳新,形成脱俗的韵致。王羲之向卫夫人学习,达到“将谓大能”的水平,后渡江北游名山,“于众碑学习焉”。米芾以古为范,根基于晋人风韵,博采于诸家之长而成就个人风貌。他是集古字的行家,点画间仍是羲献钟张的古法,将那些最为理想的部分以自己创作的节律写出,今时之新会通古人之旧,将点画形态在活泼取势和连贯行笔中得到最自然的展现,俊逸洒脱,如快剑斫阵,风樯阵马。

通会需要达到心手双畅,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并不单单只有笔成冢墨成池的笔下技巧,还需要主体的情感。仅靠精致娴熟的技巧所出的作品,也只能称得上是绝似或逼真,书家的气息与情调却是无法复制的,作品流露出的情感气息往往是欣赏作品的第一着眼处。适宜的情志意趣是书法成功创作的前提,或疾或缓的运笔、粗细相间的线条、或浓或淡的墨色都承载着书者不同的心情思绪,蕴含了鲜活意绪的墨迹自然笔断意连,静态中含有流动之势,过于理性的创作会将作品置于一种程式化的境地而丧失趣味,偶然欲书也许会收获超乎寻常的奇妙效果。这并不意味着放低手下功夫的位置,对规则技法的熟练掌握,是主观性情自由表达的前提。走向通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曲折、迂回、不断磨合的过程,只不过相较笔下技巧的学习,作品的情感精神传达更缓慢一些。达到通会之时所作的作品,往往会传达给欣赏者某种触动,情满于书、意溢于书,这是情感意志的宣泄和手中笔墨功夫相融相通的结果。

通会需要会古通今,兼采古今之长,崇尚古质不违于时代发展,喜好今妍不抛尽传统,可以说是学书的绝好融合方式。无论是哪种艺术道路的发展过程,都必须有一定的制约和规范,从古到今的发展在对比中会显出一定的客观规律,应着时代潮流在不断地传承中嬗变出新,通会作为学书的最高境界,必然避不开古之继承和今之创新的融会贯通、交织学习。草书大家怀素突破前人的章法与结构,倾心于线条的自在流走,实现了气韵的贯通。字体到书体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起来,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取古之精华,应时之形势,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借用孙过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创作要求。在艺术领域,通会古今,善于利用古今相融的因素,悟道明理,有益于增进作品韵致的多元。

会通物我也是通会的一个层面。庄子与惠子的游鱼之乐最能体现这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书法学习中亦如此,打通书者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物我交融,从自然界的种种事物中感悟书道。怀素写狂草,经常观看夏云随风变化的状态,将感悟到的绝妙运用到狂草创作中。与物相乘,从一条体验的道路感悟内在的冥和,与万物相通。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使我们在非常熟悉的环境中见到了一模一样的东西,也可以从它固有的形态中看到新的东西。从与万物相与优游的这个视角出发,更是悟出许多的书法理论。比如,我们常常评价颜真卿用笔效果有“锥画沙”之态、怀素有“屋漏痕”之迹,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线条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学习百家容易,通会百家于一炉却很难,自成一家方为贵。书史所记载的只是在时风中个性鲜明的少数书家,众多不为人们所熟知,无法自成一家的书者会湮没在漫长的朝代更迭中。对于古代书法精华的吸收,涉猎诸家,一点一画求毫厘不爽,一波一磔须入规中矩,会加重学习负担,书体多样化虽然可以为借鉴生新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但如果缺乏通会的综合能力就会茫然而失去主调,笔法杂乱、笔调失谐,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个试图寻求通会的过程中,必须依据自己的审美主线,分析抉择,广博吸纳与自己情趣相适应的,大胆舍弃相悖的,将学过的古代书法精华集中融会,去冲突,求协调,渐渐模糊交融的边缘,才有自创一体独特神韵的可能。

[1]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9.

[2]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编辑李建军

猜你喜欢
书者学书书体
筑书巢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学书杂述一则
筑书巢
学书散记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书者自乐
学书当学颜
学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