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奇君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视力残疾阻碍了视障学生观察世界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对事物形状颜色的感知。但是长期以耳代目使得视障学生对声音的感知更为敏感,他们非常善于模仿有声语言。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加强对视障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朗读,通过朗读,强化记忆和积累,丰富语言感知,加深理解,培养语感,提高视障学生的语文能力。
盲校的“体验式朗读教学”,就是根据朗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的教育技术设置符合视障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场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自觉进入朗读材料的意境之中,对文本进行动情的朗读。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诵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熏陶,形成语感。
所谓体验,在哲学上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生活,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正因为视障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体验更加可贵,更应珍惜和重视。
在盲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最多的是音频。通过声音的传输和对文本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激发情感,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经历个人体验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盲校语文教学中,实现“披文入情”的重要途径,就是朗读。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就更应该体验真情。体验式朗读,正是搭起文本和读者内心情感的桥梁。
视障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形象感知和感性认识,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也是历经坎坷。他们可能从小就遭受别人的歧视和嘲笑,他们也可能会受到家庭的不公平待遇。他们对外界的感知是不完整的,他们的内心是脆弱、敏感甚至自卑的。但恰恰是这些独特性使他们对情感的感知不仅更加敏感,也会有明眼人所不能体会的感受。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应该正视他们的独特性,让他们用自己不平凡的经历体验感知文本,用自己可贵的体验朗读文本。他们看不到花开的形态,但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盲校的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式朗读,就能还他们一个五彩的世界。
当前盲校语文课堂,一提到让学生说感悟,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都默不作声,课堂气氛沉闷;另一种是学生回答踊跃,但是说出的感悟并非自己真实的想法,“少年老成风”和“孩子说成人话”的现象在盲校语文课堂时有发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读出自己真实的感悟,这才是体验式朗读,这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的提升。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朗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体验式朗读强调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情感的体会。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为故事情节鲜明、思想情感显著的文章。学习这样的文本内容,首先应积极营造体验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配乐朗读等方式,根据文本的主题和感情基调创设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模仿、体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此时的朗读才是体验式朗读。
1.善用背景声音,复原场景
由于视障学生对声音感知的优势,在营造情境时,要特别注意善用声音。声音有背景声音和背景音乐之分。背景声音更多的是指事件或场景发生时,环境中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事件发生时的情境,也可以激发视障学生的已有经验,想象事件发生时的场景,从而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朗读时更注重情感的体验。
例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体验安娜听到海风时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是很困难的。安娜的生活环境和年龄都与学生相差甚远,学生没法找到感觉。运用体验式朗读,可以先让学生倾听呼啸的海风声、轰鸣的浪涛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感受风暴的猛烈。然后及时引导学生:“就在天气如此恶劣的夜晚,作为全家人的生活支柱,为了妻子和孩子能够有口饭吃,渔夫不顾危险,出海捕鱼,深夜未归。请你想想,如果你就是渔夫的妻子或者你就是渔夫的儿女,此时你的内心是怎么样的?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把对风暴的恐惧转为对亲人的担忧,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恐惧和担忧的情感体验,朗读描写安娜心理活动的语段,从而加深对安娜一家的同情。
2.善用背景音乐,感悟情境
背景音乐一般指烘托、渲染情绪的音乐作品。将配乐插入朗读之中,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朗读,一方面能增强情感的表达,一方面也能调动听众的情感。
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和盲姑娘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又要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音乐之美。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从导课到最后的总结,自始至终采用贝多芬的作品做背景音乐。在朗读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致爱丽丝》响起;当皮鞋匠兄妹眼前出现大海和月光图时,配《月光曲》让学生领略大师的月光曲的意境;最后总结升华时,结合贝多芬的坎坷的人生,配上《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乐圣的音乐魅力和人格力量。最后的课外拓展中,让学生大量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从他的音乐中了解他的一生,再回到文本动情地朗读,效果非常不错。
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又离不开生活。在语文学习和朗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生活中的体验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促进文本的感情朗读。
课文《触摸春天》主要讲了双目失明的盲童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感受美好生命的故事。因为都是盲童,学生和主人公安静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因为有同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更能走进安静的心里。在教学课文的重点段落“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时,如果直接解释“弧线”“飞翔”,视障学生很难理解。视障学生曾经也像主人公那样在校园的花坛中流连,触摸小草和树叶。在触摸时,他们的内心也会惊叹、喜悦甚至伤感。这时,这个段落就不必逐词逐句地教学,只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品读,多种方式地朗读,比如抓住关键词语细读、同桌互读、集体朗读,还可以配上动作品读、配上轻音乐诵读,也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心声。让学生说中悟,悟中说,边读边悟,悟中再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当然,在这类文本的处理上,教师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分强调残疾给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引导孩子通过对主人公人物特性的把握,感受其童真和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用一个框架来评价学生的朗读,那等于框死了学生的思路,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了。
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班里10名学生年龄跨度大,障碍程度不同,有人声音非常厚重而有磁性,有的童声清脆、心智单纯,有低视力也有全盲。同一个课堂上有不同的个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读的语调、音色不同,面对复杂的学情,我们显然不能用一种模式进行朗读教学。
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古文时,我让学生个别朗读,第一个学生朗读起来声音抑扬顿挫、激情高亢,我评价说:“从你朗读中我听出了巍巍高山和滔滔流水,也听出了伯牙遇到子期这个知音时内心的满足和喜悦。”第二个学生因为有点紧张,声音低沉甚至几处停顿,本想对他的朗读进行指导,后来灵机一动,否定不如鼓励,我就评价说:“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伯牙内心的失落和无奈。”没想到学生很诚恳地接下我的话:“是的,因为知音难求,所以伯牙终生不复鼓,在朗读中我体会到了他内心的痛苦。”趁热打铁,我继续鼓励他再读一次,朗读效果非常好。话音未落,学生个个想展示自己的朗读,对于这个文本他们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的一个有效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独特的体验,一个错误指导却会遏制一大群学生可贵的体会。
在特殊学生的课堂上,做好教学的个别化,才是真正的着眼学情,因材施教。通过对学情进行分析,我采用了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1.学知途径。低视力学生盲文汉文双管齐下,能借助助视设备阅读明文教材。全盲学生统一盲文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有声读物、多媒体设备、助视器和学具等。
2.目标分层。优等生A计划,中等生B计划,学困生C计划,C计划中再细分每名学生一个个别化教育计划。
3.学习形式。(1)分组学习。教室内桌椅可以排成各种形状,比如三角形、正方形、弧形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班级的学生都能互相合作学习,发挥团队精神,培养班级凝聚力。(2)个别辅导。可以是学生一帮一的形式,也可以是老师辅导学生的方式,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不让一个孩子落队。(3)目标不同。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朗读目标,结合各自的体验,布置不同的朗读作业。对于几个多重障碍学生更要加强朗读技巧的训练。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朗读,视障学生找回了学习语文的自信,树立了自我成长、追求美好明天的向往。学校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课本剧、讲故事、诗歌朗诵、征文等。在学校“我和朗读”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中,学生畅所欲言,道出了内心对朗读的渴望、喜爱。
从学生的内心感悟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那份执着和欣喜,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融进了朗读中,所以每一次的朗读都演绎得非常感人。虽然他们视力有缺陷,虽然他们生活经验匮乏,但是走向朗读的步伐谁也阻止不了。体验式朗读使盲校语文课堂增添了无限生机,对视障学生的缺陷进行了补偿,促进了他们的言语发展。作为盲校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视障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创设更佳的成长环境,打造更高效的盲校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永梅.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9,(13):53.
[2]蒋甜.抓住语文教学的脉搏——朗读[J].教育科研论坛,2009,(1):33—34.
[3]陈春燕.感情朗读有效教学指导[J].教育科研论坛,2009,(8):66—67.
[4]敖芳.浅议如何通过朗读上好小学语文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0:149.
[5]刘炳安.指导朗读激发情感体验[J].教育科研论坛,200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