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郑舒枫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差异化教学的思考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郑舒枫
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需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及计算机基本使用及信息技术应用,还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高等职业教学定位、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突出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差异化教学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升信息化素养提供助力。
职业教育专业差异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与创新,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更加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与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抽取各专业课程中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内容填充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来,以学生未来实际工作情境为载体,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及学生能力的可持续提高为依据,针对不同阶层学生组织差异化教学,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迁移和内化,为学生未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计算机应用基础。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于2005年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新发展变化。10年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了“校研企”“校媒企”和“校介企”等专业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黑龙江省高职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相关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对象个体差异性大。
由于民族、地域差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入学分数较低,以及不同学生入学分数上有一、二百分的差距,造成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个体差异性大,学习主动性不强。
2.教学内容一成不变。
传统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统一,不会依据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需求组织教学。
1.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定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任务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创立和发展为黑龙江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能够依据生源基础、兴趣及所选专业,精心地组织差异化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为了在实践教学中推进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推进,我们教学中需进行相应的渗透,提高职业竞争力,打通职业通道。通过情景教学,充分体现了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需要相结合,彰显广泛的普适价值。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省部共建的高等职业院校,现在面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准确把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与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抽取各专业课程中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内容填充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来,以各专业工作过程为依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迁移和内化,为学生未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程设置:结合专业,加强实践课,兼顾理论课及综合能力课。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依据知识基础性、连续性、课程自主性及灵活性等特点,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原则,同时又要兼顾各专业的专业属性,尤其是更需要考虑人才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专业不同,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既要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又兼顾各专业的专业属性,根据“结合专业,加强实践课,兼顾理论课及综合能力课”的思路,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组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加强实践课,实践课抽取各专业课程中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内容填充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来,以学生未来实际工作情境为载体,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及学生能力的可持续提高为依据,针对不同阶层学生组织差异化教学;理论课为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理论教学;综合能力课组合抽取各专业课程中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内容、工作过程等方面内容组织形成期末综合项目作业,组织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全部知识点完成最终综合能力项目。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既要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原则,同时又要兼顾各专业的专业属性,尤其是更需要考虑人才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以便照顾到各专业的需要,各得其所。
3.课堂教学:考虑人才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差异化组织教学。
由于民族、地域差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入学分数较低,以及不同学生入学分数上有一、二百分的差距,面对知识基础不一的学生,统一教学要求及方法,会造成在同一课堂上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消”的两个极端情况。
考虑人才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既要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原则,同时又要兼顾各专业的专业属性,差异化组织教学。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开展分类、分专业教学实验,尝试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进行差别化教学。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尽量做到兼顾各专业的专业属性,尤其考虑人才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行按不同专业编班教学的同时,还通过兼顾各专业的专业属性编制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内容,实行不同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坚持“结合专业,加强实践课,兼顾理论课及综合能力课”的教学原则,来确定每门课程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及任务,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预期效果。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兼顾综合能力课,分类、因材施教等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要使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差异化教学得到更好应用,不仅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不断完善。
1.转变教育理念。
正视各专业专科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通过突出差异化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过程、上机实验、考核评价等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与建设,与专业课程进行良好衔接,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根据我院各专业群专业特点,与专业课程衔接,编写出针对专业进行应用实践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习题集,兼顾各专业的专业属性适用不同专业的教学习题集教材。因此,学院需有效地组织高等职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的建设,依据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人才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组织力量编制兼顾各专业属性的教学大纲,以大纲为基础,编写出一套适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试用教材。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完善教学梯队建设,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通过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结合教学资源,开展情境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理论化教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改革,鼓励教学研讨与经验交流。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将正视各专业专科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通过突出差异化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抽取各专业课程中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内容填充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来,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行情境化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迁移和内化,为学生未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计算机应用基础。
[1]宋太成主编.高等职业教育论丛.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www.gov.cn.2010-7-29
[3]卢贵子.大学高等职业教学改革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01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与专业课程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14020238)研究成果。